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一峰
大興安嶺地區位于北緯50°10′~53°33′,是我國最高緯度地區,區域面積8.4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高達81%,林農交錯,90年代以前全區農業耕地面積60萬畝,2018年全區種植業播種面積266萬畝,絕大部分耕地是90年代后開發的,隨著林業采伐的停止,農業在發展林區經濟所占的比重相對增加,同時,林區農業如何適應林區發展生態功能區建設的要求,保護生態環境,走可持續農業發展的道路,也成為我們研究的重要課題。
1大興安嶺地區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1農村土地確權難度大
由于大興安嶺地區農村土地大部分被林權證覆蓋,僅有4.4萬畝耕地被國土部門確認為農村集體土地,其余集體耕地無法確權,直接導致了我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和農村三權分置工作無法進行。
1.2行政村“空心村”現象突出
大興安嶺地區80個行政村中,空心率50%以上的村有19個,農村青壯年人口外流嚴重,“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問題突出,農業農村發展活力不足。
1.3農業生態環境惡化
森林的過度砍伐,毀林開荒,導致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農藥的大量施用,農村生活垃圾、畜禽糞便及農用廢棄物的處理不當,造成水體中各種農藥殘留物增加,農田環境和農作物污染嚴重。
1.4農業經濟系統整體功能較差
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率低,水利基礎設施落后,社會服務功能嚴重不足,農業科研能力和科技含量不高。農產品流通、銷售渠道不暢,分散經營和市場經濟矛盾明顯,生產有較大的盲目性,缺乏有競爭力農業名牌,品牌多亂雜,影響主打產業的規模發展。
2大興安嶺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性
2.1自然資源優勢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條件
大興安嶺地區作為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區,有半數以上的地域仍處于良好的原始生態狀態,森林、草場、濕地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為特色畜牧業、有機種植業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資源優勢明顯,林下資源種類多、儲量大,具備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雄厚物質條件。沒有重金屬、工業廢水等污染,水體和空氣等環境指標自然本態,發展生態農業潛力巨大。
2.2農業開發的高起點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大興安嶺地區農業開發時間較晚,全區2/3以上的耕地都是90年代開墾的,在開發之初就吸取了傳統農業對環境破壞的教訓,立足于林區資源的永續利用,著眼于農業、生態和社會的協調發展,致力于森林的保護和培育,提出了“開荒不毀林、開發不移民”等原則,有效地規范了農業開發和農業生產,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2.3鄉村振興戰略成果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調控方向
大興安嶺地區2018年綠色有機認證面積達到59.59萬畝。落實農業“三減”示范基地面積25萬畝。積極開展特色養殖,截至11月末,全區狐貉飼養量25萬只,森林豬飼養量5.6萬頭,森林禽飼養量18.26萬只。大力培育農產品品牌,全區綠色食品認證數量保持32個,有機食品認證數量達到176個。全區養殖水面完成2.6萬畝,水產品產量完成1688噸。這些發展成果為今后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調控方向。
3大興安嶺地區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探討
3.1 推進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改革
為保持農村穩定,延續三輪土地承包政策,推動三權分置工作,政府應支持解決大興安嶺地區林權證覆蓋農村耕地問題;建議國土部門對已經登記在冊的79萬畝農村集體使用的耕地進行確權。按照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要求,全面推進完成79個行政村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3.2 保護生態環境
大興安嶺地區作為國家的生態功能區,最重要的就是保護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必須圍繞這一前提謀劃發展。積極落實農業“三減”行動。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引導建設畜禽糞污原地收集儲存轉運、固體糞便集中堆肥等設施,提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探索大興安嶺地區農業廢棄物低耗高效無害化處理方法。在減少化肥、農藥和除草劑不合理投入的同時,通過轉變肥料利用方式,推廣新藥劑、新藥械、新技術,提高肥料和農藥利用率,保障土壤肥力和病蟲害防控效果不降低,確保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農業可持續發展。
3.3 發展特色農業
走有機發展之路,以優質大豆、小麥、雜豆、特色果蔬、食用菌為主,建設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抓好有機種植。加大對綠色有機基地和農產品認證的力度,增加有機種植面積和綠色無公害認證面積。充分利用林下資源,發展壯大森林豬、狐貉等優勢特色動物養殖業。增加珍稀瀕危冷水性魚類增殖放流,促進冷水性魚類資源的盡快恢復,帶動全區冷水漁業資源的開發利用。
3.4 建立合理的農業經濟系統
加強農業應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加強農產品市場營銷,重點應用電子商務平臺、微商平臺,開展好線上營銷。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全面禁止高毒農藥,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指導生產者安全、合理、有效使用,確保農業投入品安全。加強市場監管,逐步推行市場準入制度,重點加強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的認證和市場準入,今后上市的農產品要有自己的食用農產品合格證標明產地、生產者、生產日期、聯系地址和電話或網址、檢測情況等信息,確保質量安全。強化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提高農業整體效益。
(作者單位:165000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種子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