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摘要:文章基于稅負轉嫁的視角,運用經濟學原理對增加商品房稅負與遏制投機關系進行分析,研究增加稅負是否可以遏制住房投機,減輕國民的購房負擔。研究發現,如果政府單純地通過增加商品房稅負,并不能實現遏制商品房投機、減輕國民購房負擔的目標,因為此時稅負的大部分會向前轉給購房者承擔,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關鍵詞:商品房;稅負轉嫁;遏制投機
一、引言
2006年以來,針對城市房價的快速上漲,為了穩定住房價格,抑制投機,一系列增加稅負的政策相繼登場。然而,2006年以來的房地產價格的增速明顯超過了城鎮居民同期可支配收入的增速。2015年3月以來房地產價格出現加速上漲勢頭,部分大中城市的漲幅更大。此外,近年來全國稅收增速基本都在20%左右,其中部分應歸功于房地產業的稅負增長。那么,本文將基于稅負轉嫁的視角,研究增加稅負是否可以遏制住房投機,減輕國民的購房負擔。
二、制約稅收負擔能否轉嫁、轉嫁方向和轉嫁程度的因素分析
一般來說,制約稅收負擔能否轉嫁、轉嫁方向和轉嫁程度的因素主要有三個即:稅種,課稅商品供給與需求的相對彈性和課稅商品生產與銷售的競爭程度。
1. 就稅種而言,一般認為,直接課自于商品的稅,即流轉稅或間接稅,容易轉嫁;直接課自于企業利潤或個人收入的稅,即收益稅或直接稅,不易轉嫁。現在政府為遏制住房投機、減輕國民的購房負擔所增加的商品房稅負,是一種直接課自于商品房的間接稅;由于政府對商品房征稅后,會改變商品房的邊際成本,從而引起該商品按較高價格出售,實現稅負向前轉嫁,或者房地產商通過采取壓低供貨商、建筑商等的價格方式,實現稅負向后轉嫁。特別是轉嫁發生在房地產商內部,購房者不了解,也不關心價格組成情況下,稅負轉嫁起來就方便得多,所以商品房的稅負容易轉嫁,理論上存在轉嫁現象。
2. 就課稅商品供給與需求的相對彈性而言,西方財政學家認為,課之于商品的稅收一般不會出現完全轉嫁或完全不能轉嫁的問題,大量發生的是生產者和消費者各自負擔一定的比例。生產者自己負擔部分和轉嫁出去部分的比例受制于課稅商品的相對彈性,需求彈性越大,供給彈性越小,消費者負擔的稅收份額越小,生產者負擔的稅收份額越大。供給彈性越大,需求彈性越小,消費者負擔的份額越大,生產者負擔的份額越小。而現在我國房地產市場的基本情況是,商品房的需求彈性小,供給彈性大,根據上面的理論可知,購房者負擔的稅負轉嫁份額較大,房地產商或其要素提供者負擔的稅負轉嫁份額較小。
3. 就課稅商品生產與銷售的競爭程度而言,一般認為,壟斷性商品要比競爭性商品的稅負轉嫁容易一些,理論上不排除獨占性商品的稅負有完全轉嫁出去的可能性。但在實際上,壟斷者稅負轉嫁主要受到兩個條件的制約:一是不能不考慮可能發生的實際或潛在的競爭,尤其是可能發生的可替代商品的競爭;二是壟斷經營者以謀取更大利潤為定價方針,即使課稅商品的生產和經營被一廠商完全壟斷,提價也會導致需求量減少,影響企業利潤。而現在我國的房地產市場整體上來看,并不屬于完全壟斷市場,也不屬于完全競爭市場,本文認為它屬于壟斷競爭市場,或寡頭市場。所以,商品房的稅負相對容易轉嫁。
三、我國商品房市場稅負轉嫁現象的經濟學分析
經過上面的分析,可以認為我國的商品房市場存在稅負轉嫁現象,那么下面將對增加的商品房稅負具體是如何轉嫁,以及房地產商或其要素提供者和購房者各自負擔多大的比例進行分析。
在這里,假定商品房的需求與供給曲線都是直線,函數分別為Q=a-bq和Q=c+dp,假如政府就商品房對房地產銷售商征收從量稅,單位商品稅收為t,則作如下分析。
這里的經濟學含義為:需求彈性越大,供給彈性越小,購房者負擔的稅收份額越小,房地產銷售商及其要素提供者負擔的稅收份額越大;供給彈性越大,需求彈性越小,購房者負擔的份額越大,房地產銷售商及其要素提供者負擔的份額越小。
其原因在于:當商品房的需求彈性大于供給彈性時,說明當商品房由于政府征稅而價格變動時,其需求量的變動幅度大于供給量的變動幅度。在這種情況下,稅負轉嫁給消費者較困難,會更多地向后轉嫁或不能轉嫁,稅負會更多地由房地廠銷售商及其要素提供者承擔。反之,當需求彈性小于供給彈性時,說明當商品房由于政府征稅而引起價格變動時,其需求量的變動幅度小于供給量的變動幅度,在這種情況下,稅負會更多地由購房者承擔,而現在我國的商品房市場就處于這樣的情況中。本文下面將通過作圖加以形象的說明,如下所示:
其中S0代表稅前供給曲線,S1代表稅后供給曲線,D0代表需求曲線,P代表價格,Q代表供給量或需求量。
(1)在需求彈性大,供給彈性小的情況下,此時需求彈性大于供給彈性,稅后的均衡價格由P1上升P2,供給者的價格有P1下降到了P3,(P2-P3)為全部稅收,這時稅收由供需雙方共同負擔,其中(P2-P1)的稅負轉嫁給購房者承擔,房地產銷售商的售房價格由P1下降到P3,(P1-P3)的稅收轉嫁給房地產銷售商及其要素提供者承擔;由圖可以看出,顯然(P2-P1)<(P1-P3),稅收的大部分向后轉給房地產銷售商及其要素承擔,小部分由購房者承擔。
(2)在供給彈性大,需求彈性小的情況下,此時供給彈性大于需求彈性,稅后的均衡價格由P1上升P2,供給者的價格有P1下降到了P3,(P2-P3)為全部稅收,這時稅收由供需雙方共同負擔,其中(P2-P1)的稅負轉嫁給購房者承擔,房地產銷售商的售房價格由P1下降到P3,(P1-P3)的稅收轉嫁給房地產銷售商及其要素提供者承擔;由圖可以看出,顯然(P2-P1)>(P1-P3),稅收的大部分向前轉給購房者承擔,小部分由房地產銷售商及其要素提供者承擔。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上面從稅負轉嫁視角的分析來看,本文認為如果政府期望單純地通過增加商品房稅負,來實現遏制商品房投機、減輕國民的購房負擔的目標是不可行的。因為這種措施針對我國現今供給小于需求的商品房市場,對于遏制商品房投機、減輕國民購房負擔,基本沒有什么效果,相反還會增加廣大購房者的負擔,因為我國購房者中首次購房者占絕對的比例,這種需求是剛性需求,“衣食住行”乃人來生存的必需品,短時期內住房需求量不會有根本性的變化,需求彈性小,而相反,商品房的供給者由于政策等經濟社會因素,其供給量的變化相對較大,彈性較大,因而現階段我國商品房的供給彈性大于需求彈性,稅負的大部分向前轉給購房者承擔,小部分由房地產銷售商及其要素提供者承擔。
針對這種情況,本文提出建議如下:著重于解決首次購房者的剛性需求,可以從銀行信貸方面,給予優惠的政策;有計劃的增加商品房的供給量;嚴厲打擊建設用地囤積,商品房惜售等行為;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力度,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住房需求;建立全國家庭住房信息系統,實時了解國民住房需求信息,遏制打擊住房投機行為。
參考文獻:
[1]譚安華.試論市場經濟條件下稅負轉嫁的實質[J].當代財經,1995(08).
[2]萬慧勇.稅負轉嫁與歸宿問題探析[D].廈門大學,2001.
[3]李放.公共經濟學第2版[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
[4]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 第5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商丘師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