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西洲
近年來,蘭陵縣依托豐富的農業資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蘊,始終把發展“新六產”作為破解農業發展瓶頸、培育發展新動能、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創新思路,完善機制,積極探索農業“新六產”發展途徑,全力推進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
一、 發展現狀
(一) 農林牧漁業綜合發展。糧食生產能力穩步提高,2017年,糧食收獲面積157.7萬畝,總產89.9萬噸,其他糧食作物8萬畝,總產4萬噸。同時,積極開展了小麥、玉米、花生等主要農作物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提供了基礎保障。蔬菜產業發展穩定,蘭陵縣自然條件優越,農產品資源豐富,是全國蔬菜生產大縣,是上海市蔬菜直供基地、北京市蔬菜外埠基地。全縣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112萬畝,總產量410萬噸。實施了高效特色農業扶貧項目。通過集約化育苗設施的提升改造、新技術新品種新設備推廣應用,努力打造特色品牌,提升綜合效益,推動蔬菜種植規模化、生產標準化、銷售品牌化和經營產業化提檔升級。畜牧業生產穩定增長,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10.6、3.14、1.9萬噸,畜牧業總產值達到10億元。共實施畜禽健康養殖、基層農技推廣、新建青貯池補貼、奶牛青貯飼料等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對我縣畜禽標準化建設起到積極帶動作用。漁業生產再上臺階。我縣合理開發了養殖水域,共落實水產養殖面積4.8萬畝,水產品總產量達2萬噸,漁業生產產值2.65億元。漁業在全縣大農業經濟中呈現出較為突出的態勢。
(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進一步健全。建設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平臺1處,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點52個,其中鄉鎮18個,基地34個,安裝農殘速測儀、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52臺(套),全縣已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點80個。共有10萬多公斤的黃瓜、辣椒、土豆、西紅柿等蔬菜產品實現了二維碼追溯。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和監督抽查合格率99%以上。
(三)成功舉辦歷屆菜博會。2013年—2018年,蘭陵縣依托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連續舉辦了六屆蔬菜產業博覽會,對蘭陵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蔬菜產業等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
(四)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和品牌不斷提升。全縣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達到89萬畝,“三品一標”認證總數達到301個,其中無公害產品14個、綠色食品273個,有機食品11個,中國地理標志產品3個產品(“蒼山大蒜”、“蒼山牛蒡”、“蒼山辣椒”)。
(五)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依托優勢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縣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53家,專業批發市場5家,專業鄉鎮達到4個、專業村103個。全縣合作社注冊總數達到1897家,家庭農場注冊總數達到535家。
二、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規模經營水平較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不牢。主要是農村土地大多為分散小戶經營,土地流轉利用率低,全縣土地流轉總面積48萬畝,僅占全縣耕地及果園總面積的32%;產業園區規模檔次普遍不高,質量參差不齊,園區整體水平不高,直接導致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不緊密,層次淺,鏈條短,附加值不高,制約了產業效益的發揮。
(二)新型主體創新能力不強,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動能不足。蘭陵縣經營主體雖有430多家,但真正有自主品牌、主打產品與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的不足20家,僅占總數的5%,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雖有數量(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6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904家、家庭農場632家),但缺乏質量,加上新型經營主體內生動力不足,創新能力較弱,缺乏開發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和新產業的能力。
(三)利益聯結機制較為松散,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方式簡單。目前,蘭陵縣農業產業利益聯結僅僅停留在初級階段和初級產品上。農業生產與加工、銷售、餐飲、度假、休閑、旅游等新業態融合度較差,真正達到生產、加工、銷售深度融合的不到30家;精深、高端產品較少,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產品不足20件,農民與新型經營主體利益聯結紐帶不夠緊密。
三、意見和建議
(一)加大政策扶持引導,在持續產業發展上提供“三產”融合保障。要在政府的主導下,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推進產業園區水、電、路、網、氣、庫等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高站位、高起點、高規格、高要求地搞好一、二、三產業規劃布局;鼓勵新型經營主體在產業中創新融合發展,特別是在工商登記、土地利用、品牌認證、投資融資、場地租賃、稅費征繳等方面給予優惠待遇。
(二)培育農業新型業態,在創新產業模式上增強“三產”融合功能。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上的示范引領作用,把自然、生態、歷史、文化、民俗等元素融入到生產、加工、銷售的各個環節,實現產業功能的多元化;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創意農業、景觀農業、休閑農業,創辦農家樂,建設特色旅游村鎮,打造農業文化主題公園,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實現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進一步增強產業融合功能。
(三)健全利益協調機制,在放大產業效益上分享“三產”融合紅利。要依托“公司(新型主體)+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加強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建立能進能出、互惠共贏、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廣股份合作、委托幫扶、訂單農業、“互聯網+”等多種聯營合作模式,實現“農企對接”、“農商對接”、“農超對接”、“農網對接”、“農旅對接”,通過建立各種利益共同體,實現共同創收致富。
(四)創新技術引領推進,在豐富產業內涵上強化“三產”融合支撐。加大地方特色優勢品種資源保護和利用,引進推廣一批名、特、優、新、奇農作物新品種,實現品種布局的多樣化;加快工廠化、設施農業的建設步伐,將種植、生物、裝備、信息、灌溉等先進技術與產業園區品種緊密結合,不斷增強產業園區科普教育與宣傳功能,提升產業觀賞和消費水平。
(作者單位:277700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農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