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名實問題,即名詞和它所表示的客觀事物的關系問題,一直以來就受到極大的關注。本文主要將荀子在《正名》提出的觀點、修辭思想及原則等相關論述進行梳理整合,以展示荀子修辭觀基本面貌,有助于對先秦的修辭研究和發展有所了解。
關鍵詞:名實問題;荀子;修辭思想
作者簡介:張元博(1995-),女,山東臨沂人,曲阜師范大學2017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3-0-01
引言:
荀子是戰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著有《荀子》一書,其修辭思想集中體現在《荀子·正名》篇中?!墩分忻麑崋栴}的爭辯不僅僅是哲學和邏輯學命題,同樣也是語言學命題。荀子認為事物的名稱是“約定俗成”[1]的,但也是以客觀實際為基礎確定名稱的,由此可“稽實”而定。事物名稱確定之后,“名定而實辨”,就能夠幫助分辨具體事物。國內對于先秦修辭思想研究的論述特別是荀子修辭思想研究的論述比較早,有著豐碩的研究成果。
修辭就是適合題旨情境,好的修辭能夠提高語言表達效果。而先秦儒家的修辭思想并沒有僅僅局限于修辭自身,也同樣重視語言和言語的表達。注重對修辭的重要性、修辭的功能、修辭應遵循的原則等方面的論述,因此對于《正名》的修辭研究將主要從這幾個角度展開。[2]
一、正名
“名實之爭”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哲學命題、邏輯命題,同樣也是語言命題。這個問題貫穿了春秋戰國的學術爭辯,這場論辯在重邏輯、重倫理、重政治的同時也格外關注語言。任繼愈在《中國哲學發展史》中指出這場名辯思潮“特點是在相互辯難中注意分析名詞、概念和命題,考察名實關系,探討思維規律和方法,企圖改善人的主觀認識能力。”[3]雖然當時語言學還沒有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是先秦諸子在考察名實關系時也推動了中國古代語言研究的發展,其中尤以荀子為集大成者。而語言與修辭須臾不可分離,修辭活動早在語言文字產生之初就相伴而生。
(一)正名的基本方法
荀子提出的正名的基本方法就是“命”、“期”、“說”、“辨”。
實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說,說不喻然后辨。故期命辨說 也者,用之大文也,而王業之始也。[1]
命名、約定、解說、辯論,是名稱使用方面最重要的修飾,也是帝王大業的起點。
(二)正名三原則
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名有固善,徑易而不拂,謂之善名。物有同狀而異所者,有異狀而同所者,可別也。狀同而為異所者,雖可合,謂之二實。狀變而實無別而為異者,謂之化。有化而無別,謂之一實。此事之所以稽實定數也。此制名之樞要也。[1]
這段論述提出了名實結合的三個原則,即:“約定俗成”,“徑易不拂”,“稽實定數”。
二、修辭的功能
(一)修辭的政治功能
修辭行為是社會政治生活的橋梁。它可以用于調節階級之間的行為和利益關系。
荀子認為修辭的主要功能在于維護統治的長治久安,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是也將語言的作用上升到政治層面。
《正名》說:
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實辨,道行而志通,則慎率民而一焉?!涿衲彝袨槠孓o以亂正名,故壹于道法,而謹于循令矣。如是則其跡長矣。跡長功成,治之極也。是謹于守名約之功也。[1]
王者通過制定確定事物的名稱使人們分辨事物,用以溝通思想、統一認識。通過“正名”約束民眾做到“壹于道法”和“謹于循令”,從而有利于施政統治。語言作為思維和交際的工具,需要確定下來并進行規范化。認為語言的混亂必定會影響整個社會的秩序,看到了語言的社會作用。
(二)修辭的社會功能
修辭具有很明顯的社會功能。修辭的功能之一就是調節社會關系,修辭所關涉的終極目的是處于社會系統和文化背景中的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存。因此,修辭是一種調節社會關系的交際活動。
《正名》中提到:
異形離心交喻,異物名實玄紐,貴賤不明,同異不別;如是則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廢之禍。故知者為之分別制名以指實,上以明貴賤,下以辨同異。貴賤明同異別,如是則志無不喻之患,事無困廢之禍,此所為有名也。[1]
在語言的社會功能上點明了“正名”對于人際交往的重要性?!懊徽?,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名稱混亂就會阻礙溝通,難以交流。“制名以指實”,確定詞語的意義,交際自然也就順暢。
三、修辭原則
(一)修辭原則
“心”、“道”、“說”、“辭”是荀子在《正名》中明確指出的四個原則。心靈,是道的主宰。道,是政治的永恒法則?!稗o以明道”是荀子重要的修辭主張,并且以“質請而喻”、“推類而不悖”突出了采用修辭手法表達意義的作用。
(二)用辭 原則
運用語言應當深切精當,貼切條理,在參差中見整肅?!熬又?,涉然而精……”與“故愚者之言……”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比。君子以深入淺出、鞭辟入里為要旨,追求“務白其志義”的表達效果,舍棄閃爍其詞、不知所云的“愚者之言”。明確地提出“務白求其義”才是應取的用辭原則。
四、小結
《正名》不僅僅是一篇語言學著作,也是文學著作,涵蓋了荀子的人生哲學和理論學說,有著極其豐富的研究價值。荀子的修辭思想不僅僅局限于《正名》篇,貫穿于《荀子》全書之中。
參考文獻:
[1]荀子譯注[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戰國)荀況著], 2003.
[2]修辭學發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 陳望道著, 1979.
[3]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M].北京:人民出版社, 任繼愈.1983.473.
[4]先秦儒家修辭研究[D].丁秀菊.山東大學,2007.
[5]漢語修辭學史綱[M].吉林教育出版社, 易蒲,李金苓著, 1989.
[6]先秦儒家修辭思想的特點論析[J].浙江社會科學, 池昌海.2007(05):12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