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音樂有著3000多年的基礎理論,由此也影響了東南亞大部分地區的音樂發展。這些地區有許多源自中國的本土樂器,時至今日仍在被演奏著。當然還有部分樂器并不完全是中國發明起源的,其中阿拉伯、美索不達米亞等地的樂器,通過傳入中國,經過改革之后,又流向其他地區。
三味線
三味線,屬于東方特有的彈撥樂器。中國樂器三弦大家應該都知道,最初是唱元曲時的主要伴奏樂器。元朝之后,它用于我國曲藝說唱藝術的伴奏,韻味十足。三味線就是中國的三弦傳入日本逐漸演變而成的。早在1392年,三弦傳入了琉球群島,沖繩由此也多了一件富有特色的樂器,沖繩三弦的共鳴箱與中國三弦一樣,琴面蒙蛇皮,有站立、坐姿、正坐(跪坐)等多種姿勢演奏。演奏時,共鳴箱要放在右腿上,用撥子從上向下撥奏。沖繩三弦演奏的藝術形式非常廣泛,比如傳統音樂、鄉村民謠或是流行音樂。
16世紀中期,沖繩三弦正式進入日本本土,改名為三味線。三味線在形制與演奏上與沖繩三弦有明顯區別。琴頸更長,用紫檀、紅木制作,共鳴箱從原來的橢圓形改成了四角形。演奏姿勢為正坐(跪坐),將共鳴箱置放在右腿上,琴頸傾斜在左肩方向,不再用手和小撥子,而是改用大撥子撥奏或者挑奏,撥子的材質高級一些的用象牙、鱉甲或水牛角,普通的用黃楊木、櫟樹、塑料等。
三味線在日本的發展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了,演奏的音樂體系龐雜,種類繁多,如有室內樂合奏、說唱木偶劇、流行音樂、民謠小調等,也可以根據琴頸粗桿、中桿、細桿的區分,演奏不同音樂形式。其中,有一種最具特色的津輕三味線,演奏方式很特別,用粗桿三味線用力撥動琴弦。它誕生在日本青森縣津輕區,由民謠音樂發展而來。津輕三味線創始人仁太郎是一位盲人音樂家,從小過著流浪的藝人生活,也許這樣的生活經歷帶給他更多的感悟與靈感,他的音樂風格并不壓抑,而是熱情、富有張力的。仁太郎在明治維新之后創辦了仁太坊,主要傳授失明的孩子彈奏一些簡單的曲調,這些曲調為后來的音樂創作上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仁太郎主張音樂應該有獨立的創新精神,不能一味地模仿。 這種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三味線演奏傳承者。如今,津輕三味線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關注和喜歡,并把它與搖滾、流行等音樂結合,演奏的風格更加豐富多元,已成為日本民間音樂中最具代表的傳統樂器。
加杜爾卡
它是保加利亞的傳統民間樂器,屬民族提琴弦鳴樂器。琴體是梨子的形狀,琴頸很短,沒有品格。第一眼看見他的樣子,你一定會認為它是彈撥樂器。其實它和許多弓弦樂器一樣,是用樂弓摩擦琴弦而發音的,比如我們熟悉的小提琴、二胡。加杜爾卡有9根共鳴弦,3、4根旋律弦,因此演奏難度比較大,但它的音樂也更精彩豐富。演奏時,因為琴體很小,演奏者將琴直立放在腿上拉奏,有時也會在樂弓上栓幾個小鈴鐺,來增加音樂的節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