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濤
一、淡水養殖魚
近年來,淡水養殖魚類不斷增多,養殖魚市場不斷擴大,淡水養殖魚是利用海水以外的水對其飼養、繁殖,如池塘、水庫等水資源,所養殖的魚類有魚類、蝦類、蟹類等水生生物。目前我國淡水養殖魚的分布范圍比較廣泛,但是生產的面積比較小,集約程度比較高,可以有效促進人工管理的控制,雖然給人們帶來很多便利,但是也導致各種疾病的產生,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所以應加強對淡水養殖魚疾病的分析,并進行嚴格的預防控制。
二、淡水養殖魚病發生的原因分析
魚病的發生和流行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包括病原體因素、環境因素、魚類本身的體質因素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環境因素,環境惡化會推動病原微生物密度的增加,水體理化因子出現變化后,魚體里的循環系統遭受影響,其免疫力降低,加大魚病的感染概率,水體水質遭到污染后,使得水體內的氮循環形成直接影響,造成水體內溶氧降低,水體氧缺乏對水體的穩定性造成影響,魚長時間處在溶氧不足的狀態下會使得抵抗力降低,水體中的亞硝酸鹽、氨氮和硫化氫等有害物質的堆積及好氧微生物的降低,造成魚體中毒,導致魚病發生。
三、魚病分類
1.病毒性疾病
是淡水魚養殖中較常見的多發病。如皰疹病毒可引發草魚出血癥,鯉魚毒血癥,錦鯉皰疹病毒病及流行性造血器官壞死病等。病毒性疾病由于發病迅猛,死亡率高,其治療效果一般不明顯,除采用常規的清塘消毒等預防措施外,可采用注射出血病組織滅活苗預防。
2.細菌性疾病
是淡水養殖中最常見的魚類疾病之一。主要有豎鱗病、爛鰓病、白皮病、細菌性白血病等。防控措施,主要是做好養殖魚池的清理消毒工作,采用生石灰水全池潑灑。
目前,魚類養殖過程中由真菌和藻類引起的疾病也較為常見,如水霉病、鰓霉病及卵甲藻病等。為防止該類疾病,平時捕撈時應避免魚體受傷危害,平時可用食鹽或小蘇打等清理消毒,養殖池中潑灑25毫升/米3 來蘇兒,對由真菌引發的魚病防控效果良好。
3.車輪蟲病
是魚類養殖中常見寄生蟲病,尤以魚種池塘最易發生。車輪蟲主要侵襲魚苗和魚種,少量寄生時患魚癥狀不明顯,一旦大量寄生時常可感染魚鰓及體表,引起表皮細胞損壞,導致上皮細胞及粘液細胞增生,引起魚體粘液分泌增加,鰓毛細血管充血破裂,最終引發魚群大批死亡。黏孢子蟲病原體為鰱碘孢蟲,幾乎能寄生感染所有魚類,多寄生于顱腔內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寄生處形成乳白色芝麻狀胞囊,影響魚體生長發育,導致魚體消瘦,游動異常,最終因失去平衡而死亡。防控寄生蟲類疾病應用生石灰徹底清池消毒。投喂飼料必須清潔新鮮。魚類疾病高發期,可定期進行池塘消毒或投喂藥物餌料。
四、 淡水魚養殖防治策略
1.清淤清塘
經過長時間的養殖,池中大量殘餌、糞便及腐殖質等有機顆粒沉入水底,與池底泥沙等混合物形成淤泥。若淤泥過厚,有機物的分解將消耗大量氧氣,造成下層水體長期缺氧,氨氮、硫化氫、亞硝酸鹽等有毒有害物質含量超標,引起水質惡化,酸性增強,導致細菌大量繁殖。因此,養殖前必須進行清淤。清除池底過多淤泥,保留淤泥10厘米左右,并鏟除池塘四周雜草和池中水生植物的根、莖等,曝曬池塘20~30天,以松疏土壤表層,改善通氣條件,加速土壤中有機物的風化分解。
2.肥料消毒
應堅持少施、勤施、分散施的施肥原則,既要保持水色,又不引起浮頭或泛塘。投施有機糞肥時,需加入0.3%~0.5%的EM菌(主要成分:放線菌、乳酸菌、芽孢桿菌、光合細菌、酵母菌等)堆漚發酵腐熟,并用1%~2%生石灰消毒后再投施入池。這樣不僅改善了水體中的肥度,而且還可有效殺滅有機糞肥中的致病菌和寄生蟲。
3.餌料消毒
病原體往往隨餌料帶入,所以投喂的餌料應新鮮、適口、無霉變、無腐爛、無污染、無毒性,還應作消毒處理。投喂螺、蜆等動物性餌料時,應用清水沖洗干凈,選取活體投喂。投喂水草、陸草等植物性餌料時,應用0.7克/立方米的硫酸銅溶液或2~3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溶液浸泡20~30分鐘后再投喂。
4.食場消毒
食場是養殖魚類活動最多的地方,也是病原體和中間寄主棲息之地,同時還是魚類最容易感染病原體的地方。食場內積存較多殘餌,腐敗后則變為病原體大量繁殖的溫床,為病原體提供良好的繁殖條件,特別在高溫魚病流行季節,這一情況尤為突出,所以食場消毒是一種有效的防病措施。一般每10~15天(魚病流行前5~7天)應使用漂白粉對食場區水域消毒1次,方法是將250克的漂白粉溶于10~15千克水中,在食場及其周圍水域均勻潑灑,以阻止病淡水魚養殖環境的調整良好的生長環境是魚類健康生長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苗種培育之前,對養殖區域進行高標準的消毒清潔工作,為淡水魚生長提供良好的生產環境,可對病害的預防工作發揮作用。
5.改善淡水魚養殖方式
淡水魚養殖中應對水體水質的實時情況進行關注,合理安排養殖淡水魚的種類,調控適當的放養密度,給予魚類生長充分空間,合理進行混養,采用養殖新模式,同一養殖區域養殖品種的多樣化,以提高養殖區域的生產能力和產出效益。同時還應當注重養殖水體水質和餌料的質量問題。
6.飼養方式科學化
引導養殖專業戶進行科學化養殖,合理投放飼料,日常養殖過程中,搭配適量的氨基酸和蛋白質投放水體中,也可以向水體中加入適量的碳水化合物,協調魚類對氨基酸和蛋白質的攝取,促進淡水魚平衡健康發展,提高淡水魚產品質量。
(作者單位:150313 哈爾濱市阿城區雙豐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