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佳文 曾尚梅 陳金花
摘要:發展有機農業,從供給側推進我國農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文章從多角度探討有機農產品發展路徑,同時從多方面分析實現發展路徑的保障措施。
關鍵詞:有機農產品;供給側;發展路徑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食品安全意識的增強,自然、有機、綠色消費逐漸普及,對有機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長。發展有機農業,從供給側推進我國農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然而有機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存有許多階段性問題,生產與消費之間缺乏有效的橋梁搭建,為此有必要對有機農產品發展的路徑進行探討。
一、有機農產品的內涵與發展
(一)有機農產品的內涵
有機農產品是按照有機農產品的生產標準,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肥、農藥、化學防腐劑等合成物質,只使用農業資源,其最終產品符合有機農產品生產要求并通過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農產品。有機農產品的生產全過程在農業能量的封閉循環狀態下進行,品質優良,天然健康。
(二)有機農產品的發展
1. 起步階段
在20世紀70年代,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的成立標志著有機食品的起步。我國有機農業的發展與國際相比發展較晚,要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以加入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為起點開啟有機農產品發展的大門。1994年有機食品中心在南京成立,為有機農業發展進一步奠定基礎。
2. 規范化階段
早期的有機農產品以天然有機食品為主,如茶葉、大豆、谷物等,產品種類較少,且加工深度不高,地域發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東三省及發達地區。進入21世紀以來,國內相繼成立了自己的認證機構,并展開相關的認證工作。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由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統一對有機食品認證工作進行管理,有機農業便逐漸進入規范化階段。
3. 發展階段
目前我國正處于有機農產品的發展階段,據中華有機綠色食品認證中心統計可知獲得有機認證的種植面積已超過200萬公頃,在世界排名第五,亞洲第一;擁有具備認證資格的機構23家,被認證的企業有16654家;已開發和認證的有機產品品種數量已超過200種,有機產品標志發放量為17億枚,覆蓋植物、動物、水產、加工四大領域。現今我國有機食品銷售額達600億人民幣,年增長率在20%~30%左右,有機食品占食品消費總量的1%~1.5%,將成為世界第四大有機食品消費大國,市場潛力巨大。
二、有機農產品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人均耕地面積少,耕地質量堪憂
耕地是確保農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農產品產出的根源。我國耕地面積達20.24億畝,但人均耕地僅為世界人均數量的45%。目前我國耕地的基本特征是整體質量偏低、中低產田比例大,而有機農產品中有許多品種是經研發后的改良品種,耕地質量的偏低會對改良后的新品種的增產潛力產生限制。
(二)前期投入成本大,回報期長
發展有機農業對于種植土地要求高。前期需要對長出的農作物一般不進行采摘,而是將他們重新種回地里,以改善土壤有機質含量。并規定其生長過程中不能使用農藥化肥等,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有機肥幫助農產品生長,但其極易受到溫度、適度、大氣等外部環境影響,生產者往往還需投入建造大棚等農業設施保護農作物生長。前期投入成本之大,使得從業者往往在生產初期的3~5年收入甚微。
(三)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人口缺失,用工成本上升
有機農業遵循的是自然農法,其生產過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屬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基于對有機農業生產基地調查研究顯示,有機種植用工比常規種植用工多的樣本單位占總調查樣本單位數的91.7%。而我國有3億左右的人口從事農業工作,但多為老人和留守兒童,造成部分地區從事農業活動的青壯年勞動力缺少。外地招聘有關人員,使得用工成本增加,有機農業的初始投入和后續支出更加高昂。
(四)有機農產品的認知度和信任度不足,消費易受價格影響
基于對影響消費者消費有機農產品的情況及影響消費的因素研究,于2017年5-6月對長沙市城鎮居民有機農產品消費行為進行問卷抽樣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200份問卷,采取線上線下兩種方式同時進行,共回收有效問卷176份。分析統計可得,消費者對于有機農產品的認知程度和辨認程度越高,消費者的消費意愿越高。然而許多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了解甚少,對其生長過程、與普通農產品的區別等都認知偏低,進而導致對于有機農產品的購買欲偏低。加上有機農產品作為新興產業,行業透明度還不夠成熟,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導致消費者對于有機農產品品質還存有疑慮,其生產成本又遠高于普通農產品,使得有機農產品無法獲得廣泛的市場認同,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
(五)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缺乏有效聯系,后期維護成本高
大部分生產經營者缺乏營銷專業知識,導致生產與消費之間橋梁沒有被有效建立,也使得產品銷售渠道的狹窄,限制了消費市場無法進一步擴大。有機農產品特別是生鮮農產品保鮮期短,對運輸要求高,無形增加了后期的銷售成本,繼而導致有機農產品售價進一步攀升。
三、發展有機農產品的路徑分析
(一)創新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途徑
有機農業的生產難度較大,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而目前我國農村老齡化加劇,單一的農業組織形式根本無法滿足有機產品生產的巨大人工需求。因此需鼓勵發展多組織形式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有機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機農產品企業等多種形式的經營主體;鼓勵土地流轉,用“公司+農戶”、“公司+生產基地+農戶”、“科研推廣機構+地方政府部門+基地(農戶)”等新模式,整合人力和土地資源。
(二)創建網絡平臺的發展途徑
互聯網聯通多方信息,利用互聯網優勢將供應鏈扁平化,增加與消費者交流機會,了解消費者消費需求,及時更新生產計劃,滿足市場需求;通過互聯網傳播優勢,擴大宣傳,推高認知度,促進銷售量;同時利用互聯網,建立消費者產品消費反饋機制,及時跟進產品服務,提高售后服務質量。還可通過互聯網學習相關種植專業技術,學習倉儲管理和物流管理等多方面知識,完善企業生產經營,增強企業競爭力。
(三)搭建“農餐對接”的發展途徑
“農餐對接”的方式是農產品生產者與餐飲企業之間,省去傳統渠道中的商販、批發市場等中間環節,直接進行供貨銷售的新型農產品流通方式。目前,普通農產品由于其價格優惠,在普通農貿市場上占有絕對市場優勢,有機農產品難以在價格上與之展開競爭。大型且提供高端餐飲服務的餐飲企業對于食材要求高、需求量大,搭建“農餐對接”能為有機農產品生產企業提供穩定需求,實現從田頭到餐桌一步到位。在“農餐對接”中所采取的垂直式營銷模式,減少了流通環節,保障了有機農產品的鮮度和品質。不僅可有效降低市場風險,使生產企業能夠更加集中在有機農產品的生產過程,還可以促進有機農產品的專業化和規模化。這種方式創新構建利益與風險共擔的農產品流通模式 ,實現了多方共贏。
(四)建立會員制模式的發展途徑
會員制模式作為在傳統銷售模式下的創新,是能依據客戶需求,針對客戶建議最大限度滿足會員需求,提供相應產品與服務的高端服務。與傳統的營銷渠道相比,會員制模式下供給方和需求方聯系更緊密,更易實現長期合作,培養固定客源,打造更穩定持久的銷售渠道。通過建立會員制度,采用充值享優惠等方式,吸引消費者充值辦卡,為企業資金流通注入活力,保證企業正常運營下的資金循環良好。
(五)開展體驗式營銷的發展途徑
開展“體驗式”新營銷模式,向公眾開放生產基地,介紹有機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全過程,做到公開化、透明化,提高消費者信任度。引導消費者切身感受有機農產品的優點,消除對于有機農產品的疑慮,體驗農業同時解決供應鏈過長問題,使消費者可以當場購買,保證了有機農產品的新鮮和高質量。同時在周邊發展農家樂等多種形式的有機農產品附加產業,集生產、休閑、生態多功能于一體,延伸產業鏈,實現有機農業與第三產業的有機融合,為其實現多方位創收。
四、實現多途徑發展有機農產品的保障措施
(一)政府部門
1. 加大對有機農業扶持力度,引導有機農業健康持續發展
首先,要完善有機食品認證與監管體系,幫助培育合格的高質量有機農產品。繼續推進有機食品相關法規的制定,開展國際間的交流互通,有機農產品的認證及質量標準與國際接軌;其次,要對有關個人或組織進行補貼,可采用直接補貼或減免稅收等多種方式減輕有機農業從業者負擔,保護和提高有機食品生產者的積極性;再次,農村金融機構要向有機農產品企業傾斜,提供有針對性的如有機農業戶貸款、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等專項貸款,幫助有機農產業發展,從源頭解決有機農產品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最后,通過報紙、電視、公眾號等互聯網新媒體的方式加大對有機農業的宣傳力度,提高公眾對有機農業的認知度,向公眾普及有機農業知識。
2. 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有機農產品不同于一般農產品,其需要具有專業的生產知識和實踐技能的高素質人才,才能保證每一環節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服務。尤其在生產階段,如何在不使用農藥化肥的情況下,保證農產品的產出和質量,這就需要專業人才的精準指導。因此政府可啟動人才引進,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向有機農業輸送高水平人才,促進產業發展,把農民、企業、科技人員、市場等各個環節緊密結合起來,逐步形成完善的服務體系。
3. 組織行業峰會,構建有機農產品交流平臺
定期舉辦中國有機農業峰會,加大對有機食品力度技術發展的支持,投入搭建技術平臺。將全國各地有機農業的從業者們匯集起來,對有機農業在生產、經營、銷售等多方面進行討論研究,加強行業間技術和經驗交流。各地政府還應根據當地情況,舉行當地有機農產品展覽會,更有針對性的對當前所取得的成果進行分享,把企業目前遇到的問題同行業一起解決。
4. 加強品質監管,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農產品物聯網追溯體系
建立和完善監管制度,全面落實各項監管措施,加強對獲證產品的質量管理和標志管理,確保認證農產品生產和流通有序地發展;建立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定期或不定期對有機農產品生產企業進行農產品抽檢,對于不合格產品及時通過媒體或者網絡平臺公示。
(二)生產企業
1. 巧妙借力,尋求多渠道融資
在為種植地選址時,可以優先考慮曾經發展過有機農業的地方。這些地方往往基礎較好,基礎設施等比較完善,能為企業節省初始投入。而在選擇融資渠道時,政府扶持資金是最優選擇;其次,可以尋求銀行貸款,目前大部分銀行響應中央關于“三農”領域金融服務的戰略部署,針對農業發展專設貸款基金幫助農業發展;最后,還可以尋求合作,與具有投資意向的企業積極對話,實現BOT融資,為企業發展注入資金活力。
2. 將產學研相結合,實現科學管控成本
有機農產品作為高端農產品,其價格往往高于普通農產品的20%~30%左右,其價格因素是限制消費者擴大購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技術研究的環節上,通過科學的方式解決生產過程中病蟲害問題,為有機農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提高有機農產品單位產出率;而在流通環節上,對有機農產品包裝、運輸、儲存上進行研究,找尋成本與效益間的最佳平衡,實現利益最大化。
3. 引進優秀管理人才,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
企業應完善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加強校企合作,完善薪酬機制,招聘優秀管理人才,進而幫助企業洞察市場動向,及時跟進市場變化,做出決策判斷;也能為消費者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務,提高消費者產品好感度和忠誠度。在種植環節,可以選擇招聘本地農人,因為比起外地人更了解當地土壤環境、氣候等外部環境因素,能為選擇種植何種作物給予準確的建議,對于當地政策也更為熟悉,幫助企業更好地發展。
4. 加強內部質量監管,提高消費者消費信心
在企業內部設立獨立的質量檢測部門,采用雙重質檢機制,從種下去到收上來實施全過程監測機制,還有對發出農產品裝車前進行二次抽檢,抽檢合格的產品再予以配送。但是生產部門和質檢部門要相互獨立,避免包庇行為,從而增強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信心。
參考文獻:
[1]曾尚梅,張斯維,李繼志,楊璐璐,肖春生,何命軍.湖南省煙農專業合作社的自我發展能力評價[J].中國煙草學報,2018(01).
[2]肖漢亁,肖春生,陳治峰,李偉,毛應瞻,曾尚梅,周世民.基于財務視角的煙農專業合作社生存生態分析[J].中國農業信息,2017(23).
[3]張莉.互聯網+農產品營銷模式的創新研究[J].中國商論,2017(05).
[4]王娜,任士偉,王亮.中國有機農產品發展概況[J].現代農業科技,2017(09).
[5]包宗順.中國有機農業發展對農村勞動力利用和農戶收入的影響[J].中國農村經濟,2002(10).
[6]汪云崗,肖興基.有機食品的發展、標準化與認證[J].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2(07).
[7]彭磊,孫開釗.基于“農餐對接”的農產品流通創新模式研究[J].財貿經濟,2010(09).
[8]楊偉喜.有機蔬菜會員制模式發展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15.
[9]郭春敏.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的發展[J].生物學通報,2011(02).
*基金項目:湖南農業大學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XCX17110);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內生發展機制與組織績效研究(14k050);湖南省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6YBA193)。
(作者單位:湖南農業大學。曾尚梅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