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典型鄉土作家王魯彥的《黃金》一文中無論是展現了以如史伯伯為代表的小有產者家庭破產后遭受了屈辱經歷仍選擇忍耐接受的人物性格悲劇,還是暗示了因外來經濟入侵導致原始農村加速蛻變形成的農村社會悲劇,都體現出了五四時期農村群體自私冷漠心態下的生存悲劇。
關鍵詞:王魯彥;陳四橋;夢境;生存悲劇、
作者簡介:潘洋(1995-),女,漢族,江蘇人,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3-0-01
茅盾認為“在特殊的風土人情之外,應當還有普遍性的與我們共同的對于命運的 掙扎?!盵1]小說《黃金》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以作者熟悉的浙東地區農村村民的日常生活為題材,詳細地刻畫了村民在以金錢作為衡量一切標準下顯露的自私和冷漠人性,真實地展現了生活在農村地區的底層小人物在新舊之交的社會背景下最深刻的生存悲劇。本文將從以下兩個存在角度來闡述以如史伯伯一家為代表的眾人生存悲劇。
一、封閉的空間——現實中的冷漠
“陳四橋是一個偏僻冷靜的鄉村,四面圍著山,不通輪船,不通火車,村里的人不大往城里去,城里的人也不大到村里來?!盵2]小說中陳四橋這個地方沒有確切的地點,不曾點明確切的時間,也不與周圍產生任何聯系,仿佛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封閉的空間,既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在這樣一個凝固且封閉的空間里無從發展、無法改變更沒有未來。因此有理想的青年伊明離開了陳四橋去外部謀求發展,深懂得這里人情冷漠的伊光也嫁離了這個是非之地。當“光”和“明”的相繼出走則暗示著這里今后可能會“灰暗”的未來。如史伯伯一家人驗證了這個“預言”。他們勢單力薄的軟弱、溫情與陳四橋其他所有村民的蠻橫、無情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彰顯了陳四橋人人性的冷漠。陳四橋人對待一個即將破產的小有產家庭尚如此惡劣,村里那些窮困無產者的生活艱難程度便可想而知。
陳四橋這樣的環境是悲劇的,在這里金錢成為了 衡量一切的唯一標準,人性與道德的溫暖則化為了烏有。而陳四橋背后所指涉的真實社會同樣是可悲的。當資本主義的文化和經濟雙重侵入我國傳統的農業社會時,那些無法堅守內心的人便很快被侵染成為資本主義的奴隸,與“以孝為先”“以情為先”的傳統相背離,將人性中黑暗、自私和冷漠的一面展現的淋淋盡致 。
二、夢的意象——虛構出的理想
在恒長而惡劣的環境中人們是難以生存的,因此作者在如史伯伯一家經歷了重重打擊后又給予了他們一絲安慰,即文章中的三個夢境。但夢境終究是夢境,再幸福的夢也不是真實的,這種虛無的夢只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幻想和對艱難生存環境的無聲反抗。正如文章結尾處,如史伯伯在絕望中昏倒后夢見自己收到了一封由伊明寄回的帶著 司令部印記和二千現洋的信,于是村里一切輕視他的人再一次變得恭敬起來,全都跪下給自己磕頭。這個夢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為他虛構出了一個美好的未來,可這種完美的生活在冷峻嚴酷的現實生活里終究只能是為了活下去的一種精神理想和自我安慰。但是究其原因還是由于作者在動蕩而艱難的生存環境中僅憑一己之力難以改變社會現實,也沒有探索出一條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案,因此只能在夢中為他虛構出一個看似圓滿的解決方案。但也許這樣的結局才更殘酷,美夢破滅的如史伯伯該如何處理無錢可還的尷尬處境?他們一家又是否會遭受更加兇殘的懲罰?
如史伯伯一家人的性格是悲劇的,面對同村人的欺壓和誹謗,他們沒有勇敢地站出來 反抗,而是選擇了屈服和忍耐。雖然可能反抗也無效,但他們的懦弱也助長了惡人囂張的氣焰。然而他們的悲劇性格不僅僅是個人的原因,更是時代環境造成的,是由外來工業文明的沖擊和資本主義勢力入侵農村后使金錢觀念深入人心后污濁了純樸的人性造成的。
三、結語
王魯彥將家鄉浙東農村地區的人情風俗以現實主義小說的方式真實地還原了出來,旨在暴露沒有被新文化運動觸及的農村地區的舊社會病根和陋習,更為了啟發民智,將文學啟蒙的思想傳播給讀者,同時順理成章地成為 了傳播五四新文學運動的載體。正因為有了這些客居異鄉的作家因處陌生環境中而生的無限感慨和精神導師魯迅與詩人愛羅先珂等人對國民性的嚴肅揭露和深刻鞭撻才有了鄉土小說創作的明確指向和繁榮景象。而典型鄉土作家王魯彥的《黃金》一文中無論是展現了以如史伯伯為代表的小有產者家庭破產后遭受了屈辱經歷仍選擇忍耐接受的人物性格悲劇,還是暗示了因外來經濟入侵導致原始農村加速蛻變形成的農村社會悲劇,都體現出了五四時期農村群體自私冷漠心態下的生存悲劇。
注釋:
[1]茅盾 :《關于鄉土文學》,《文學》第6卷第2號,1936年2月1號.
[2]王魯彥:《黃金》.
參考文獻:
[1]魯彥.魯彥精品選[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4.6.
[2]范伯群、曾華鵬.王魯彥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4.
[3]曾華鵬、蔣明玳.王魯彥研究資料[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10.
[4]汪鳳炎、鄭紅.中國文化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5.
[5]沈斯亨.魯彥的鄉土小說探析[J].文學評論.1984(5):83—90.
[6]周春英.論經濟因素對王魯彥鄉土小說敘事的影響[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