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燕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作物種植是基本且最主要的環節,保障種植水平是提高作物產能高效的主要任務。然而,在農業發展中作物產能低以及品質不高的問題根源就是受到了病蟲害侵襲和干擾,應主動學習有關農業種植知識積極這類問題的出現以保障跟隨新時代的農業發展進程。
1農業種植中病蟲危害特點
1.1農業種植中病蟲危害特點
由于病蟲危害多受氣候影響而導致不同氣候類型以及不同環境特點下蟲害對農作物破壞方式和影響程度大不相同。南方水稻種植面積較大而稻縱卷葉螟這種害蟲轉性寄生于水稻作物而不斷汲取農作物的營養,破壞作物健康生長機能而導致水稻產量下降甚至大面積死亡。南方冬季較為溫和的氣候特點導致部分種類農作物害蟲能自主提高其機體適應能力而成功過冬存活到第二年,因此南方害蟲基數增高且成活率高,成為制約我國農業行業發展實現農作物高產的主要因素。
1.2病蟲危害發生條件
病蟲危害通常是病菌、寄生性害蟲對農作物進行侵害而影響作物正常生長影響其農作物產量,植物種群性質的流行病是具有傳染性真菌或者病菌侵蝕農作物而形成。此外,由于害蟲的大量繁殖而沒有生物種間抑制作用的調控,導致繁殖能力生命力極強的害蟲出現不可控制的現象,害蟲的泛濫導致農作物抵御外界環境的能力極速降低,從而植物間流行性病種趁虛而入進一步加重病蟲危害。
1.3農業種植方面病蟲害對作物的影響
農業上的發展水平主要的依據是農作物產量和質量來定義,然而病原菌通常進入植物體內就是利用寄主植物體的代謝過程所產生的養分來滿足自身生命生產活動,汲取農作物的養分以供自身代謝正常進行,這就嚴重影響農作物的健康生長。病蟲害導致農業種植工作無法繼續。病蟲害一旦發生其波及范圍是超乎想象的,常見的蚜蟲繁殖速度極快,身體體積小且輕,能被風吹落到其他地區其傳播性強。即使最初小部分出現了蚜蟲侵襲,若不及時有效調控很快就會波及附近整個農業區。蚜蟲大量啃食枝葉破壞作物器官影響植物體進行有效的光合、呼吸作用過程等植物生理過程,輕則影響農作物有效產量,重則導致大量作物由于基礎代謝效率降低,有機物合成率低于其自身呼吸消耗率以至作物生長緩慢、產量下降甚至逐漸枯萎死亡。因此,農業種植應講究合理規劃農作物栽培規模和種類栽培設計,有效將抗病蟲危害的作物種類與易被侵染的種類進行穿插、間隔種植,盡量減少危害面積而提高作物防御能力增大作物產量。
2應對農業中病蟲危害的措施
2.1對作物生長環境的優化
根據數據顯示干旱地區容易發生蝗災,這是由于干旱地區農作物受到機能脅迫抵抗力較易被病蟲害侵襲。此外,蝗蟲本身適應性特點決定它對干旱的耐受性更高,在干旱環境下蝗蟲的繁殖能力和自身生長發育水平極高,遠遠超過其天敵的存活能力,防治蝗災的根本措施首先就應改善農作物種植環境降低干旱率并提高土壤含水量。大多數害蟲更喜歡生活在溫暖潮濕的環境,許多抗病蟲害能力較低、生長在早春氣溫和且降雨量較高地區的農作物都是農業種植行業規劃保護的重點對象,針對這些農作物生長特性進行大棚養植和農藥的合理使用是有效的解決措施。
2.2 對農作物種植進行合理規劃
不同種類的農作物生活習性不同,即便是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環境下不同農作物也會對環境產生差異性應對代謝機制,使農作物對周圍氣候或者病蟲傷害產生抗性。植物抗性的產生是通過機體生化反應、生理調節產生,生物的多樣性特征決定了不同植農作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碳循環以及其它各類體內的植物化學反應,因此農作物在抗逆的代謝過程中產生了不同的化學物質去應對病蟲危害,根據不同作物的應對特征進行農作物種植的合理規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已被病蟲危害的農作物影響附近的其他作物。農作物的輪作和間作能夠提高土壤肥力,合理的種植密度降低了農作物種間脅迫,能有效降低雜草、害蟲的滋生,種間抑制作用不僅降低了受病蟲害脅迫的概率,還能在此基礎上提高單株作物的結實率從而增大糧食產量。進行農作種植之前熟悉植物成長發育以及結實個過程的生理習性和生長特點,精心規劃作物種植規模,分析病蟲生長發育周期合理配置輪作時間避免侵染新生作物。例如豆類農作物的種植可以有效進行固氮作用,提高土壤含氮量不利于喜氮的細菌、病毒甚至是害蟲的生長,從而有效降低豆類農業種植過程在病蟲危害的風險,因此形成生物間協同性保護屏障。農作物種植過程中主動創造適宜青蛙、蜘蛛等益蟲的生活環境,以正確的方式有效保護農田中害蟲的天敵,保證種間食物鏈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因此,進行有效合理的規劃并對農作物種植過程病蟲危害發生風險進行評估,根據不同情況選擇最合理的解決方式是對大自然的尊重和保護。
2.3使用農藥噴灑的應對措施
對不同病蟲危害從根本進行有效的應對措施是農業種植業發展的根本,根據不同作物受病蟲害影響的發生規律和被侵襲受損的方式判斷從哪個處理方向進行治理,對癥下藥以確保農藥使用計量合理不超標而保護作物生長點,結合索要去除的病蟲種類的發生規律確定恰當的使用時間得以能夠達到最大應用效果。根據不同樹形選擇適宜的農藥實施方式達到低成本卻高效殺蟲的目的。此外,農藥合理配置的前提則是選擇符合標準要求的濃度配比,這是維持農作物生態平衡的基本原則,保證在遵循自然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本準則。
綜上所述,病蟲害的發生是影響整個農業發展中最大的威脅,發生發展速度快的同時還難以控制。根據病蟲危害發生的周期性進行提前預估采取措施,將危害控制在小范圍內而降低產業投資風險。在應對危害過程中應重在防御并采取生物防治措施、減少農藥試劑的使用而避免影響農田生態系統的穩定。強化農業種植過程的技術操作和監管體制進行專業化管理和綠色防控措施,降低病蟲危害對農作物健康生長的脅迫,依據不同種類作物受病蟲危害采取差異性防御。
(作者單位:164000 黑龍江省北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