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源
“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俗。”早在先秦時期的文子便道出了創新的重要意義。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也應當繼承傳統、推陳出新,筑就新時代的文化殿堂,讓中華優秀文化煥發時代生機。
文化創新,不是簡單地刪減和增添,而是對其進行辯證否定的再創造。去粗存精、去偽求真。保留的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改變的是異彩紛呈、與時俱進的文化傳播手段。讓傳統文化兼有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方可使其萬古長青。
如何讓中華文化殿堂屹立于世界而不倒?
首先,我們需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打造堅實的地基。曾經的我們,沉浸于“天朝上國”的至高榮耀無法自拔。當列強用炮火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民眾才幡然醒悟,認識到自己的渺小。至此,伴隨著洋務運動而掀起的一陣“崇洋風”便刮遍神州大地。可惜的是,這場“洋颶風”滯留得太久,以至于當今的中華文化仍然受這遺風的襲擊:洋地名比比皆是,洋節日步步緊逼。以至于我們自己的文化大廈都顯得搖搖欲墜、岌岌可危。文化創新,絕對不是“文化復制”“文化崇拜”。我們應立足于中華文化立場,走自己的文化道路,以守正促創新,以創新強守正。
新時代,我們強調“文化自信”,因為我們有足夠豐富的文化資源。秦風漢韻傳唱千古;唐詩宋詞筆墨淋漓;明清文章,空靈真性,陶庵遺夢醉三袁。這不都是千年積淀下來的文化瑰寶?在“守正”的基礎上求創新,是為了喚醒埋藏于中華兒女內心深處的文化記憶,維系純真無瑕的民族情。
其次,要利用現代技術使傳統文化體現出時代精神。也就是為這座文化殿堂進行恰如其分的搭建和裝修。朱子有詩言:“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合理地弘揚傳統文化,既要符合文化本色,又要注入時代源泉。這時,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便顯得尤為重要。敦煌莫高窟以其奇偉瑰麗的壁畫聞名于世,然而文物的珍貴易損又阻礙了它的傳播與發展。現今,敦煌研究院聯合科技企業、高校等多方平臺,研制開發了“數字莫高窟”,為敦煌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和多樣的觀賞途徑。誠然,互聯網的發展給傳統文化帶來了一定的沖擊,但它也提供了新穎的發展機遇。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利用現代技術保存、展現傳統文化。既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又迎合了新時代青年——未來的文化繼承者們的青睞。如此一來,“魚與熊掌既可得兼”,何樂而不為呢?
值得補充的是,現實中也不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傳統文化打扮得花里胡哨的現象。當古代賢人君子被P上表情包,當文化影視歪曲歷史真相,我們應該在這場文化狂歡中反思。文化與技術相結合,不是為了使其光怪陸離以至于喧賓奪主,而是為她搭建一個更好的文化舞臺,使其充分展現文化原色。
最后,培育文化建設主體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步。“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傳統文化之所以能一脈相承,在于她符合大眾的審美品位,經過代代口耳相傳或是文墨印刷,得以流傳至今。由此觀之,萬不可將傳統文化束之高閣,相反,我們應努力地使其更接地氣,使平凡百姓都可以接受文化的熏陶。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我們可以在課堂中加入更多傳統文化因素,讓學生們在日常學習中接受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另一方面,通過開展小組討論、探究式課題學習,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進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再發展,使古典美與現代化實現更高層次的統一。
而對于非學生人群,則可以借助大眾傳媒,寓教于樂。在娛樂化充斥熒屏的時代,我們也許厭倦了千篇一律的明星真人秀,我們也許麻木了對國外頻道的高仿節目;我們開始懷念“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的融融溫情,我們開始懷念先秦時代的唇槍舌劍,我們開始懷念埋藏于歷史長河的文化寶藏。我們有如此豐厚的文化基因,不正應該充分地挖掘其價值,使其以嶄新的面貌向我們微笑嗎?《中國詩詞大會》用奇幻的舞臺制作和優雅的詩詞吟誦滋潤心田,《見字如面》用淳樸的家書和時代的聲音喚醒記憶,《經典詠流傳》讓音樂與詩詞共舞,勾起一代代人對文化的絲絲情愫。搭建新時代文化殿堂,需要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為其添磚加瓦。當傳統文化不再曲高和寡,那聲聲淺吟低唱也將成為我們的嘴邊詩、心中泉。
“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惟有文化創新,才能在多樣的世界文化中提升中華傳統文化的競爭力,才能更好地助力“文化自信”。搭建新時代文化殿堂,需要立足于傳統根基;需要利用現代技術以創新文化形象;需要創新文化展現形式以增強傳統文化的普適性。
我相信,新時代文化殿堂終將建成。中華文化必將以其獨特的風范和細膩的情思,將中華文明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