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峰彤(2003.2-),男,錫伯族,遼寧省錦州市義縣高級中學高一24班學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3--01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這既是蘇軾的詩句,更是蘇軾對自己的評價。蘇軾一個超脫的神人,豪邁不羈,大膽直言,他生性爽朗,為人直率,閑暇時間經常去游山玩水,廣結良友。一身正氣是我學習的榜樣。
一、蘇軾的人生經歷
蘇軾,字子瞻,和仲。號東坡居士,眾所周知的一個美名就是蘇東坡。主要是文學家、在書法上也頗有成就。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跌宕起伏,最終因病亡故。他是一代才子,像小孩一樣的不諳世事,將一生奉獻給才學。它的父親蘇洵給他起名為“軾”,希望他扶危濟貧堂堂正正做人。他這一生也完美的印證了“軾”。
1.出道即名聲大作
蘇軾21歲在父親與弟弟陪同下于嘉佑二年(1057年)進京應試。考題是《刑賞忠厚之至論》,他不僅沒有受挫,而且因這一考試名聲大作,主考官歐陽修對蘇軾的評價是“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當時因為歐陽修的極大推薦,蘇軾所有的新作,只要一出立即紅遍京師。
2.仕途路上顛沛流離
25歲便入職為官,在朝第四年,因父蘇洵病故,守孝三年。回朝后王安石變法的新法不能接受,35歲時上書彈劾談論新法存在的問題,最終自請擔任杭州通判,政績突出。
43歲,發生“烏臺詩案”。隨即蘇軾被貶至湖州擔任知州一職。因匯報情況寫的一篇文章《湖州謝表》被新黨利用,惡意誣陷蘇軾及其同僚。自己也差點丟掉性命。無數官員聯名替他說清,當時正好趕上不殺士大夫的政策,蘇軾才保住一命。烏臺詩案徹底擊潰了蘇軾的底線,使他對政治失望透頂。后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一職,此時心灰意冷的蘇軾寫下了著名的《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
48歲,蘇軾離開黃州,攜家眷奉詔赴汝州就任。路上由于幼兒不幸夭折最終在常州居住,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
49歲,宋哲宗當朝,蘇軾重新被啟用,可他對新黨和舊黨的統治都有不滿,因而再次申請外調。53歲,蘇軾任杭州知州。在杭州的第二次年就率眾興修水利,筑成“蘇堤”。
相比之前的生活,蘇軾現在的生活如世外桃源般。55歲,他再次被迫踏進仕途,又因政見不合,一直被貶。又開始了奔波的生活。
62歲的蘇軾,本可以安享晚年的時候,卻被調到海南島儋州。在儋州蘇軾待了很短的時間卻深得民心,百姓愛戴至極。很多的東西都改用“東坡”為名。
3.蘇仙隕落
64歲,宋徽宗惜才將蘇軾召回任職,北歸路上,蘇軾在常州逝世,享年六十五歲。
二、文學造詣
蘇軾一生給我們留下了2700多首詩詞歌賦,是中國文學寶庫中不可缺少的一筆財富。
1、詞作:蘇軾在詞作上擁有很強的造詣。其在歷史上的影響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是繼柳永之后,在詞體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改革,一改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形成了獨立的抒情詩體。
2、詩作:蘇軾的詩基本都是體現自身狀況,批判世態炎涼,將自己對當時社會的不滿與憤懣。全部以詩歌的形式淋漓酣暢發泄出來。在蘇詩中,凸顯出對人生的思考,與社會的現狀,因自己受到各種的壓制,一身正義無處可用,空有一腔熱血只能在地方得以施展,一生庸庸碌碌。批判社會的黑暗與腐朽。堅持“一肚皮不入時宜”的態度孑然一身,不屈不撓。
3、文章:蘇軾推崇韓愈和歐陽修對古文的貢獻,強調的是文、道并重。文章與精神生活巧妙結合,寄情感與文章,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深受感染。在蘇軾看來,“道”不應限于儒家之道,而應是泛指事物的規律。蘇軾的文章對事物本質注重較多,結合客觀事實,文筆流暢,意氣風發。他主張所有藝術風格的應獨具風味,在借鑒他人的基礎上,做出屬于自己的非凡成就。
三、感想
蘇軾是非凡的才子,本可以身居高位,一輩子享受榮華富貴,安逸舒適的過一生。可是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選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抗戰到底的生活,而且直言不諱,不向黑暗勢力低頭,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人生路,一生窮困潦倒顛沛流離,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自述,他雖生活寒苦,可是精神上不畏險阻,勇往直前,在地方為官期間,兢兢業業盡最大努力幫助百姓,讓百姓能過上更好的日子,可是官職卑微的他,能力有限,為百姓能做的只有一小部分,擁有一槍熱血,卻報國無門。只能不了了之。將他的才華寫進詩歌供人們傳頌。給后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時代雖然在不停的更替,我們現在的社會也變得越來越和諧,可是社會問題本質一如既往,無法更改。我們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中拼搏,需要有蘇軾這種堅持不懈,不畏權勢的堅毅,而且應該學蘇軾無論處境如何,對知識的向往和追求從不改變。而且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先不斷充實自己,讓自己變得有價值,社會才會記住我們,我們才能擁有一個盡情展示的舞臺。
蘇軾的一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更是勾起了多少仁人志士的內心情感啊。現代社會沒有蘇軾,可是卻有蘇軾的一群敬仰者,我們會沿襲蘇軾的腳步,讓自己成長為國家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