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摘要:2018年是十三五規劃實施十分重要的一年,也是深化供給側機構性改革的一年,山東省經濟正著力培育新動力,改造傳統動能,吹奏新舊動能轉換的變奏曲。文章從農業經濟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出發,對如何通過新舊動能轉換促進山東省農業經濟發展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新舊動能轉化;農業經濟;發展
為貫徹落實習總書記指出山東工作應“走在前列”與李克強總理在視察山東時的指示精神,2017年山東省委、省政府確定了在全省范圍內實施新舊動能轉換的大工程。山東作為一個傳統產業大省,要促進山東經濟的快速轉型升級,其關鍵就在于應牢牢抓住新舊動能轉換重點。能夠落實新舊動能轉換,不僅與山東省經濟社會長期健康發展的大局有密切關系,甚至于全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一、新舊動能轉換的必要性
(一)舊動能作用逐漸衰退
隨著國際經濟發展,從2015年開始,我國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出現了負增長,在2015年下降了2.8%,2016年時下降了7.7%。雖然2017年時結束了負增長的態勢,總增長值達到了14.2%,但是對于借助于出口來拉動經濟在增長卻不能夠寄予太大的期望。在過去,主要是將出口來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然而隨著我國經濟逐漸邁入新階段,投資邊際效益逐漸降低,投資所起到的經濟拉動作業也愈漸降低。以往,用100元人民幣進行投資,出去本金外可以產生100元甚至還能獲得更多的產出效果或是GDP增長效果,但是現階段投資對GDP的流動作用逐漸降低了,同樣100元人民幣進行投資,有的只能產生30到40元的增長效果,這也就是投資邊際效益逐漸降低。同樣,消費也遇到了同樣的情況,近年來消費增速從總體上來看呈現出了下降的趨勢。消費增長主要受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福利保障制度改革的影響,進而其作用逐漸降低。
(二)新舊動能的轉換是創新驅動戰略推進的前提
從新舊動能轉換以及創新驅動戰略來看,這兩者在目標和內容上都存在有重疊與交叉的內容,其中創新驅動的目的是為了培育新的動力,通過技術、制度等方面的創新來對傳統產業發展的困境進行解決,其著力點在于培育新型的經濟增長點。新舊動能轉換強調的也是利用新動力來對傳統產業問題進行解決,兩者目的、內容基本一致的,但是新舊動能的轉換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推動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
(三)新舊動能轉換的實現、經濟轉型升級是相一致的
實施新舊動能轉換,其目的也是為了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因此,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轉型升級兩者也有著很強的一致性。新舊動能的轉換肯定會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進而促進經新經濟形態的發展成長。因此,需要將新舊動能的轉換和經濟轉型升級兩者進行結合,在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同時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二、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一)做好六項任務,推動農業經濟發展
山東省在《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現代高效農業專項規劃(2018-2022年)》中提出了推進農業新舊動能轉換的六個重點任務:第一個任務是要充分挖掘結構調整的新功能,就產業產品的結構進行調整、優化,將特色企業、優勢企業做大做強,進一步增強傳統產業的發展活力。第二個任務是要著力培育跨界融合的新功能,著力發展農業的新六產,實現從單一產業向全鏈條、多功能、新業態發展的功能轉換。第三個任務是要促進品牌引領的新功能,借助標準提升、高端引領,促進從以往靠數量規模擴張向質量興農、品牌富農的動能轉換。第四個任務是要增強創新驅動的新動能,推動產業智慧化、智慧化產業,推進從以往拼資源拼消耗向科技強農、綠色護農的動能轉換。第五個任務是要促進主體提升,培育新動能,通過創新機制從小規模分散經營向新型經營主體適度規模經營的動能轉換。第六個任務是要促進農村改革激發新動能,通過農業農村的深化改革,激發農業農村內生的發展動力,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要做好農業新舊動能轉化的六項重點任務,必須要堅持三個大前提才進行,這三個前提就是要確保糧食產能不出現滑坡、確保農民收入可以持續增長、確保生態環境可以持續改善。在此基礎上,就必須要從新主體培育、新平臺搭建、新支撐構建以及新作風展現上進行努力。在培育新主體時,必須要對分、合之間的關系進行辯證的處理,不僅僅是要發揮出龍頭企業、合作社、種養大戶以及社會化服務主體的作用,還需要通過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多種方式來對主體之間的關系進行正確處理。在搭建新平臺和構建新支撐時,必須要充分的重視政策、科技、人才以及資金等各種要素的整合,為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資源保護。要展現新作風,就需要打造出一支優秀的農業工作干部隊伍,形成一套高效的農業體系,為推進新舊動能的轉換提供組織保障。
(二)落實融合發展,促進農業新六產發展
要積極地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就必須要注重培育壯大農業的新六產。在產業鏈相加、價值鏈相乘、供應鏈相同的三鏈重構上下功夫,積極推進智慧型、終端型、循環型以及體驗型“四種業態”的打造。特別是在如今社會分工不斷深化的情況下,產業鏈之間的相互滲透融合也在不斷加深,科技、人才、資本等各種要素也紛紛加入進來,導致農業不再是過去那種單一的第一產業,而是逐步地向著農產品加工業、農業服務業等全產業鏈條融合發展的新六產方向發展,可以說是農業產業化的一個升級。以往農業產業化注重的是各類主體間物理鏈接的解決,而農業新六產要解決的就是深度融合的問題,借助產業融合打造新產業、新業態,這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對農業的現實改造,也是農業今后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的必然選擇。
(三)推進科技創新,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在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時,應根據山東省實際情況,抓住品種、信息以及裝備這三個關鍵點,布局并實施一批農業科技創新的重大攻關工程。在良種培育、生態養殖以及農業生物調配、高效利用農田、高端農機裝備制造、海上糧倉打造、生物安全以及農產品安全等多個方面努力,為農業發展指明方向。與此同時,還要積極推動“名、優、特”農產品冷鏈保鮮以及深精加工技術的創新發展,讓農業從過去單一的田間餐桌向著更加專業化、多元化、標準化的種養工廠轉變。必須要進一步加大對于農業科技資源的整合,注重打造一批優質的農業科技合作平臺,打破政府部門、區域以及學科之間的隔閡限制,進一步推進農科教結合、產技創大聯盟的發展。還必須要強化對高層次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以及團隊的建設,不斷完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以及創新創業的激勵機制,為山東農業科技創新打造出一支中堅力量,與此同時,還需要做好推廣工作,要將政府、市場以及最后一公里建設融合在一起,為農業科技的推廣打下基礎,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保障。
(四)夯實轉換基礎,確保農村經濟良好發展
首先,注重培育新型農民,為山東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基層人力基礎,不斷改善農民群眾的增收致富能力。其次,注重農業政策基礎,相關的部門必須要對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有效實現形式進行深入的探索,盡可能地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上獲得突破。必須要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深化改革提供良好保障,抓好試點工作。再次,必須要打下堅實的農業生態基礎,對耕地質量提升工程的落實進行高度重視,還需要積極推廣農業生態循環技術,抓好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治工作,充分利用好秸稈。最后則是必須要抓好農業安全基礎,必須要強化農業投入品的安全監管工作,并需要結合《新農藥管理條例》進一步強化對農藥生產經營以及使用上的管理,用高標準來有效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進一步對市縣鎮三級監管體系進行完善,加大對農產品的抽檢力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三、結語
新經濟常態下,要推動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其前提就必須要加快新舊動能的轉換,尤其是針對農業經濟發展而言,更應牢牢抓住新舊動能轉換的機遇,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確保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保障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楊蕙馨,焦勇.新舊動能轉換的理論探索與實踐研判[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8(07).
[2]張文,張念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導向下我國新舊動能轉換的路徑選擇[J].東岳論叢,2017(12).
[3]隆國強.新舊動能轉換的意義、機遇和路徑[J].中國發展觀察,2017(21).
[4]李增剛.新舊動能轉換中地方政府的作用與財政支持[J].公共財政研究,2017(05).
[5]劉冰.準確把握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任務和重要舉措[J].理論學習,2017(08).
(作者單位:山東省榮成市尋山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