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珊
淮安區是傳統的農業大區、全國商品糧基地,全區現轄27個鄉鎮(街道),耕地面積近100萬畝,形成了稻麥、園藝、畜禽、水產等特色主導產業。連續兩年在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績效評價中獲得一等獎,為我區爭創“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打下了良好基礎。2017年11月,我區正式被省農委確定為全省第二批“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試點單位,各項創建工作推進有序開展,并于2018年12月順利通過省級專家組驗收。
一、主要做法如下:
(一)健全監管隊伍,建立各項制度。
區農委成立農產品監管科,鎮(街道)也掛牌成立監管服務站,同時配備村級協管員,全區有監(協)管人員近140名,三級監管(網絡)體系已全面建成。同時,積極組織各級監(協)管員參加各類培訓班,培訓覆蓋率達到100%,有效提升了他們的業務能力和水平。監(協)管員對所有納入監管的對象定期檢查巡查。
(二)強化日常監管,開展執法檢查。狠抓生產環節監管。監管上突出重點區域、重點環節、重點品種,從源頭上加強風險排查,凈化農資市場,抓好禁限用高毒農藥的治理,重點打擊農藥中非法添加高毒農藥行為;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區農業執法部門開展農藥專項整治行動、“瘦肉精”專項整治行動、生鮮乳專項整治行動、獸用抗生素專項整治行動、生豬屠宰監管“掃雷行動”、 農資打假專項整治行動等6個專項整治行動。2018年截止到4月底,共出動執法人員1913(人次)檢查生產經營企業530(家次),監測場所143(家次),抽樣數量29507個。
(三)開展檢驗檢測,確保產品質量。區級開展例行檢測、監督性抽測,鎮(街道)開展速測工作,近幾年,農產品檢測合格率都在99%以上。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誠信體系建設,將全區69家農業生產主體納入誠信評級工作,落實黃黑名單制度,探索分類監管。每年在種植業方面,向省提供120個樣本、向市提供80個樣本左右,同時還根據需要及時向上級提供其他風險檢測樣本,涉及稻麥和荷藕、草莓等;區綜合檢測中心能夠開展對蔬菜樣本的定量檢測,每年檢測樣本不少于300個;2018年全區共完成檢測或向上級提供檢測樣本總計714個。另外,各鄉鎮(街道)都能夠開展對蔬菜樣品的定性速測工作,每年檢測不少于500個,僅2018年全區各鄉鎮(街道)完成速測133321個樣本。今后,我們將繼續督促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立農殘速檢室或委托鄉鎮(街道)監管服務站檢測,開具產地證明和產品合格證。全面落實生產經營主體責任,建立了生產經營主體監管名錄,要求生產經營單位實行質量承諾,并做好生產記錄;生產經營主體對銷售的農產品要開展自檢或委托檢測,開具產地證明和產品合格證。
(四)穩步推進綠色農產品創建工作
綠色農產品的創建,均是由申報主體申請并通過省級以上檢測后并出具檢測合格報告,經過省級初審報國家農業部綠色發展中心審核認證并發證,品種數量、規模、產量等指標數是通過認證后確定的。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從調查的情況看,當前我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及監督管理中,還存在許多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鄉鎮村級監管人員整體水平與本轄區內監管任務不適應。我區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確實存在監管力量薄弱、監管手段缺失、能力水平不適應等情況,雖然體系健全,也有專門的機構,但人員不到位。特別是鄉鎮、村級監管人員,基本上處于兼職管理的狀況,監管人員年齡偏大、專業人員缺乏、培訓資金不足、監管條件落后等問題十分突出。
(二)農業標準化生產與松散的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嚴重不相適應。農產品生產的規?;潭群徒M織化程度都還比較低,小規模分散經營,量大面廣,給指導帶來困難,部分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年齡老化,文化水平比較低,產品質量意識差,管理水平不高,難以適應標準化生產要求。另一方面,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措施、農業標準化要求又很高,這與從事農業生產經營者的素質嚴重不相適應。同時,生產經營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和自律能力、誠信意識與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也存在較大的差距。
(三)缺失的市場機制與農產品生產源頭監管、產地準出管理存在嚴重不相適應。目前農產品的經營和消費市場尚未形成完善的準入機制和優質優價機制。從市場準入看,沒有嚴格的市場管理機制。另一方面,從優質優價看,市場經營主體和消費者的優質優價意識仍存在較大差距,生產的優質產品不能在市場上實現優價,這與嚴格生產源頭監管和產地準出管理存在嚴重不相適應,不利于農產品生產源頭和產地準出管理的推進。
(四)農產品生產環境的優劣影響了農產品質量的安全。一方面,隨著城鎮化和工業經濟的發展,大量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工業“三廢”和生活垃圾向農村擴散,造成部分農產品安全受到威脅。另一方面,在目前的情況下,農業生產中農藥總是要使用的,但高毒、高殘留農藥禁用后,低毒、低殘、長效的替代農藥嚴重不足,新農藥的價格高,效果差,有的農藥還存在隱性的“兩高”問題。這也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不相適應,高效生態安全農產品的生產存在一些潛在的威脅。
三、對策建議
針對存在的問題,根據有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法律法規的要求,結合我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實際,對今后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加大輿論宣傳力度,提高全民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掇r產品質量安全法》、《江蘇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條例》及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管理辦法》的頒布實施,已經使農產品的生產經營活動和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有法可依,這是重要的法律保障。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首先要認真學習貫徹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關法律法規。一是要加大宣傳力度,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質量標準、生產技術和有關政策的宣傳力度,特別是要強化生產者、經營者的法律意識、誠信意識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第一責任人的意識。二是要加大培訓力度,既要培訓監管部門的人員,也要培訓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通過多層次的培訓,全面掌握法律法規的規定,掌握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和生產技術。三是要加強信息溝通和輿論引導,堅持政務公開,及時準確地發布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信息,及時澄清不確切的信息,又正確輿論引導??傊ㄟ^強化宣傳培訓,在全社會營造一個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各方齊抓共管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良好社會氛圍,共同推進全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新提高。
(二)加強條件建設,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目前我市從市到縣(市)區、鄉鎮(街道)都已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村級設立了農產品質量監管信息員。有了完善的體系還需要有強有力的監管手段,各級財政要加強各級監管條件建設。村級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監管的基礎,建議村級服務站點可以依托農業科技示范戶或農民專業合作社有關人員或其他管理員,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員制度,建議鎮政府(街道辦)給予農產品質量安全配套資金,提高協管員的待遇問題,建議配備專職的協管員,明確職責,市、縣財政每年給予定額補助。
(作者單位:223200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