沈和 洪淼 盧愛國
推動江蘇制造向江蘇創造轉變、江蘇速度向江蘇質量轉變、江蘇產品向江蘇品牌轉變,高質量建設制造強省,必須把提升制造業標準擺上戰略位置,著力破解突出難題,積極借鑒先進經驗,認真落實關鍵舉措,努力做到以標準提升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一、我省制造業標準面臨的突出問題
創新成果標準轉化亟待加速。科技創新成果多但及時轉化為標準少。2017年,我省制造領域共有授權發明專利13030項,但同年立項的國家標準計劃數只有196項。2017年獲得國家級、省級科學技術進步獎的項目共87項,但多數項目完成單位和完成人都未能及時將項目成果及其所含技術轉化為標準特別是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科技創新平臺多但標準創新平臺少。制造業領域重點建設的22個省級重點創新平臺中有標準化功能的平臺僅2個,13個重點培育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及其子領域中,多數領域缺少技術標準轉化平臺,從而導致科研單位和企業科技研發標準化意識缺失。
標準話語權亟待增強。從國際看,截至2017年底,我國主導制定ISO/IEC標準452項,全球占比1.58%。其中,我省主導制定39項國際標準,全球占比僅為0.14%,大部分集中在紡織、機械等傳統領域,制造業國際標準話語權明顯弱于世界發達經濟體。從國內看,我省參與國家標準制修訂的貢獻率約為9.8%,承擔全國24個TC秘書處工作,數量上位于全國前列。但從2017年國家正式發布與我省重點培育的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相關的551項國家標準看,我省主導制定59項;從已正式發布和已立項的303項智能制造國家標準看,我省主導制定的只有7項。
標準化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標準化高端人才奇缺。全國共有68人在ISO/IEC技術機構擔任主席、副主席,我省只有4人,比北京少34人,與上海、浙江持平。抽樣調查全省40家2017年開票收入超百億的制造業企業,共有標準化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1078人,其中297人為專職,而廣東華為從事標準與行業組織的專職人員超過450人。基層標準化管理和服務人員偏少。有1/4縣(市、區)地區標準化工作人員是“獨苗一根”甚至一人多崗。省、市兩級標準化研究院、情報所力量薄弱。
標準化工作合力亟待凝聚。從企業層面看,面廣量大的中小企業沒有將標準化納入企業戰略,在運用標準化手段捕捉和引領市場需求、主動制定先進標準提高核心競爭力等方面,缺少前瞻視野和主動作為。從政府層面看,2015年以來,省政府出臺一系列標準化政策文件,省及各設區市相繼建立標準化工作協調機制,但多數部門未將“分工負責”責任履行到位,標準化工作存在邊緣化傾向。
二、國內外制造業標準化的成功做法及啟示
實施標準化戰略是振興制造業的國際通行做法。美國、德國、日本是世界標準化強國,標準化戰略為其構筑國家核心競爭力發揮了重大作用。美國是先進制造業國際標準話語權控制和爭奪能力最強的國家。奧巴馬政府時期,為配合實施“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發布了“控制、爭奪”型標準化戰略,以立法形式明確未來10年給予科學和技術領域重要標準化項目的預算增長一倍,包攬了約1/3的ISO/IEC信息技術領域的國際標準。德國在全球制造裝備領域處于領頭羊地位,將標準化排在保障“工業4.0”行動首位。2015年德國主導制定的標準占當年IEC標準總量的40%,承擔的ISO/IEC秘書處數量達到150多個,“標準國際化”成為鞏固“德國制造”利器。2001年日本實施“爭奪”型國際標準綜合戰略,成立以首相為本部長,主管大臣和知名專家組成的標準化戰略本部。注重標準化戰略與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科技發展戰略的結合,一體化推進科技開發、標準研制和市場開拓。
粵浙魯實施標準化戰略力度空前。一是實施標準化戰略迅速有力。廣東連續3個五年規劃都提出實施技術標準戰略,設區市紛紛出臺支持措施。浙江2018年省級機關目標責任制標準化考核權重占比2.5%,在全國率先設立政府“標準創新貢獻獎”。二是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浙江制造業領域將國際先進標準轉化為“品”字標的浙江制造標準,據此開展市場化認證,減少產品出口的技術風險和市場壁壘。山東支持企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主動參與國家標準制修訂主導權。三是加強標準化高端人才培養。廣東成立本科高校標準化人才培養指導委員會,在高校實施培養標準化人才工作機制和項目。深圳有500多名標準化高端人才在國際國內標準組織中擔任重要職務。
國際成熟經驗和兄弟省份的成功做法給我們以深刻啟迪:科技創新與標準化政策協調統一是實施標準化戰略的首要之舉;新型國際標準化人才培養是實施標準化戰略的當務之急;標準化理念全面融入全社會全產業是實施標準化戰略的動力之源。這是全球產業發展的鮮明特征,也是我省建設制造業強省的必然選擇。
三、提升標準水平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強化戰略引領,建設制造業標準化強省。強化頂層設計,系統性突出標準在制造業發展規劃、產業政策、市場準入條件等方面的支撐作用。設立全省標準化戰略領導小組,統籌標準化在社會治理、技術創新中的實施,促進經濟社會活動與標準化協調發展。以“標準化+”統籌標準化工作重大事項,協調標準化綜合改革。各產業集群全面落實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以標準領跑帶動產業發展。
強化科技融合,激發制造業標準研制活力。健全科技成果向技術標準轉化制度。打通科技成果向技術標準轉化的渠道,以科技提升標準水平,以標準促進自主可控的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市場化。在各類科技計劃項目(立項、實施、驗收等關鍵環節)中增加創新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硬性指標,推進省級以上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重點實驗室以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同步建設標準化技術平臺,有選擇地加大對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標準的支持力度,增強一線研發人員“科技創新、標準研制與產業升級融合發展”的標準化意識。鼓勵和支持企業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納入企業標準,支持產業集群內的社會團體自主制定并發布團體標準。
強化機制倒逼,引領制造業新舊動能轉換。發揮標準規制作用,建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倒逼機制,以標準升級推動制造業創新升級。一是政策驅動。推動建立融合必要標準的市場準入政策,運用生產許可、行政執法、認證認可等手段,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品質,倒逼制造業提質增效。二是動態調整。改革市場準入負面清單關于禁止準入和淘汰類項目的遴選機制,建立與強制性標準關聯的動態調整機制,帶動制造業產品質量、壽命和節能、環保性能的提升。三是先進引領。加強制造業國內外推薦性標準比對,加快轉化德國、美國等世界制造業強國先進適用的國際標準,轉化率力爭達到90%以上,建立與推薦性標準掛鉤、符合國際慣例的政府創新采購政策,引導制造業企業產品創新和升級。
強化市場開拓,提升江蘇制造標準國際影響力。在國內標準制定上,結合我省制造業產業集群發展需要,加快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建設,爭取更多的全國標準化專業技術組織落戶江蘇。在國際標準制定上,重點推動企業、院校和科研機構等實質性參與對口或相關聯技術領域國際標準化活動,主動爭取擔任國際標準技術機構負責人和秘書處。重點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標準體系建設,宣傳和推動各國采用中國標準特別是“江蘇標準”,自覺運用標準增強江蘇產品在沿線國家的客戶粘性,鞏固和提升江蘇制造業在“一帶一路”國家的市場占有率。
(作者單位:江蘇省政府研究室)
責任編輯:王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