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芳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不僅關注認知,更關注啟智;不僅關注消化,更關注升華。它講究課內課外雙軌共進,很好地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清晰地呈現了“讀懂、領悟、語用”的教學邏輯。
過去的語文教學往往像“單腳跳”,行不遠,跳不高,學生視野容易受限。俗話說“多讀課外書,終生有好處”,雖然教師們普遍能認識到這一點,但很多學校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上,存在著“空洞化”和“碎片化”教學的現象,表現為師生在學完教材后,因拓展資源缺乏或拓展方向不明確,而變成有則拓展、無則放過,其結果難免是收獲不大或者難成體系。
我縣近些年的實踐證明:扎實開展“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學校,其學科教學質量普遍得到了顯著提高。當前,“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已經吸引了不少周邊市縣的學校、教育同人來學習并加入實驗團隊,交流研討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喜人景象。
近幾年的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實踐,讓我們掌握了“語文主題學習”實驗課堂教學模式的內涵與外延,形成了適合自己的高效閱讀教學模式。在課堂上,首先要明確文本“主題”是什么(體裁、作者、思想、寫法等)。如“1+X”精讀引領課,首先要清楚在教學“1”時,教哪些、如何導、怎么學,才能在對待“X”時,明白需要選取什么材料、準備多少內容。
如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四篇文章,有的是魯迅寫的文章,有的是回憶魯迅的文章,所以確定主題為“走近魯迅”。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中《魯迅印象》單元文章及其他相關作品,讓學生全方位感受魯迅。閱讀有了明確的方向,才能事半功倍。
閱讀時間從哪找?可用“內縮、外擴” 兩個詞來概括。何謂“內縮”?
其一是把課內教材學習時間進行適當壓縮,整合單元、精準定點、刪繁就簡,為更多文本閱讀騰出一些時間。如上述例舉的“走近魯迅”單元,傳統教學要用13個課時完成,可實際上,我們只用5個課時就完成了教材內容學習。學生用2個課時進行預習,圍繞“抓住關鍵句,深刻感受人物的特點或品質”這一主題任務進行閱讀。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時,把《少年閏土》和叢書中的《故鄉》及魯迅的名言整合在一起;《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兩課都是回憶魯迅生前事的文章,整合在一起學習;《有的人》是悼念魯迅的文章,與叢書中懷念魯迅的四篇文章整合在一起。
其二是將課外作業的時間進行適當壓縮。具體而言:練習設計要“精”,對學生在課內閱讀過程已知的,不必再“炒冷飯”;課堂作業要“清”,力求做到當堂作業當堂練、不擠占課外時間。
還有“外擴”。在上述單元整合中,我們已在課堂教學中引進了叢書篇目閱讀,還可以用剩下至少6個課時閱讀叢書中魯迅的小說、雜文、散文等,最后擴展到課外閱讀魯迅的作品或其他人寫魯迅的文章,如《朝花夕拾》《吶喊》《彷徨》《魯迅評傳》等。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追求的是讓學生在單位時間里“吃飽養壯”,那么課堂上什么時候可以做加法呢?所加的“X”可以是哪些內容、多少分量呢?
其一,在課首做加法,這屬于鋪墊性的“加”,其作用是為學生學習新知打底、激趣。加的內容可以是與主題相關的好詞、好句、好段、美篇、視頻等。如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時,我們以毛澤東、葉圣陶、鄭振鐸等人對魯迅的評價或紀念魯迅的視頻導入,提出問題:魯迅為什么能獲得這么高的評價呢?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去感受魯迅的人格魅力。
其二,在課中做加法,這屬于輔佐性的“加”,其作用是為學生排疑難、把重點。加的內容要有助于化抽象為形象、由繁變簡,加的內容應根據需要而定。如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一自然段“悼念”這部分時,可以加入巴金的《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
其三,在課末做加法,它屬于延展性的加,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學好文本“1”的前提條件下,以“1”所學到的閱讀方法為憑借,適時地遷移應用到閱讀“X”中,這樣能有效促使學生舉一反三。“X”選用什么內容、多少分量,要根據主題、學段、校況、班情而定。如學習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課后,我們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叢書中“魯迅印象”的篇目,在閱讀中了解親人、朋友、陌生人是如何評價魯迅的。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語文教學的最終歸宿是促使學生將“知”內化于心,將“法”升華為能。因此,老師要適時搭建讀寫的橋梁,以求實現閱讀、表達與運用之間的無縫接軌。
如學完“走近魯迅”這一主題單元,在學生對魯迅有了一定了解后,可以讓學生以“我眼中的魯迅”為話題,寫寫自己的認識與感受。這樣才能做到一課一得法、一堂一訓練,把說和寫的大工程精細分解,落實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做到積點滴成溪流、匯百川歸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