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雨
摘 要: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心系蒼生,有“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不順,先是因李林甫編排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而導致科舉之路不通。為求做官,他不得不游走于權貴之間,渴望得到他們的引薦,卻屢遭失望,凄涼慘淡。困守長安十年間,他看清了上層統治者以及政府官員的罪惡,戰亂動蕩,民生疾苦,以致他的人生態度和詩詞風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是其中的受害者,他用他的詩訴說著內心的憂傷,產生了詩詞創作方向的轉變。這是一個孤獨的詩人,用他的行動為保衛國家,拯救勞苦大眾而奮戰。
關鍵詞:杜甫;長安十年;創作方向;思想轉變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3-0-02
困居長安的十年,是杜甫人生中發生巨變的重要時期。他的寫作主體由祖國河山轉變為國家人民,詩詞寫作由抒發人生抱負到憂國憂民,由浪漫的理論者到體悟民生疾苦的現實主義家。一個偉大的詩人由此產生,影響著后世的一代代人,無論是從語言用詞、寫作手法上,還是他博愛的胸懷,堅韌不拔的意志。
1.長安十年間的巨變
杜甫出生于世族之家,青少年時家境優越,得以了解到古往今來的優秀人物以及他們的詩詞文章。他自幼好學,展現出“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的過人才華。年幼時就能作詩贊美那些鳳凰品質般德行高尚的人,他注定會不平凡。 年少優游邭瑕,漫游吳越,齊趙,一覽盛唐壯闊的山河,歷時良久。他縱意于山水之間,領略了祖國無比雄偉的疆土和豐富的文化遺產,為他后來的創作做好準備。游玩期間結識知己李白,兩人寫詩評文,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友誼,多么瀟灑快意?!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登上高處才能有廣闊的眼界和視野,睥睨他人的渺小。這是他此時雄偉的胸襟抱負。
之后接踵而至的事情卻讓這個滿懷壯志的人失望透頂。他參加科舉卻不知這被他人設計,經濟情況越來越差。隨著唐玄宗后期政治腐敗,他也陷入了顛沛流離之中,過著饑寒交迫的貧困生活。他處處碰壁,逐漸喪失希望,萌發退隱的想法,想要遠離這種種煩惱憤懣。但是他的內心不允許,他仍決定積極入世。無疑,這條路是艱難的??蓱z掙扎了十年,最后才有了一個八品下的小官職。在這個唐朝由盛轉衰的特殊歷史時期,他用他的詩記錄下一切。他的詩由歌頌盛唐的壯闊到揭露朝廷的腐敗,豪門的糜爛生活,由抒發抱負,記敘交游的快樂到憂國憂民,品嘗下層人民的艱辛,由沒有行動的理想者到體察民生的實踐家。他的詩歌風格向“沉郁頓挫”轉變,語言簡練樸實,飽含真情。字字句句無一不是經過千錘百煉,直擊人的內心深處,蕩起波瀾?!盀槿诵云У⒓丫?,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他獨特的創作風格。長安十年的經歷造就了他的詩詞寫作達到了嶄新的高度,他的精神永被后人所銘記,激勵著同樣時代的愛國愛民者奮斗不歇。
2.長安十年的思想路程
2.1仕途不得志的苦悶
中國歷來流行官本位思想,杜甫也不例外。剛開始他滿懷信心力求中舉,卻名落孫山。杜甫便去豪門貴族府邸干謁獻賦,以求入仕,依舊郁郁不得志。他先寄希望于韋濟。韋濟作河南尹時,就已傾慕杜甫的詩名和才華而去尋訪。杜甫作《奉寄河南韋尹丈人》一詩,對韋濟表示感謝,并希望得到他的汲引。韋濟遷尚書左丞入京后,杜甫又獻《贈韋左丞丈濟》詩,“老驥思千里,饑鷹待一呼”,雖已年老,但只要得到引薦,仍能大展身手,建功立業。韋濟雖在高官大臣們的面前對杜甫的才華大加稱贊,但于杜甫的仕途卻未能有作用。另外,他贈詩給汝陽王、京兆尹鮮于仲通、左丞相韋見素等,但都沒有結果。杜甫還直接向玄宗三次獻賦陳情,以求天子賞識,卻只得了“參列選序”的資格。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河西尉,但杜甫不愿“凄涼為折腰”??蓱z他一生苦苦的渴望做官,卻命運坎坷,只落了個一個沒有權利的小官。
2.2堅定的愛國忠君精神
杜甫在仕途路上屢屢受挫,父親的死去更讓他的經濟情況逐漸惡化。為了生存,他只能去貴族府邸上陪他們賦詩玩樂,以得到一點點的施舍。“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其中的一個“潛”字訴盡他的痛楚無處不在,已深入骨髓血液之中。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看透了君王權貴的荒淫奢靡,政治理想無法實現,過著貧窮不安的生活。可以說,他連自己都無法顧及好。安史之亂爆發,國家動蕩,杜甫只能舉家遷移逃難。在這種境地下,忠君愛國這幾個字對于很多人來說是多么可有可無的事情。聽聞肅宗即位,他仍堅定北上投靠,心念國家和君王?!尔惾诵小分械摹袄C羅衣裳照暮春”,是他對楊氏國戚的奢侈生活的諷刺,對玄宗昏庸和朝廷腐敗的控訴。盡管他知道唐玄宗種種惡行,并痛斥他不顧百姓,沉迷美色。他批評君王,但也堅定的擁護君王,愛護祖國疆土。
后來,當伐罪叛軍的李嗣業的兵馬途徑華州時,他寫《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愛國忠君之情流于文句之中。
2.3憂國憂民的情懷
青少年時期他對理想就有著執著追求,這是他憂國憂民思想的重要原因。在杜甫客居長安十年期間,他陷入饑寒交迫的境地,貧困潦倒。然而,生活打擊折磨了他,也造就成全了他。杜甫因此有機會深入了解人民的生活,知曉他們的苦難,進一步看到統治階級的荒淫腐敗。天寶十四年,他由長安趕往奉先縣去看望妻兒,看清了一路上普通百姓的悲慘景象。恰逢唐玄宗和楊貴妃在驪山華清宮游玩,心生悲憤。“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他自比稷契,心系民眾,與之同哀樂。在時代憂患中,他始終關注廣大民眾的苦難,發覺國家已略顯的問題,憂心忡忡,難過不已。他以“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控訴了統治階級對勞苦大眾的殘酷剝削。他的《兵車行》,《麗人行》等作品,描繪了一幅幅老百姓生離死別,無處逃身的悲慘圖像。“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最高統治集團的“開邊”政策引發了太多問題,可是君王用兵的念頭卻不停止。征兵政策的實行,使得親人弟兄們分離多年,甚至再也沒有機會見上一面。透過一句句詩,我們可以感受到那破亂衣衫下那顆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宋代的黃山谷有一首詩寫杜甫畫像,叫做“醉里眉攢萬國愁”,可見他對天下的憂慮多到無法排遣,只能凝聚在他的眉間。
3.對杜甫的評價
杜甫本來是眾多世家之子中的普通一員,沒有什么出奇之處。長安十年的生活直接影響了他的創作風格和思想趨向。這段時間是他的重要的過度階段,從熱愛浪漫主義到沉迷于現實主義詩歌創作。豐富的生活閱歷,使他的詩詞“沉郁頓挫”,有了跌宕起伏的聲調,厚重雄渾的氣魄以及震撼人心的力量?!爸扉T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句詩兩相對比感嘆社會情況已到了令人震驚的地步。他不能做到李白“行路難,歸去來”那樣不被賞識,又不愿攀附討好他人直接離去的豪邁瀟灑,也無法向王維那樣沒有作為任局勢惡化的閑淡致遠,甚至在宦途的空閑時間,修建了一所有山有水,高雅恬靜的居所,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王維詩中多次表現他隱居山水的愿望。例如“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等
杜甫的風格富于變化,元稹這樣評價杜甫:“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钡L安的時候與當時的著名詩人諸如李白、高適、王維、岑參等都有來往,但在他們的作品卻找不到一句對杜甫的頌揚之語。杜甫生前被淹沒,他在詩詞方面的創新不被當時的名人大家所接受。
他的光芒在九世紀才開始被人們發覺,唐代韓愈將他和李白同列在一起,認為他的文章“光焰萬丈長”,肯定了他極高的詩詞造詣。蔣士銓《忠雅堂集》云:“杜詩者,詩中之四書也。”杜甫的作品將詩帶到了一個全新的層次,上升到作為抒發政治思想的載體。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它越來越體現出它的價值,對后世的新樂府運動和政治諷喻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總之,杜甫長安十年間的經歷成就了他異于同時代其他人的創作。他的光輝將照耀著接下來的人循著他的思想之路前仆后繼。他的詩名,他的人文主義情懷永遠被后人所傳頌。
參考文獻:
[1]【清】仇兆鰲.杜詩詳注:卷二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9:354.
[2]王淑婷.談長安十年杜甫的詩歌創作[J].漢字文化,2017(7):51-53.
[3]史學勤.杜甫長安十年詩歌風格[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7(4):163-165.
[4]【唐】李白.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7:657.
[5]趙玉楨.王維隱居與其詩的關系新探[J].寧夏社會科學,1991(5):70-76.
[6]【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杜甫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