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琳琳 編輯/韓英彤
鑒于油品類大宗商品進口信用證金額大、付款期限較長,承擔第一性付款責任的開證行,應采取切實有效的風險防范措施,以最大程度地規避和降低可能出現的風險。
國際信用證是原油進口貿易中的重要結算方式。對于油品類大宗商品而言,基于其自身特點及其交易的特殊性,其進口信用證大多具備特殊的定價機制及復雜繁瑣的條款。對此,銀行從業人員須加強相關研究學習,防范操作風險。本文將從定價機制、單據條款、風險防范方面,對油品類大宗商品國際信用證在實務中的應用進行分析。
(1)價格計算。國際上油品類大宗商品買賣常采用行業特有的定價機制。在簽訂貿易合同時,買賣雙方一般不使用固定報價,而是采取浮動計價方式作為定價公式:交易價格=基準價格±貼水。其中,基準價格一般采用基準油品在計價期內機構估價的平均價。我國進口油品的交易價格,通常以新加坡普氏平均價為基準,以裝船期前后數日為計價期計算出的平均價作為基準價格;貼水的幅度則根據交易油品與基準油品的品質差別、加工收益、市場流動性和交易計價期的不同決定。
(2)術語解釋。在國際油品交易中,交易雙方往往在基礎交易合同中有點價、轉月的約定。點價,為期貨行業交易術語,又稱作價,是指以某月份的期貨價格為計價基礎,再以期貨價格加上或減去雙方協商同意的升貼水來確定雙方現貨商品價格的交易方式。轉月,也是期貨行業的交易術語,指由一個期貨合約轉為另一個期貨合約,或稱“移倉換月”。油品交易中的轉月,指交易雙方在基礎合同中約定,買方可選擇合同中約定的某幾個指定月份基準價計算的油品價格執行結算。在油品交易中,轉月與點價可組合出現。因為從基礎交易合同簽訂之日起到實際付款時點,時間較長,而油品價格又波動頻繁,為滿足交易雙方的需要,通常在基礎交易合同中,買賣雙方會對轉月和點價做出約定。買方有權利按照合同約定,根據對市場價格的判斷,通過點價方式,選取交易商品執行某一指定月份的期貨價格而計算出的價格作為結算價。
(3)二次結算。因石油類商品多采取浮動計價方式,且市場價格波動頻繁,石油類商品交易使用信用證方式結算時,通常涉及二次結算,分為臨時支款部分和最終支款部分。在信用證中通常分為A、B兩部分用于支款:A部分根據臨時價格計算總貨值,B部分則為價格調整后的貨值差額部分。
(4)風險防范。油品類大宗商品的定價方式及價格調整條款可能使開證行面臨開證金額敞口風險。因油品類大宗商品價格通常采取浮動計價方式,當國際油價上升時,信用證對應交易標的油品總價隨之增加,可能導致貨物價值超過開證總金額。為防范授信敞口擴大的風險,建議開證行在信用證中添加“支款金額不得超過信用證最大金額”的規定,相應應盡量避免出現“信用證金額根據價格條款自動增減,無需另行修改”的條款。開證申請人為使信用證金額可以覆蓋油品最終交易價值,通常情況下,申請開證的金額(含溢短裝后),會在總金額的基礎上再上浮10%—20%,以滿足結算的需求。
在國際油品交易中,因單筆交易金額高,通常貨物在運輸過程中會被多次轉手,正本提單的傳遞效率往往不能滿足信用證交單、提貨時間的要求。為解決正本提單的流轉與交單、提貨時間要求矛盾的問題,LOI(LETTER OF INDEMNITY,提貨擔保)與W O T(W A R R A N T Y O F TITLE,保函)作為信用證中正本提單的替代品被廣泛應用。
為保障申請人權益,根據申請人與受益人的約定,通常情況下,LOI與WOT均采用固定條款格式,基本涉及內容主要包括:(1)受益人保證單據的真實性和有效性;(2)受益人有權處置貨物和單據;(3)所述貨物已按基礎合同約定運輸轉交至買方;(4)申請人在受益人違約情況下無條件獲取補償損失的權利;(5)單據所受法律管轄的范圍。
在實務中,LOI與WOT的應用存在差別(見下表)。

單據 價格條款 貨物計量 單據功能 付款起算日LOI CIF/CFR 公噸 可用于提貨 B/L DATE WOT DES 桶 不可用于提貨 NOR DATE
由上表可以看出:信用證中使用的價格條款不同。油品類大宗商品信用證中的價格條款通常與信用證中規定提交的運輸單據匹配出現。在要求提交LOI的信用證中,價格條款通常為CIF、CFR等其他貨物交易中常見價格條款。而在要求提交WOT的信用證中,價格條款通常為DES,即卸貨港船上交貨。價格條款不同,因而買賣雙方所承擔的風險轉移時點也不同:在CFR和CIF價格條款中,賣方將貨物移交給承運人時即完成其責任,風險、責任轉移時間較DES早。在DES價格條款中,買方在貨物運輸過程中不承擔風險,貨物運至卸貨港,在船上交貨時,責任、風險方由賣方轉移至買方。
貨物數量計算標準不同。LOI信用證中,通常以公噸計數,原油在裝船時到整個運輸過程都是按噸計數裝運。而在WOT信用證中,通常以桶計數。因采用DES(卸貨港交貨)價格條款,原油到港后要完成從船上卸到罐中的過程。買賣雙方不管臨時價格如何確定,最終一定是按照卸貨港卸到罐中的數量和最終價格來交貨。因而DES信用證中不僅會出現臨時價格和最終價格,還會出現臨時數量和最終數量。
功能不同。LOI作為提單的替代品,可代替提單用于提貨;而WOT僅是受益人貨權擔保,無法用于提貨。WOT情況下,因為價格條款是DES(卸貨港船上交貨),買方不對運輸過程負責,在提貨時往往根據船方指令提貨而不是憑提單或LOI提貨。
付款到期日的起算日不同。LOI信用證中通常以提單日(B/L DATE)作為起算日,而WOT信用證則通常以N O R D A T E(NOTICE OF READINESS(卸貨通知書))作為起算日。因為在WOT信用證中無提單的簽發,卸貨港會出具卸貨通知書(NOR)。在LOI情況下,建議在信用證中規定發票中顯示提單日,用以確定付款到期日;在WOT情況下,建議在信用證中規定提交的單據中顯示NOR DATE或提交NOR副本,否則會出現起算日無法確定的風險。
鑒于油品類大宗商品進口信用證金額大、付款期限較長,且企業通常會占用銀行授信額度申請開證,因此,承擔第一性付款責任的開證行應采取切實有效的風險防范措施,最大程度地規避和降低上述可能出現的風險。
嚴格客戶準入、加強客戶篩選。商業銀行應本著“展業三原則”,充分了解油品類大宗商品交易中開證申請人的經營模式、上下游交易對手情況、貿易模式、盈利能力、風險偏好及商品套期保值策略等,審慎選擇資質優良、經營穩健、下游銷售渠道暢通、上下游合作穩定的企業,嚴把客戶準入關。
加強行業研究、關注市場動態。為有效防范油品類大宗商品交易中可能出現的基礎交易風險和市場風險,商業銀行應加強對油品類大宗商品的行業研究,深入了解行業運作模式與慣例,關注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政策變動對油品類大宗商品市場可能產生的影響,通過第三方機構或網站跟蹤市場供需情況及價格波動情況,根據各方渠道獲取的信息提前采取防范措施,防范或降低可能發生的授信資金損失風險。
在油品類大宗商品交易中,企業通常在期貨/期權市場中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進行套期保值交易,防范油品價格劇烈波動的風險。商業銀行應加強對金融衍生品市場相關產品的了解,關注企業是否進行了對沖進口油品類大宗商品風險的套期保值操作。
提高風險意識、加強風險管理。油品類大宗商品信用證因其開證金額大,各商業銀行為提高本行業務量及利潤收入,往往爭相營銷拓展該類業務。但業務拓展應基于嚴格的風險防范之上。商業銀行應主動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受理信用證開立業務時,嚴格審核開證申請人提交的業務材料,核查貿易背景真實性,分析基礎交易是否符合行業慣例,交易價格是否公允等;同時,加強對關聯交易、轉口貿易等特殊情況的審核力度,全面把握物流、資金流情況,評估業務期限的合理性、匹配性,建立完善的風險防范機制,提高風險把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