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艷
在近幾年發展進程中,內部審計在加強內部控制、黨風廉政建設、提高經濟管理、加強內部控制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對于行政事業單位而言,只有以風險為導向,構建完善的內部審計體系,強化內部管理,才可以真正的提高單位管理效能。因此,以風險為導向,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問題進行適當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從本質上而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風險主要是內部審計人員發表不正確審計或者提出審計建設沒有提出針對性意見等因素,導致的審計風險。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風險具有客觀存在、潛在性、存在于審計整個過程的特征。其中內部審計風險客觀存在性主要是由于抽樣審計方法本身誤差因素導致的審計風險;而內部審計風險潛在性主要是針對審計人員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或者最終審計偏差沒有造成不良結果的情況;審計風險全過程性主要指審計風險存在與審計對象選擇、審計計劃制定、審計證據收集、審計人員配備、審計建議提出等各個過程。
1.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機構獨立性不強。從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性質特征層面進行分析,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領導層次與內部審計權威性呈正相關。而我國現階段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多為分管財務負責人兼任,少數為紀檢監察書記兼管或者財務負責人兼管,導致審計機構獨立性較差,無法充分發揮審計風險規避功能。
2.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人員業務水平不一致。從數量層面進行分析,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人員還無法充分適應我國行政事業內部審計需要。再加上內部審計人員年齡結構不夠合理、內部審計人員多維紀檢監察人員兼任或者轉任,導致相關人員缺乏充足的工作閱歷,進而致使審計風險大大增加。
3.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方法選擇不當。雖然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過程中,抽樣審計技術已被大范圍應用。但是行政單位內部審計方法仍然以賬項基礎審計方法為主,其主要以查錯防弊為目標,沒有充分考慮審計風險因素,導致審計風險隱患較多。
1.構建獨立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機構。為保證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權威性,行政事業單位可構建“一把手”負責機制。同時行政事業單位主管可以審計建議落實程度為關注要點,在審計單位內部問題的同時,跟蹤審計部分問題整改情況。并將審計結果運用情況與部分負責人員業績考核進行緊密結合,為審計結果的有效應用提供依據。另一方面,基于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獨立性需求,行政事業單位可在一把手負責機制的基礎上,構建分工合理的各級人員審計責任制度及指標體系。從單位內審計工作監督、考核、獎懲、檢測等方面,嵌入內部審計自我約束機制及風險防范體系。同時在一把手的統領下,明確單位內審計組中逐級管理方責任。并依據責任落實到人的方針,保證被審計方提供報表的真實性、完整性。并在最終審計報告中明確劃分被審計方責任范圍、審計抽取樣本名稱、審計方法等內容,保證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風險的有效防范。
2.加強內部審計人員培訓。首先,行政事業單位應從內部審計人員思想道德培訓入手,主動提高內部審計人員思想素質。同時針對內部審計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壓力,行政事業單位可依據清正廉潔、實事求是、公平公正原則,對行政事業單位審計人員進行定期培訓,保證最終審計結果真實準確性。其次,內部審計人員工作技能、專業知識是行政事業單位風險控制的主要保障。因此,行政事業單位應定期組織內部審計人員,針對內部審計業務涉及的制度意識、法律法規,及時進行相關知識及技能的灌輸,以保證單位內審計人員業務素質滿足工作需求。同時行政事業單位可根據不同類型案件處理情況,進行分析匯總,逐步強化內部審計人員實戰能力,為其綜合業務素養的提升提供依據。最后,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人員對風險防范意識的不斷增強,是有效規避行政事業單位審計風險的基礎。因此,行政事業單位應當從審計工作的細節入手,嚴格依據審計規則要求,對內部審計人員審計工作的合規合法程度進行全面分析。同時以內部審計人員職業懷疑能力培養為重點,激發內部審計人員對潛在錯誤報告識別、警惕意識,以確保內部審計中對錯誤報告的及時發現和處理。此外,基于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風險的客觀性,可以在強化內部審計人員素質培訓的基礎上,調整現有審計人員管理機制。優先選派具有審計技術資格、業務能力較強的人員,組建完整的內部審計團隊,從組織層面,保證單位內審計風險的有效控制。
3.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方法體系。完善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方法體系是行政事業單位審計風險控制的主要保障。一方面,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可以發現并揭露現有資產使用情況為階段主要工作目標,逐步揭露以權謀私、貪污腐敗情況,為黨風廉政建設提供充足支撐。同時為保證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方法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行政事業單位應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單位實際及系統情況,制定完善的內部審計操作流程、內部審計人員規范制度,為內部審計人員審計工作開展提供有效的指導。另一方面,在內部抽樣審計的基礎上,行政事業單位可以制度基礎審計為重點,將抽樣審計方法、詳細審計方法體系進行有機整合,為內部制度基礎審計工作開展提供依據。同時為降低制度審計中存在的失誤或差錯風險,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人員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合理調整審計方法。在這個基礎上,逐步開發智能性更高的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并加強單位內審計人員計算機專業知識技能培訓,通過審計方式創新,控制單位內審計風險。此外,針對審計資源分配不當導致的單位內審計報表失誤風險,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人員可以風險為導向,將風險控制融入單位內審計的整個過程及各個環節,將各模塊審計風險控制在可容忍范圍內。從審計準備階段入手,在各個審計環節不斷克服、降低審計風險,逐步驅動單位內審計模式轉變,為單位內審計風險的有效控制提供依據。
內部審計在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內控的同時,也可以有效防止國家財產流失,提高國家資產利用效率。因此,針對現階段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行政事業單位應構建獨立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機構,從思想道德培訓、工作技能及專業知識培訓、風險意識培訓等方面,強化內部審計人員培訓,逐步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方法體系,為單位內部審計風險的有效控制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