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宣成
隨著《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從三維目標時代邁入了核心素養時代。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核心素養的基礎上凝練了各學科的學科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標準。那么,如何將核心素養從政策層面下移到課堂層面,并最終內化為學生的課程經驗呢?
帶著對這一問題的思考,2018年12月28日,我在美麗的千島湖畔,為杭州師范大學承辦的浙江省淳安縣初中語文教師精進班全體學員上了一節公開課。該課選取義務教育七年級統編語文教科書中《狼》一文,立足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語文核心素養,借鑒OECD(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英文簡稱)關于“教學品質”的建議,就如何構建高品質的語文課堂進行了嘗試,其設計與實施引發了觀課教師的深思和熱議。
一、基于課程標準確定教學目標和內容
教學目標是課程的起點和歸宿,也是教學設計中需要首先關注的問題。按照課程教學論的一般要求,確定一節課的教學目標,需要從課標出發,綜合考慮課文、學情等多種因素。
從“課文”的角度來看,《狼》是統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言文,選自《聊齋志異》,原文題目為《狼三則》,講述了狼和屠夫的三個故事,教科書僅選錄了第二則故事。
從“課標”的角度來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針對第四學段(初中)的閱讀教學提出了12條目標要求,其中第9條是專門針對古詩詞和文言文學習的——“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以此對照《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確立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大內容(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欣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不難發現,兩者都關注了“語言運用”和“感悟欣賞”能力的培養,但略有不同的是,后者同時強調了思維發展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性。而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普遍忽視思維品質的培養,導致語文教學與思維的脫節。鑒于此,本節課在強調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也將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一個重要的維度。
從“學情”的角度來看,此次公開教學所借班級的學生已經學過了這篇課文。因此,我決定在復習《狼》的基礎上引入《狼三則》中的第三則進行拓展閱讀,引導學生運用課文學到的知識賞析新的故事,在既有的認知起點上再提升一步。
綜合上述三個因素,我將這節公開課定位為“復習拓展課”,確定了其設計與實施的基本理念和總體方向,即“為積累而教,為運用而教,為思維而教”。大的理念和方向確定之后,接下來就要落實本節課的具體目標,也就是進一步思考學生到底要積累哪些語文知識、歷練哪些語文能力、提升何種思維品質這三個問題。經過斟酌和取舍,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三個:1.通過當堂背誦和檢測,復習積累《狼》中重點語句的意義和用法;2.借助圖示總結《狼》的敘事特點,體驗形象思維和歸納思維在閱讀賞析中的作用;3.運用所總結的敘事特點,小組合作賞析《狼三則》中的第三則故事。
第一個目標對應了“為積累而教”的設計理念。第二個目標對應的是“為思維而教”的理念。為達成這一目標,我在仔細研讀課文《狼》及《聊齋志異》其他篇目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思維導圖:
這張圖直觀地概括了《狼》的內容脈絡,也很好地體現了《聊齋志異》的三個敘事特點——描寫生動細膩,情節曲折離奇,文末總結點題。為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這三個特點,我將之概括為“《聊齋》講故事,蒲氏三板斧”,這既為學生當堂閱讀第三則故事及課外閱讀《聊齋志異》中的其他篇目打下基礎,也為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歸納思維提供了范例。第三個目標對應的是“為運用而教”的理念。我要求學生運用所學文言知識,賞析《嬰寧》等篇目,以此達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目的。
二、借鑒OECD“教學品質”的建議確定教學策略和方法
“教學品質”是“教學國際調查項目”(英文簡稱為“TALIS”)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該項目是由OECD發起的一項針對教師、校長的持續性大規模調查。其目的在于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教育情況,總結歸納對于各個國家具有普適性的、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和條件。為做好2018年的“教學國際調查項目”,OECD在大量文獻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影響課堂教學品質的四個維度:課堂管理、教學支持、教學清晰和認知激發,具體指標見下表:
對照此表不難發現,我們的教學普遍存在這樣四個問題:一是片面強調知識的識記背誦,忽略了它們在復雜情境中的應用;二是過于關注提問的數量,忽略了彼此邏輯的關聯和表述的清晰,導致提問模糊隨意、目標散亂游移;三是過于追求氣氛熱鬧,忽略了秩序的沉靜和思考的深度;四是片面關注一對一、點對點的課堂對話,忽略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度的傾聽和回應,導致教學低效。
針對上述問題,我在設計和實施《狼》的教學時,主要嘗試了這樣幾點:一是從認知激發的視角出發,引入第三則故事,要求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開展小組探究活動,從而設置一個帶有挑戰性的、真實的閱讀情境和任務。二是從教學清晰的視角出發,確保各個教學活動的內在關聯及其與目標的一致性,使之環環相扣,同時盡可能將設計的核心問題書面呈現給學生,以確保問題本身的清晰易懂和彼此之間的邏輯關聯。三是從課堂管理的視角出發,力爭用傾聽來創造一種安靜有序的學習環境。在教學實施中,我明確要求學生在其他同學發言時注意傾聽和回應,自己也特別注意傾聽學生的想法和問題。事實證明,這對達成教學目標、提升教學品質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基于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設計課堂活動和程序
在明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內容和策略之后,我按照以學生活動為中心的設計思路確定了如下的教學活動和教學程序。
課前熱身:教師帶學生做“食指夾鼻子”游戲,學生分享游戲體驗,引出方法在學習中的重要性。
課堂導入:教師從怎樣才算真正學會了一篇文言文說起,引出檢測文言文學習成果的三條標準:讀熟(最好是熟讀成誦);讀懂(明晰文章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讀通(能夠舉一反三,將學到的知識和方法運用到其他文章的閱讀中)。
活動一:你讀熟了嗎?請學生嘗試背誦課文《狼》,同時提醒其他學生傾聽并記下該生背錯的地方。
活動二:你讀懂了嗎?第一步,教師出示課文《狼》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子,請學生朗讀和解釋,同時提醒學生傾聽并準備點評。第二步,教師用PPT出示《狼》的思維導圖,并引導學生按圖示復述文章內容,總結寫作特點。
活動三:你讀通了嗎?第一步,教師發放《狼三則》第三則原文,學生人手一份,同時用PPT出示閱讀任務和要求:獨立猜讀文段,理解文章大意;圈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和句子;自讀4分鐘后,教師請一位同學口譯文段,其他同學傾聽并指出認為不準確的地方。第二步,小組合作探究,運用“蒲氏三板斧”中的某一方法賞析第三則故事。具體要求:4人一組,分別為記錄員、發言人、計時員、噪音控制員;小組討論6分鐘后,教師任意挑選3個小組分享學習成果,其他小組進行提問或補充。
結課: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聊齋志異》的敘事特點并布置作業:課外閱讀《嬰寧》一文,說說蒲松齡是如何塑造“嬰寧”這個“笑得最美的女子”的。
公開課結束之后,我和精進班學員圍繞“教學品質”和核心素養對這節課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反思,認為基于核心素養的品質課堂應該是回歸本真、體現本質、彰顯風格、耐人品味的課堂。它應體現育人的本質,時刻將學生放在課堂中央,充分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學生長遠發展;它應體現學科本質,圍繞學科核心內容,以結構化、可視化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思維培養和方法訓練;它應體現生活本質,打通課堂與生活的關聯,讓學生在學以致用、舉一反三中感受學科的魅力、知識的價值。
(本文為杭州師范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第二輪課程教學案例庫建設項目“‘語文教學設計與實施課程教學案例庫”研究成果)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