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培業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發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融入生產生活”是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重要任務,并強調“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也就是說,重視傳統節日,豐富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已經成為國家層面的戰略與行動。
審視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我們會發現,這些節日的形成,基本上都與原始信仰、祭祀先人、天文歷法、物候節氣等人文或自然的內容高度相關。在一年的時間里,從第一個節日春節開始,隨后而來的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都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
在學校教育活動中,我們利用傳統節日本身所蘊含的豐厚歷史文化資源,有效開展認識與體驗、傳承與弘揚中華傳統節日的活動,有利于學生學習、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我們一直奉行“借助傳統節日的契機,開展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題教育活動”的原則,針對不同的節日,分別開展共性化和個性化的活動。
共性化的活動,有對傳統節日由來的了解,對傳統節日影響現代生活的調查等。
個性化的活動,如在春節前夕,我們組織學生創作、書寫春聯,使文學活動與書法藝術有機結合,引導學生感受中國楹聯文化。基于長輩給孩子發壓歲錢的習俗,我們開展理財教育與節儉教育,引導學生過一種簡單質樸的生活,讓他們具有慈善意識、利他情懷,愿意做一個與人為善、樂于助人的人。我們還要求學生收集整理與春節有關的文學作品,并以不同的方式呈現,比如誦讀、繪畫、講故事、表演情景劇、辦手抄報等。
在清明節,我們開展“緬懷先烈,追憶祖先”活動。“緬懷先烈”是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英勇無畏、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白窇涀嫦取笔亲寣W生了解自己的家族,對“從哪里來”有清醒的認識,從而領會清明祭祖活動的文化意蘊。在《論語·學而》中,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為政》中,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蔽覀兘柚迕鞴澔顒?,使學生更好地認識中國古人“禮”之傳統。
在端午節,我們舉辦“走近屈原——《楚辭》朗誦比賽”,讓學生改變“端午節就是吃粽子”的單一認識。組織大家在誦讀《楚辭》中,領略屈原的人格魅力,體驗“騷體”的文學價值。
在中秋節,我們舉辦“月是故鄉明”系列主題活動,分為文學(詩朗誦、征文比賽等)、藝術(書法、文藝會演等)、飲食文化(月餅制作)等。
在重陽節時,我們組織學生開展對孝文化的學習與研究,讓學生切實踐行孝道,在家孝敬父母長輩,在社區關心幫助老人,培育學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愛情懷。
無疑,傳統節日為學校開展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活動創造了契機??傮w上講,中華傳統節日是基于農耕時代的產物。站在歷史與現實的節點上,我們對傳統節日應持有正確的態度。一方面,我們要珍視歷史,保護文化遺產,切實將傳統節日中的基本因素保留傳承;另一方面,我們需要結合當下,為傳統節日注入新的形式、新的內容,做到與時俱進,讓傳統節日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踐行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
相關鏈接:
注重實踐與養成、需求與供給、形式與內容相結合,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產生活各方面。深入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價值,提煉精選一批凸顯文化特色的經典性元素和標志性符號,納入城鎮化建設、城市規劃設計,合理應用于城市雕塑、廣場園林等公共空間,避免千篇一律、千城一面。挖掘整理傳統建筑文化,鼓勵建筑設計繼承創新,推進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工作,延續城市文脈。加強“美麗鄉村”文化建設,發掘和保護一批處處有歷史、步步有文化的小鎮和村莊。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涵養企業精神,培育現代企業文化。實施中華老字號保護發展工程,支持一批文化特色濃、品牌信譽高、有市場競爭力的中華老字號做精做強。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
——選自《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