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鶴立
教育是一種“探險”,如陶行知言“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這不僅是一個教育者當有的勇氣和膽識,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教育實踐具有的研究與探索的屬性。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活動本不應是一個保守與封閉的自組織系統,相反,它應成為一個充滿想象與創造、彰顯開放與活力的世界。
盡管影響學校教育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我們持有的教育理念與價值訴求,我們選擇的教育資源和課程體系,我們遵循的教育原則和教育評價制度,都需要通過具體可操作的教學方法,來達成所追求的教育目標與期待的教育愿景。也就是說,我們全部教育活動從出發到歸宿,都需要科學有效的方法。正所謂“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師舍是則無以教,弟子舍是則無以學”。
教育教學方法的建構、選擇與應用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在鶴立教育會通班,我們通過課堂實踐應用的檢驗,總結出了“會通教學法”。它立足于參與教育活動中最活躍的要素——人(教師與學生)、學習者的學習目標指向課程內容——知識,以及鏈接人與知識之間的教學活動形式,從而形成五個維度、二十個具體的教學方法。
其中,基于學習內容的解構與重建的教學方法,具體包括單元提增法、歸類加速法、專題研究法、沙里淘金法、各個突破法、高屋建瓴法等。
單元提增法,是針對現有教材的既成設計,改變其固有的邏輯序列,包括打破約定俗成的年級界限,對教材進行重組、整合,為學生調整教材序列,選擇新材料增補教學資源等。
比如,在語文教學中,我們進行了以讀、寫兩個方面為基本點的學習與訓練,并通過拓展延伸學習和相應的練習來夯實學生的基礎、提高學生的能力。我們采取以學期或年級為單位,即將一學期中的一冊書或一個年級的兩本書中的文章匯總,進行集中訓練的方法,達成如下目標:
1.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體驗作者的審美情趣。
2.加強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3.提高學習效率,為下一步進行基礎訓練、寫作訓練和拓展訓練創造條件。
4.改變學習方式,避免單一傳遞信息給學生帶來消極影響。
這種方法打破學期、年級的思維定式,對若干教材的篇目進行統整,在同一個時段集中進行“讀”的訓練。如將小學的全部語文教材,甚至包括中學的語文教材完整拿來,進行集中閱讀訓練。因為,學生的語文學習中閱讀訓練是可以實現跨越的。
運用單元提增法,會使學習產生穿透力,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參與到豐富多彩的教育生活中,從而獲得更好的成長。
(責編 若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