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一年內連續發生兩次網約車司機殺害乘客的案件,一時間網約車公司乃至互聯網公司的安全責任被推至風口浪尖。本文結合網約車殺人案件,從互聯網公司的技術防范要點和企業責任應當如何履行進行論述。
一、網約車犯罪放大效應的原因
首先,從犯罪學角度看,是不可能絕對消滅犯罪的,而只能盡可能的預防和減少犯罪,在網約車的語境之下同樣如此。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表的《網絡約車與傳統出租車服務過程中的犯罪情況》報告指出,網約車刑事案件發案率僅為傳統出租車的十三分之一,傳統出租車案發率遠遠高于網約車。這表明,網約車并非刑事犯罪的誘因,亦沒有證據證明其場景更易發生犯罪。
上述結論可能與公眾的感知存在差距,這種認知上的偏離可能來源于如下幾個原因:
(一)網約車管理體制方面的原因
傳統出租車的管理是區域化的,集中在如一省一市的特定地域,各地獨立運營,沒有全國統一的運營平臺。而網約車是全國統一運營平臺,這在客觀上就增加了管理的難度。無論何地的任何一起刑事案件,在輿論歸咎和責任歸結上都將集中于統一的運營平臺之上,客觀上也造成了集中放大效應。
(二)新聞效應的必然結果
從新聞傳播的角度看,傳統出租車上發生刑事案件甚少具備新聞價值,媒體報道意愿不強,即使報道了關注的人數也往往非常有限。而網約車作為互聯網時代的新產物,包括網約車巨頭企業本身,都具有極大的關注價值。尤其在新媒體傳播日漸勢強的當下,不僅網約車發生刑事案件,甚至包括關于網約車的其他重大事件也都可能引發關注,因而網約車刑事案件爆發后關注焦點聚集也就成了必然結果。
二、用戶安全的技術保障和風險的技術防范
互聯網公司在產品設計和運行中,始終要保持對各個環節安全責任的關注,否則必然要為自身的漏洞負責。
(一)產品設計要體現安全考量
網約車業務本質上體現的是共享經濟的理念,利用大數據和計算能力能夠實現車輛調度效率和交通運力的顯著提升,有利于緩解交通擁堵和減少行駛車輛數量、舒緩公共停車場空間緊張。然而,由于在產品設計中加入了社交功能,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安全考量,乘客的性別、頭像、以及司機的車型、頭像、名稱等信息一度是相互可見的,如此可能導致了一些別有用心的司機,有選擇地搭載部分女乘客,進而作為目標,這對用戶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都產生了巨大的威脅。
(二)技術防范是安全監管的必由之路
在網約車司機殺人案件爆發之后,大多數網約車公司采取了乘客端原“緊急求助”功能升級“一鍵報警”功能、乘客端提示添加緊急聯系人、上線“安全中心”快速入口和在網約車業務中(快車、優享、專車等)試運營全程錄音功能等技術措施和持續開展犯罪記錄篩查、每日出車人臉識別等安全保障措施,體現了保護用戶安全方面的技術措施升級。
實際上,互聯網公司利用自有技術優勢,尤其是大數據、云計算以及人工智能等能力,可以在保障用戶安全、扼制犯罪發生方面有所作為,協助預警、發現和打擊犯罪。此外,互聯網公司也可以利用網絡、產品的優勢,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騰訊公司作為一家互聯網企業,秉持“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的理念,始終非常關注,并積極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特別是針對用戶的生命安全與權益,騰訊將不斷更新技術防范措施并提升安全保護能力,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作為體現對社會的關懷。同時,網絡環境的安全,也離不開政府、社會和網民的努力,需要全社會一同協作,方可共治共享清朗的網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