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娜
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基礎,是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客觀要求,是加強集體資產財務管理、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有力舉措。主要包括農村集體的自然資源(土地、草原、荒地、水面等)、村集體投資資產(建筑、設備、林木、社會公共服務設施等)、村集體組織創辦的企業資產、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貨幣資產和有價證券等,以及村集體所擁有的無形資產(商標、專利等)。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精神》,切實摸清農村家底,理順農村集體資產所有權關系,保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合法權益,防止集體資產流失,從2017年開始,瀘州市經努力探索實踐,奮力推進,取得了較好成績,但也存在一定問題,如重視程度不夠、干部認識不到位、宣傳氛圍不濃厚、政策精神未吃透等。這些問題嚴重制約工作進度,影響改革成效,需各區縣和市級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加大力度、強化舉措、精準破題、為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提供堅強保障和有力支撐。
鄉鎮、村組對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認識不到位,認為村級的集體資產較少,多為“空殼村”,改革沒有實質意義,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當成日常工作,把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當成普通報表,沒有整合力量強力推進;個別農村干部還有畏難情緒,對推動改革的積極性不高。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多數由鄉鎮、村組干部包辦,沒有廣泛發動群眾參與,群眾的參與積極性不高。
很多鄉鎮未經區縣編辦批復成立農村經營管理站,未至少落實1名相對固定的人員從事農村經營管理工作,未統籌配備負責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等工作的人員。涉及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等工作時,鄉鎮在農業服務中心、經發辦、財政所之間往往推諉扯皮,造成區縣主管部門很難協調。
有的地方農村集體財務會計核算基礎很差,沒有配備負責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核算人員,沒有按照《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進行會計核算,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量大,清產核資報表上的賬面數無法填報,今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也必將受到影響。
有的地方農村集體資產所有權確權時,未嚴格按照產權歸屬進行,打亂了原集體所有的界限,混淆了鄉鎮、村、組三級集體經濟組織的界限,特別是在資源性資產和政府撥款、減免稅費等形成的資產方面尤為突出。
清產核資小組在清理過程中,對礦產資源、林業資源、無形資產、資產折舊與溢價的價值評估不足,導致部分固定資產沒有真正體現出應有的市場價值。
經辦人員受專業局限和歷史原因限制,對初始取得、法定取得、申請取得的途徑和保留資格認定不準,對出嫁女、入贅男、在校大學生、現役義務兵、志愿兵、服刑人員、進城購買社保、新增人口等特殊群體在認定過程中有偏差。
個別縣、鄉鎮受財力的影響,工作經費的保障不夠到位,影響了工作推進。
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集中精力,多措并舉,努力推進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加強配合,根據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的需要,主動及時提供戶籍、林地、水利等各類基礎資料,為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提供便捷的服務。
圍繞清產核資和股權改革兩項重點工作,開展多形式多層次培訓,做到縣、鄉鎮、村、社培訓全覆蓋;繼續加大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及產權制度改革政策宣傳力度,通過編印政策宣傳資料等廣泛宣傳,提高知曉度,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激發群眾參與、支持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的熱情,保按時按質完成任務。
針對當前農村改革任務重,很多改革均涉及農村經營管理的實際,建議結合當前機構改革,單獨設立鄉鎮農村經營管理機構,每個鄉鎮根據人口、面積等因素,綜合考慮人員編制,專門負責農村經營管理工作。
盡快使用農業農村部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平臺,錄入、校驗、審核清產核資數據,逐級進行匯總上報。同時,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農村集體財務會計核算、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相關內容納入平臺管理,切實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推動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
在科學確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的基礎上,將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以股份或者份額形式量化到本集體成員,作為參加集體收益分配的基本依據,搞好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由縣級以上農業行政部門依法發放組織登記證書,登記為經濟合作社或股份經濟合作社,賦予全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
以后每年末開展一次農村集體資產清查,掌握資產變動情況,及時上報清查結果。農村集體財務會計核算和農村經濟信息統計報表等相關數據應當與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數據保持一致。
按照農業農村部和省農業農村廳等部門的要求,加強對鎮、村、組三級資產進行清產核資、成員身份認定、集體經濟組織組建等業務指導和督查,進一步核實涉及產權制度改革數據錄入準確性,檢查資產、成員身份認定公開公示的透明性,確保集體資產不流失,成員身份認定合法、合理性,保障農民對集體資產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讓農民成為改革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完成后,將建立常態化清產核資機制和推進股份合作制改革,仍需要大量經費。建議通過財政轉移支付方式,統籌考慮縣、鄉農村改革工作經費,重點向邊遠、貧困的縣、鄉傾斜,推動改革工作的有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