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凱欣
摘 要:縱觀《京華煙云》中的女性,能夠看到作者林語堂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她們往往既有姣好的容貌,又有溫良的性情,既有賢妻良母式的傳統美德,又有現代女性的獨立堅強、責任擔當,在這些女性的形象塑造中,散發著理想主義的色彩。
關鍵詞:《京華煙云》;女性;審美理想;局限性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3-0-01
在《京華煙云》這部小說中,林語堂先生對女性人物形象的細膩描寫和由衷贊美,表達了作者對東方女人知性美的仰慕之情,呈現了作者內心深處對完美女性形象的審美特征,最為典型的是對姚木蘭、姚莫愁形象的塑造,尤其能夠展示林語堂在女性的認識與評判標準。
一、美貌與才華兼具
《京華煙云》中的女子往往才情兼備、美妙絕倫,這使得她們與一般的女子大不相同。最典型的莫過于姚木蘭,也是林語堂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最完美的一個。文中用大量的筆墨多次描繪木蘭的外貌之美。尤其是在木蘭出嫁之時,對她的美貌的描繪達到了極致。在小說中,作者從木蘭出場、身邊男女嘉賓反應到對木蘭眼睛、聲音、身材和走姿的細致描寫,無不為讀者呈現了木蘭的迷人風采和強烈的女性魅力。比如在對木蘭身材描寫中,作者用“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1]的溢美之詞完美地展現了木蘭的婀娜風姿。小說還借助曹麗華對木蘭的羨慕之情,對木蘭的美大加贊賞。這說明木蘭的美已經超出了女性美的范疇,她的美像是旁觀者在欣賞一件渾然天成的藝術品一樣,讓人看到之后頓生仰慕之情,“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從林語堂先生對木蘭氣質和相貌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木蘭的美是唯一的、獨特的,無論是她的身材、面容還是聲音、氣質都可以說是造物主一件完美的作品。
同時,木蘭絕不僅僅是一個空有美貌的女子,她的才華也毫不遜色,木蘭對中西方新舊文化都有學習,德才兼備。木蘭的父親思想開明,受父親影響,木蘭喜歡研究古玩,會唱京戲、吹口哨,認識甲骨文,精通琴棋書畫,還涉獵醫術,雖然這些情節很多都是一筆帶過,但卻展示了一個才華橫溢的女子形象。木蘭的才情小時候便展現出來了。小說一開始,因為戰亂姚家全家南逃,為了自保,希望尋求一張官方的公文,但是木蘭卻有著自己的想法,她年僅九歲,卻提出這樣的建議:“為什么不找義和團保護我們?他們現在正得勢呀”[2],從這里可以看出,雖然木蘭年紀小,但是她的才智卻顯露無遺。同時,在逃難被曾文璞老先生搭救的時候,發現木蘭認識甲骨文,一個年僅十歲的孩童竟能認識復雜難懂的甲骨,可見木蘭學識之高。書中從多個方面描寫了木蘭的才學之高。面對孔立夫與莫愁對孩子取名為“小夫”的爭論時,她巧妙地提出“孝夫”、“肖夫”的提議,這兩個詞均含有“有其父必有其子”的含義、并與莫愁取得名讀音相近,但卻更富有意義。木蘭的才華還體現在醫學方面,她從小就看過很多醫藥書籍,在醫學方面有廣博的知識,她可以根據平亞所吃的藥推測其病癥,木蘭做花生湯的訣竅也來自于醫藥書籍。木蘭的才情也不僅僅局限于知識面的廣度,還在于她看待問題的深度。她在泰山絕頂秦始皇的“無字碑”的一段對“永恒”的感悟更是讓讀者感受到了她超逸的才華。
二、樂天知命的生活態度
在《京華煙云》中,姚莫愁的形象也是作者精心刻畫的。姚莫愁的形象設計來自于《紅樓夢》中薛寶釵形象的啟發。在莫愁的性格中,有著寶釵的敦厚溫柔和本分,卻比寶釵真誠善良。莫愁雖然不如姐姐木蘭那么優秀,但是在這部作品中,莫愁也是不可缺少的。她圓臉型、亮眼睛、多肉精致的五官。莫愁和寶釵一樣,認為女人沒有必要看太多的書,認為女人不需要很聰明。可實際上莫愁是十分聰明的,所有事情都了然于胸。莫愁不愛慕虛榮,追求實際,知足常樂,對于自己的心上人孔立夫,光為他熨燙衣服就感到開心滿足,莫愁忽視金錢地位,毅然下嫁給她心愛的男子,即便這個男子極為清貧,這對于一個養尊處優的千金小姐是十分難得的。莫愁也有一顆豁達樂觀的心態,不埋怨自己的婚事沒有姐姐木蘭的奢華,結婚之后,她一直在為整個家庭和自己心愛的男人無聲付出。對于莫愁來說,最大的幸福莫過于和愛人永遠在一起,對丈夫和孩子的生活起居進行照顧。
三、超凡脫俗的精神世界
在軍閥紛爭、列強侵略、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背景下,姚木蘭用道家思想,用辯證的眼光看待身邊每一件發生的事情。她認為死只是“返諸于道”,人生命的結束是又一生命輪回的開始,民族變革是一個民族強大進程中必須經歷的過程。變革是必要的,即便過程并不一帆風順,但最終總是能迎來一個令人滿意的結局。而如果因為道路上的曲折就回避變革是不正確的,民族與個人都不能得到發展與進步。本著道家思想,木蘭終于坦然認可了兒子的從軍。并且,進而因此而明確生命的價值所在,也在抗日中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結論:
《京華煙云》作為林語堂先生小說著作中的一部典型之作。整部書體現著作者強烈的女性崇拜意識,體現了林語堂先生獨特的審美理想。那些集美貌與才情、美德與智慧于一體,兼具傳統女性的品德與現代知識女性的思想的女性形象,既是林語堂在文學作品中傳達的女性審美理想,又是作者對完美女性追求的夢想。
參考文獻:
[1]劉勇. 論林語堂《京華煙云》的文化意蘊[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05).
[2]李術華.男權視角下解讀林語堂的《京華煙云》的女性觀[J].理論界,2013(12).
[3]郭運恒.林語堂女性觀的復雜性——對女性的尊崇與對男性立場的維護[J].江漢論壇,2006(10).
[4]梁素芳.略論林語堂女性觀的復雜性—從《京華煙云》中的幾個女性形象談起[J].時代文學(理論學術版),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