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清 梅吉德
針對臨潭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通過分析研究,并提出具體的建議和對策,以期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合理發展、規劃、管理、運作有所幫助,帶動和促進地方農村經濟發展。
臨潭,古稱洮州,地處甘南藏族自治州東部,是農區與牧區、藏區與漢區的結合部。臨潭是甘南州的一個農業大縣,全縣轄16個鄉鎮,141個行政村,農業人口13.72萬人,耕地面積26.2877萬畝,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是小麥、青稞、豆類、油菜、馬鈴薯、中藥材等。臨潭縣農民專業合作社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同時縣委縣政府把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作為激活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合作社的發展呈現出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數量規模不斷擴展、覆蓋領域日益拓寬、輻射帶動不斷加強、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的新氣象。我們以合作社的建設和發展為出發點,以規范建社、規模經營、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農民增收為目的,分析闡述了臨潭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建議,期望能對臨潭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有所貢獻。
1 ?發展現狀
1、1 產業發展覆蓋面廣
全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67家,其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052個。合作社遍及全縣所轄16個鄉鎮,其中:種植業426個、畜牧養殖業561個、林業25個、漁業4個、農業機械3個、其他33個。全縣創建國家級示范社3個、省級示范社7個、州級示范社25個,縣級示范社99個。城關鎮112個、石門43個、王旗鎮57個、店子鄉33個、三岔鄉19個、洮濱鄉68個、新城鎮108個、流順69個、羊永鄉99個、長川鄉115個、卓洛鄉17個、古戰鄉68個、術布鄉53個、八角鄉34個、羊沙鄉47個、冶力關鎮70個。
1、2 產業扶貧帶動性強
合作社成員由最初成立的幾戶,逐步發展到包括精準扶貧戶在內的幾十戶、上百戶,合作社產業覆蓋到整個鄉鎮。如長川鄉的莊稼漢農民專業合作社、羊永鄉戶保農民專業合作社,吸收接納精準扶貧戶60多戶,有效解決了70個務工崗位,年人均通過合作社勞務輸出可以收入3000元左右。全縣通過合作社勞務輸出年人均收入增加200元,加快和推動了臨潭縣脫貧致富的步伐。
1、3 合作分配機制逐步完善
隨著合作社發展的成熟,分配機制也逐步完善,各種生產要素包括土地、股份、勞動力、技術、資金等都參與到了分配當中,分配機制更加完善、更加科學,有效的增加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合作社規模普遍小、實力弱、產業內容單一
臨潭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起人除了種植養殖大戶、村里的能人和村社管理負責人之外,其余的都是一般的個體農民。他們知識文化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低,合作社的管理和運作效率低,對合作社的長遠發展沒有制定明確的目標和計劃,同時由于農民的保守思想,不敢投資、不敢擴大規模,合作社難以發展壯大。市場產銷趨勢難以預測,合作社在應對市場風險方面實力弱。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1052個,種植業約占40.49%;養殖業約占53.33%;林業約占2.38%;漁業約占0.39%;農業機械約占0.29%;其它約占3.22%。合作社的合作領域僅僅停留在單一的種植、養殖、銷售、農機等基礎環節。合作社產業的許多附加值還沒有完全挖掘出來;合作社產業的擴展和延伸還在摸索中前進;合作社之間的協同、強強對話處于空白。
2、2 合作社融資困難、“空殼”合作社現象嚴重
目前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資金主要來源于農戶自籌、股金、自我資本積累、財政扶持和銀行貸款。由于農民收入低,自籌、入股資金規模小。國家的財政扶持一方面缺乏公平,另一方面又存在許多障礙,使得合作社普遍存在“融資難、發展慢”的困難。農民合作社產業發展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一旦出現虧損現象,合作社成員紛紛退出,合作社就變成了有名無實的空殼。同時還有個別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初就是一個空殼,個別別有用心之人,就通過找關系、走后門來騙取國家對合作社的扶持資金。
2、3 合作社內部運作不規范、管理機制不完善
臨潭縣農民專業合作社起步較晚,在內部運作制度上存在許多不規范的地方:從運營形式上看,登記掛牌的多,真正提供合作服務的少;從利益連接機制上看,松散型多,緊密型少;從運行機制看,不規范的多,規范的少;從決策機制上看,領導決策的多,民主決策的少;從生產管理環節看,粗放經營的多,標準化運作的少;從成員整體素質看,缺乏技術能力及合作理念的多,懂技術會管理的少;從經營服務內容上看,銷售服務聯合的多,產、加、銷系列服務聯合少;從盈利情況看,實現盈利的合作社少,社員得到實惠的更少。
3、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建議與對策
3、1 拓寬資金進入渠道,加強監督引導
各級地方政府要積極幫助農民合作社融通資金,引導金融組織將農民專業合作社列入優先信貸支持的對象,簡化貸款手續,增加貸款額度,靈活貸款方式,完善擔保機制。政府應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專項資金,鼓勵農民合作組織成立自己的金融組織。要明確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其它經濟組織、社會團體、事業單位、基層組織一樣,可以作為農業生產建設項目的實施單位,獨立申報、承擔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扶貧項目、農田基本建設項目、標準化生產和無公害基地建設等各類項目。將各種支農資金優先向典型示范社、特色產業及優勢產業社集中,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扶強壯大全縣特色優勢產業。建立和完善嚴格的監管制度,對政府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資金進行審計和稽查,杜絕各種占用、挪用等現象,提高資金利用效率。
3、2 提高準入門檻,杜絕濫竽充數
臨潭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準入門檻太低。工商行政部門嚴把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關,對申請人所提交的社員名單、成員出資情況、場地設施、管理機構、經營活動注重實地調查,做到核查一家注冊一家,防治注冊內容造假。同時加強合作社的后期回訪勘查機制,對無成員、無場地、無機構、無作為、無帶動的空殼合作社依法取締注銷。
3、3 延伸產業鏈,增加服務類型
合作社的領域應該由現在的種植、養殖、農機擴展到加工、運銷、資源開發、鄉村旅游、金融服務等多個方面;合作內容由過去單一的生產技術合作,逐步發展到以產、加、銷綜合服務為主,向流通、加工、品牌領域多元化延伸。
3、4 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和運行機制,以期壯大再發展
合作社健全的組織機構是合作社良好運作的重要基礎。鄉鎮府和業務主管部門應加強合作社的指導工作,幫助合作社規范章程、制度,建立健全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三會”制度,充分發揮“三會”職能。完善分配機制,指導合作社建立合理的收入支出目標和分配制度,既要考慮增加成員收入,又要兼顧合作社資金積累,保證合作社能夠不斷發展壯大。規范財務管理,按照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制度,實行財務公開。
3、5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占領發展制高點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飲食安全,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越來越受到青睞,合作社產業發展應該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合作組織為平臺,以盈利壯大為目的,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占領產業發展制高點,突破發展制約瓶頸,增加產業收入。
(作者單位:747506甘肅省臨潭縣農業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