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漪瀅
摘 要:“牛”在表意上有著悠久的歷史,本文就從“牛”的詞義和其表達形式的發展進行了探討,并對這種發展的原因進行分析。
關鍵詞:民俗語言;網絡詞“牛”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3--01
引言:
“牛”作為一種動物的名稱,有文字記錄的甲骨文中就存在此字。由于其使用的頻率高、范圍廣,“牛”的意義也不斷進行了發展,出現了不同的比喻義。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興起,網絡語言的普及,與“牛”有關的網絡詞語也開始出現,使其語義煥發出新的生機。
一、“牛”的詞義的發展
“牛”這個詞語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從表事物的名詞到現如今表程度的形容詞,幾千年語言發展的歷史中,“牛”的詞義也在不斷的豐富、發展。
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對“牛”的意義就已經進行了解釋,其意義為“一種體型較大用于農耕的牲口”。
“牛”也姓氏出現。同時,在古代“牛”還指二十八星宿中的牛宿,例如:
(1)“牛宿六星,天之關梁,主犧牲”(《宋史·天文志三》)
語言在不斷地發展,“牛”的表意也開始發生了改變,出現了新的詞義“比喻固執或驕傲”和“比喻卓越的變表現,比喻十分厲害、有能力”。例如:
(2)“浣云的牛脾氣, 一發就不可收拾。”(瓊瑤《潮聲》)
(3)“最后他們連夜市一帶的小孩子都采訪了.這個電視臺真是牛 !”
在不斷地發展中,“牛”表示的意義已經趨于穩定,使用的最為廣泛的意義就是“比喻十分厲害、有卓越能力”。
二、“牛”的表達形式的發展
“牛”類詞語隨著時代的發展,其不僅僅是在表達的意義上進行了發展,在表達形式也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復雜再到簡單的過程。
1.單字表意
“牛”在最初出現的是時候是通過一個單音節名詞來表示其本義,在不斷地發展中,牛這種動物在生產勞動中的特性被人類所發掘、認可、放大,其引申義“比喻十分厲害、有卓越能力”作為廣泛使用的語義,通過“牛”這個單字來表示。例如:
(4)“這話確實說得很牛 ,簡練傳神。”
2.組合表意
隨著“牛”類詞語的使用頻次和范圍的擴大,單字的“牛”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表達需要了,以“牛”為根基衍生出來了一批新的詞語來適應分鐘表達的需要。比如:“牛人”來形容在某方面有特別厲害的人、“牛市”來形容呈現狀態很好的股票市場。“牛氣”來形容發生的某件事情十分厲害,讓人感到值得稱贊。
上述這些詞都是由“牛”的本義引申后的意義進行組合表意的詞,還有與其不同的一類組合,比如:“牛皮”原意是通過吹起的牛的皮坐地扎成皮筏艇,后用來表示人們說空話,這是一個從本義組合成意義在進行意義引申的詞。
3.變形表意
人們說話中經濟原則的使然,以及最求新奇的心理,“牛”類詞語在新時代又有了新的發展,比如“666”的出現,這是用數字諧音進行表意的形式,將其使用最為廣泛的意義“厲害,有卓越能力”進行模式化,以“6”作為“牛”的表達,在進行重復疊加從而增強其表意的程度,這類詞語常出現在新媒體的口語表達中,例如:“真是666”。
三、“牛”類詞語發展的原因
“牛”類詞語的發展的原因主要體現在客觀上和主觀上兩個方面。
1.客觀原因
新聞媒體為了追求更好的表達,報紙報刊以及電視新聞的標題常采用一些新的詞匯來吸引眼球。比如:“牛市”、“牛人”。
網絡媒體的興起使得各類網絡用語橫空出世,比如“牛X”類詞語的出現,但從中也不難發現“牛”類詞語的發展、變化。
直播平臺作為最新出現的一種媒體,在慢慢地發展的過程中也形成了專屬于自身的語言,以適應在該類媒體中的交流的特點。“牛”類詞語也在其中呈現出了新的發展,比如“666”、“6到飛起”。這里面的“6”是牛的變形,表示“厲害”之意,變形方式是數字諧音,有時會在變形之后與其他字進行組合表意,變形后的“牛”更加符合了直播媒體的這種簡約、調侃的風格。
2.主觀原因
求新求奇的思想,在主觀上促進了“牛”類詞語的發展。“牛”類詞語的新形式“666”廣泛地出現在游戲用語、直播用語中,在不斷地使用中也被帶入到年輕人的生活中,以凸顯自己的個性和說話內容的新奇感。
說話人在表達自己的思想的時候為了追求更好的表達效果,凸顯自己的特性,常常會使用詞語的新形式,或是詞語的新意義,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催生了“牛”類詞語詞義的不斷發展。
四、結語
本文通過研究和分析,發現“牛”的本義是“體型較大的反芻類用于耕種的牲口;星宿名;姓氏”,其引申義是“比喻執拗或驕傲;比喻十分厲害、有卓越能力”。同時發現“牛”類詞語的表達方式經歷了由單字表意到組合表意再到變形表意這樣一個簡單——復雜——簡單的過程。究其原因,客觀上的原因是媒體的促進,主觀上是求新求奇、凸現個性的思想的驅使。
參考文獻:
[1]胡花尼. 網絡詞語“牛”初探[J]. 科教文匯(中旬刊),2008,(01):172-192.
[2]田甜,王蘋. 淺談“牛”的意義引申[J]. 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9,(06):139-140.
[3]李彬. 變異的“牛”及“牛族詞”的勃興[J]. 閱讀與寫作,2008,(04):21-22.
[4]何燕紅. 英漢“牛”文化的隱喻認知[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1):186-188.
[5]祝美好. 從《說文解字·牛部》看中國的牛文化[J]. 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6(05):90-92.
[6]何小靜. 淺析“牛”義[J]. 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9,(04):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