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海林 張東旭
為滿足農業發展現代化的需求,以及對農業氣象精細化服務理念深刻認識,本文根據我國氣象局建設智慧氣象的基本要求與發展規劃,從農業氣象觀測方式方法、信息化程度、關鍵技術試驗研究、精細化程度等方面,通過氣象人才隊伍配置、部門聯動、服務水平等方式,結合現代農業氣象服務新需求,以增強智慧氣象新理念、建立現代農業氣象大數據平臺、完善現代農業氣象監測等方式,合理解決當前農業氣象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對智慧農業氣象服務發展進行合理性分析,發揮智慧農業氣象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1智慧農業氣象發展概況與重要性分析
1.1 智慧農業氣象實現了農業氣象業務服務的延伸與拓展
但我國農業生產環節標準化不足,以及一些其它因素的影響,導致我國農業高產、增收受到制約。在智慧農業中,農業氣象預報預警結果數據進行疊加處理生成圖形化的農業氣象服務信息及產品或農用天氣預報等服務信息推送,農業生產中涉及的農作物的長勢、管理方法,以及灌溉時間、次數,均可利用智慧農業氣象的功能進行定位、一句話農業提示、氣象要素顯示、適宜農事時間提示、災害監測預警、適宜農事活動進行預報。
1.2智慧農業氣象促進了農業生產精細化
智慧農業氣象是將環境監控、作物模型分析和精準調節集為一體的,通過傳感設備來檢測環境的物理參數,促進農業生產自動化系統和平臺,對農業生產環境和具體狀況進行監控,以符合農業生產標準,實現供給與需求之間的有效對接。
1.3智慧農業氣象促進農業生產更高效
通過對信息技術(例如以格點數據為主的全國農業氣象數據網)的應用,農業生產經營者能更加便捷地掌握天氣變化數據,進而準確判斷出農作物生長情況,增強了農業生產對自然環境風險的預判能力,使農業生產組織化水平和勞動生產效率得到提高。
2智慧農業氣象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2.1氣象觀測手段落后
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基層地區仍然使用傳統的氣象觀測方法和技術,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的觀測需求,導致我國農村農業氣象觀測覆蓋面不全,對一些水稻、小麥和玉米等主要糧油作物結構的調整及各地特色農業的快速發展,缺乏長勢監測和產量預報,農業氣象觀測針對性和區域范圍需進一步調整和充實。
2.2 信息化程度較低,物聯網技術有待提高
物聯網技術關系到共享平臺的利用,但很多地區大量的農業信息與觀測資料無法充分利用,雜亂無章,缺乏農業信息通訊設施或設備老化,農業信息的準確性不高,影響工作效率,實效性較差,嚴重影響農業生產與服務。此外,現代化農業發展中涉及到的氣象數據采集收集等工作落后、不規范,農業氣象服務業務無法與現代化接軌,農業氣象業務服務評估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
2.3設施建設不足,精細化程度不夠
當地多數基地服務內容比較單一,智慧農業氣象所需設施建設力度不夠,運營成本較高,個性化服務產品較少,導致智慧農業氣象發展與農業現代化建設未能同步,落后的農業氣象情報服務無法適應市場經濟和農業生產多樣化的需求。
2.4人才隊伍力量薄弱
很多地區缺乏專業農業氣象工作人員,人員隊伍不穩定,業務組織不完善,與當地植保站、水利站等涉農部門聯動不夠,聯動調查、走訪、信息發布等方面工作不到位,缺少人工組織、管理、安全監管等體制機制,很多工作人員工作機制、服務效益意識不強,多方主體參與業務聯動機制不完善。
3智慧農業氣象服務的具體措施
3.1強化現代智慧農業理念基礎,支撐智慧農業氣象服務
設計現代農業氣象服務平臺,完善氣象為農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氣象服務能力,讓氣象業務、服務、管理活動全過程都充滿智慧元素。
3.2擴大農業氣象覆蓋面
整合各農村地區氣象資料、數據等基礎信息資源,融合物聯網技術,構建多元的農業氣象大數據智能感知網,建立農業氣象業務產品制作平臺和農業觀測資料的傳輸、存儲和應用系統,提供準確的中長期天氣預報,針對未來天氣狀況合理安排未來的農事活動,逐步解決農村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接收不暢的現象,提高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的覆蓋面,提升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農業氣象監測能力,滿足農戶對于農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要求。
3.3推動農業氣象信息資源互聯互通、廣泛共享
實現“省-市-區-縣-鄉鎮”多級、逐級的農業氣象數據和產品的互聯互通;推進業務信息化與集約化、標準化相互銜接、良性互動,逐步構建資源高效利用、數據充分共享、流程高度集約、標準系統完備的現代農業氣象新格局。
3.4加快推進現代生態農業的產業化進程,完善現代農業氣象監測網絡建設
結合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和設施農業對關鍵氣象要素觀測的需求,推行“互聯網+現代農業”的平臺服務,建立示范基地,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以智慧氣象和互聯網+農業氣象的發展思路,充分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加強氣象科普知識的宣傳,推進光纖覆蓋到位,推動大田物聯網區域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升級,增強農業氣象、災害防御等實用技術的應用能力。
3.5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精度預報
健全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建立農村基層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體系,加快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積極開展生態和環境氣象服務,加強霧霾預報與空氣污染氣象條件預報預測,及時應對氣候變化,對災害性天氣來臨時間、持續時間,強度,暴雨雨量、強降溫天氣最低溫度值及氣象指數等預報服務,針對重大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天氣,做好關鍵農時及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預報,以利于農業提前設控,保障糧食安全,最大限度減少氣象災害給農業帶來的損失,達到防災減災、增收的目的。
綜上所述,氣象部門應開展智慧農業氣象服務,完成智慧農業氣象數據傳輸、服務平臺及數據的網絡安全相關系統建設,確保智慧農業氣象數據安全傳輸與應用,實現人機結合,勞逸結合,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競爭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目標。
(作者單位:154899 黑龍江省依蘭縣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