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笛 陳奕屹
李菁笛(新疆大學法學院講師)
三個多月之內接連兩起滴滴出行平臺的順風車司機殺害女乘客案件,公眾對網約車平臺安全性的質疑和批評上升到新高度,但這些都挽回不了兩位豆蔻年華女孩鮮活的生命,所能做的也應該做的是,從兩起案件中汲取教訓,完善防控措施,防止悲劇重演,或許還能稍微告慰逝去的生命、安慰被害人家屬。我認為,滴滴出行平臺在管理上至少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滴滴出行平臺安全管理理念落實不力。多起惡性犯罪案件都與滴滴出行平臺的順風車業務相關,這項業務體現了“共享經濟”理念,應予以提倡。保障乘客出行安全是網約車行業發展的底線,而順風車業務的運行沒有將安全理念放在首位,涉案的順風車業務與快車、專車的區別之一,是乘客可以選擇車主、車主也可以選擇乘客,使得有意實施犯罪的駕駛員可以比較精準地找到年輕女性,將順風車業務變成其犯罪的條件和環境。
第二,滴滴出行平臺為開發業務濫用客戶個人信息,整改措施走過場。滴滴出行平臺在推廣順風車業務中,錯誤地引導并放大其與公益無關的社交功能,增加了不必要的犯罪風險。2018年5月6日“滴滴順風車空姐遇害案”發生后,滴滴出行平臺進行了全平臺整改,但僅僅一周后滴滴順風車就重新上線,該平臺的司機端上,恢復顯示了乘客性別等信息。一位順風車的車主表示,以上整改措施根本沒有落實到位,在接單前進行的人臉識別“很水”,當時其正在夜間行走,臉也沒拍全,也沒按要求做,人臉識別就過了,直接接單成功。2018年8月24日“滴滴順風車樂清女孩遇害案”后,滴滴在全國范圍內無限期下線順風車業務,一撤了事,并再次表示要深入整改并高調發布了一系列措施。 但是,9月9日有記者在鄭州調查發現,滴滴平臺的快車業務仍在給沒有營運資格證的黑車司機派單。正是因為滴滴出行平臺的“亂作為”和“不作為”,罪惡之人才有可乘之機。
滴滴在網約車市場上占據壟斷地位,主觀上不敬畏生命,不尊重法律,信奉“大到不能倒”的邏輯,才會出現此類犯罪的一再發生。要避免悲劇重演,光提出一套聽上去完美的整改措施是沒有意義的,關鍵是依法經營,落實整改,真正將安全管理理念至于經營的首位,將司乘人員的生命權置于最高位階,兌現企業作出的“安全出行”的價值承諾。
陳奕屹(武漢大學法學院刑法學博士研究生)
我們可以犯罪發生的時間為節點,分時段分析網約車平臺應當承擔的安全管理責任。第一,在犯罪尚未發生的時候,網約車平臺應當嚴格審查司機的身份信息、駕駛資格、包括犯罪記錄等在內的不良記錄,對網約車司機的申請嚴格把關,并在每一次行程開始之前對司機進行面部識別,最大程度的保障乘客的安全。第二,在犯罪發生的過程中,網約車平臺應當設置能真正引起警方介入處置的一鍵求助或報警措施,如果用戶按下按鈕,應當及時反應和救助并主動聯系警方介入。針對沒有使用求助按鈕但向親友求助的乘客,如果其親友向平臺求助,也應轉向前一環節的緊急處置措施。第三,在犯罪發生后,網約車平臺應當積極配合各地警方執法,迅速提供司機和乘客的身份信息、聯系方式行動軌跡以及最后出現的定位信息,幫助警方及時偵破案件,盡最大可能避免嚴重后果的發生。只有加強對網約車平臺的管理,從上述三個階段全面落實網約車平臺的管理責任,才可能防止類似犯罪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