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紅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構建完善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舉措,也是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進入新時代,必須高度重視文化建設,重點推進面向廣大群眾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近年來,宿遷市宿豫區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堅持文化惠民,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豐富了具有宿豫特色的文化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強化設施載體建設,服務功能顯著增強。加大對地區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為群眾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提供載體和平臺。一是建設標志性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作為文化新地標的宿豫區大劇院正式啟用,文化惠民演出季期間,每個周末都有一場“大戲”,由國內一流的文藝團體為群眾帶來包括話劇、戲曲、音樂劇、歌舞、交響樂等多個藝術門類的演出,有力增強了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效能。宿豫區圖書館完成升級改造,著力探索創新圖書館服務形式,區級“圖書館驛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區共建成5個“小鎮書房”,成為具有宿遷特色的公共文化設施,擴大了群眾閱讀空間,推動了全民閱讀和書香社會建設。二是鄉鎮(街道)、村(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逐步健全。宿豫區通過持續推進行政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工作,有力提升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截至2018年底,全區建成行政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130個,農家書屋136個,城市書吧4個,小鎮書房9個,百姓舞臺4個,全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鄉鎮、街道全覆蓋,宿豫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顯著提高。三是構建滿足城鄉居民多元文化生活需求的公共文化設施。圍繞打造“城市15分鐘文化圈”和“農村十里文化圈”,不斷健全完善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重點公共文化設施。宿豫區啟動鄉鎮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試點推廣工作,利用城區公園、廣場,新建一批民俗戲臺、群藝舞臺等群眾文化活動場所,鄉鎮文化站、農家書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已全部免費開放。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已實現全覆蓋,區有支中心、各鄉鎮有基層點。
打造本土文藝盛宴,文化為民靶向精準。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堅持常態化開展以送戲曲、電影為主的文化下鄉活動,組織開展新春團拜會、“民俗迎春”系列活動、廣場文化節、企業文化展演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到2018年已連續成功舉辦了四屆文化藝術節,每屆以黨的文化建設重點和人民群眾的文化服務需求為導向,組織文藝團體、群眾力量圍繞相關的主題開展活動,為人民群眾奉獻一場場精彩的文藝盛宴。2018年舉辦“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宿豫區慶祝建黨97周年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千人大合唱、首屆“舞動宿豫”廣場舞大賽、第二屆“豫見好聲音”音樂狂歡節等大型主題文化活動,現場及手機直播觀看人次超過30萬,成功打響宿豫文化活動品牌。同時,著力打造宿豫文化精品工程,文藝創作演出取得新成果。持續開展兩年一屆的宿豫政府文學藝術獎評選工作,發揮政府文學藝術獎導向作用,促進優秀作品脫穎而出。2018年,宿豫區完成文藝精品創作25部,其中2部作品進入省重點,12部進入市重點,3部作品榮獲“金鼎”文學藝術獎。宿豫城市形象宣傳片《豫見精彩》引爆網絡,點擊量超千萬,在優酷全國地方宣傳片排名第五。廣播劇《爸爸》獲評江蘇省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活化”歷史文化資源,融合發展相得益彰。宿豫區注重將歷史文化資源、傳統地域民俗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寓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公共文化服務彰顯宿豫文化特色。一是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和歷史文化資源挖掘相得益彰。結合井頭泵站更新改造工程項目建設,宿豫區政府與市水務局以井頭泵站為載體,深入挖掘運河灣的歷史文化資源,通過改造和保護老泵站、油庫、機修庫房等重要水利文化遺存,新建水利科技、水利文化、水利實物展廳及水利遺址公園景區,公園占地面積約75000平方米,形成了集水文化體驗、運河民俗文化消費與傳播于一體的公共文化空間。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寓于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每年定期舉辦全區特色民俗文化集中展演展示活動,組織參加省市特色文化藝術節等賽事,促進地方特色文化交流,提升宿豫傳統特色文化的影響力。在宿豫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民俗文化館,用于展示傳統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成為青少年歷史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在江蘇省第十二屆“五星工程獎”評選中,由宿豫區文廣新局上報的蘇北琴書《公仆頌》榮獲曲藝類銅獎。“丁嘴跑驢”這一傳統非遺項目成為宿豫區廉政文化宣傳的新載體,《參加廉政會》《賢內助》等富有時代特色的劇目被多次搬上舞臺,走進社區、企業、學校演出,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形式,傳播了社會正能量。
聚焦鄉村振興戰略,因地制宜提檔升級。宿豫區立足“江蘇生態大公園”的定位,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在農村鄉鎮中心街區建設集文化娛樂、體育健身、便民服務為一體的“小鎮客廳”,為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搭建舞臺,讓群眾可以自主參加文化活動。“小鎮客廳”也成為集中展示小鎮產業、文化、生態特色的公共空間。譬如新莊鎮的“小鎮客廳”就是由原糧管所舊址改建而成,占地總面積65畝,內設小鎮書屋,在保留原有建筑風格的基礎上,創新融入現代元素,目前已配備各類藏書5萬余冊。“小鎮客廳”還設有鄉情館,總建筑面積1440平方米,內部展廳設計元素共分7個部分:小鎮春秋、鄉愁記憶、鄉賢名人、幸福小鎮、小鎮書香、小鎮鄉音、交公糧(場景)等,充分展現地方發展歷史、鄉音、鄉情,留住記憶,回望歷史,建成后成為新莊鎮重要的文化陣地。
推進體制機制建設,政策支撐不斷完善。圍繞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標準化,提升服務質量和效能,宿豫區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一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統籌協調機制逐步建立。宿豫區成立了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領導小組,統籌協調重大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和重大公共文化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制定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的各項推進措施,將全區各村居(社區)按照一定標準劃分成為若干個網格,使之成為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單元,把區域內所有人口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服務范疇,形成區、鄉鎮(街道)、村居(社區)三級服務網絡,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統籌協調機制逐步建立。二是公共文化服務的資金投入保障逐步制度化。宿豫區先后出臺了《民間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資金考核使用管理辦法》《城鄉公共文化陣地建設以獎代投資金考核使用管理辦法》《文化產業發展引導資金考核使用管理辦法》《文化人才內培外引獎勵資金考核使用管理辦法》《文化藝術活動以獎代補資金管理辦法》《文藝精品創作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充足的資金保障,有力推進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作者系中共宿遷市宿豫區委書記、宿遷高新區黨工委書記)
責任編輯:張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