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這是唐朝詩人張若虛的一篇膾炙人口的詩作《春江花月夜》,被后人譽為“以孤篇蓋全唐”的杰作,著名文學家聞一多也稱之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梢?,《春江花月夜》在我國詩歌中的地位。而在我國古典音樂作品中,與這首詩同名的樂曲《春江花月夜》(又名《夕陽簫鼓》)同樣經典,被稱為中國十大古典名曲之一。本期的古典音樂盒,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中國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與《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唐代詩人,江蘇揚州人,曾在山東兗(yǎn)州任兵曹(古代管理軍隊事務的官)。他和賀知章、“草圣”張旭齊名,以文詞俊秀而名揚京都。關于他的事跡,史冊上不過寥寥數筆,我們能了解的也很少。他的詩雖僅存兩首于《全唐詩》中,但其中的《春江花月夜》卻獲得“以孤篇蓋全唐”的美譽。
據推測,《春江花月夜》也許誕生于張若虛在兗州為官的某個春夜。暮春時節(jié),夜色漸暖,他行走在江畔,看到百花盛開,明月高懸,一江春水向東流,忍不住詩興大發(fā),《春江花月夜》就此誕生。
詩人僅憑借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構成了一副優(yōu)美的畫面,營造出一種景情交融的意境,抒寫了真摯感人的離別情緒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yōu)美,韻律婉轉悠揚,完全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艷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之感。
樂曲的演變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古曲,后來經過人們的不斷加工和改編,曲名和內容發(fā)生了變化。
此曲最早在清朝姚燮(xiè)1864年的著作《今樂考證》一書中有記載,名為《夕陽簫鼓》。據說,最早的樂譜出現于1875年無錫琵琶藝人吳畹(wǎn)卿的手抄譜,全曲共分7段。1895年出版的李芳園所編的《南北派13套大曲琵琶新譜》中,更名為《潯陽琵琶》,將全曲分為10段。后來不斷有人加工整理,曲名也幾經更改,如《潯陽曲》《潯陽月夜》等。
到了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鄭覲文等人又將這首琵琶獨奏古曲改編成民族器樂合奏曲。
據說,1925年的某一天,上海聲樂教師柳堯章受好友鄭覲文邀請,前去觀看“大同樂會”女子樂團的演出。演出結束后,柳堯章對鄭覲文表示,古樂雖好,卻曲高和寡,不如絲竹容易普及。鄭覲文知道柳堯章精通中西樂器,尤其擅長小提琴和琵琶。便邀他一試。柳堯章遂將琵琶曲《夕陽簫鼓》按照江南絲竹的表演形式改編為絲竹合奏曲,并為其重新擬定分段小標題,更曲名為《春江花月夜》。樂曲的標題靈感正是來自《春江花月夜》前四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春江花月夜》一出,震驚了整個上海,人們無不以一聽《春江花月夜》為榮,《春江花月夜》也成為大同樂會的保留曲目,尤其是在與國外演奏家舉辦聯誼活動時,《春江花月夜》更是獲得了諸多贊譽。
在時間的流轉中,歷代演奏家不斷對其加以潤色,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們聽到的《春江花月夜》。
1975年,我國著名作曲家黎英海還將這首古曲改編成鋼琴曲《夕陽簫鼓》,通過對琵琶、古箏、簫、鼓的模仿,使之成為中西合璧的經典之作。
樂曲賞析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雅俗共賞的名曲,是我國古典音樂中的杰作。樂曲正如它的標題一樣,宛如一幅山水畫卷,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jié)奏、巧妙細膩的配器,形象地描繪了春江的夜晚,皓月當空,花月交輝、漁舟晚歸、似詩似畫的大自然景象。
《春江花月夜》全曲共分10段,分別為: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云際、漁歌唱晚、回瀾拍岸、橈(ráo)鳴遠瀨(lài)、欸( ǎi)乃歸舟和尾聲。
1.引子+江樓鐘鼓。樂曲開始為節(jié)奏自由的散板。琵琶的彈奏、模仿江邊樓上由遠及近的陣陣鼓聲。緊接著簫和箏等樂器的加入,描繪出夕陽映照江面,熏風拂水漣漣的良辰美景。繼而樂隊奏出具有江南風格的音樂主題,溫婉平靜,意境深遠。
這一段旋律是全曲的基礎,以后各段旋律都是通過它的變形、發(fā)展、融合而成的。
2.月上東山。將第一段主題音樂升高四度,并做自由模進,模擬出徐徐上升的動感,描繪出寧靜的夜晚,一輪皎潔的明月由東山緩緩升起,在云影中時隱時現的場景。
3.風回曲水。這是主題的第二次變奏,只有6小節(jié)的長度,卻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旋律引入了新的音樂元素,在層層下旋之后呈上升之勢,恰似江風拂動水面,水波蕩漾,徐徐擴散的動感。
4.花影層疊。經過6小節(jié)舒緩的旋律進行之后,氣氛為之一變,由琵琶奏出格調新穎的4個華彩的快速樂句,與前面的恬靜淡然形成鮮明對比。水中倒影隨波搖曳,紛亂層疊,充滿動感。
5.水深云際。主題旋律再次變奏。在渾厚的中低音區(qū),箏、簫與琵琶回旋齊奏,音色厚重低沉,如同水墨畫中的重彩描繪出江面濁浪起伏,江水滾滾的景色。接著又八度跳躍,如同明月撥云驟然一亮,江浪退去,月懸中天。此時,樂隊齊奏,古箏快速的撥弦模仿流水,由洞簫演奏的在一系列后半拍上打音的旋律則好像水鳥在云際飛翔,時而在浪花上飛掠。此景江天一色,動靜相宜,幽深壯闊。
6.漁歌唱晚。動感的節(jié)奏顯得風趣而生動,琵琶領奏好像一位漁夫在領唱,而其他樂器則在每句最后長音上齊奏,又好像船上眾人的應和。一唱眾和,江面上充滿了活躍歡快的氣氛。
7.回瀾拍岸。在琵琶用輪指掃弦等技法奏出強烈的模進音型后,樂隊全奏,描繪了群舟爭先恐后歸來、浪花飛濺的意境。
8.橈鳴遠瀨。這段音樂與前段一樣,都是對劃船搖櫓的動態(tài)描寫,刻畫眾多漁船歸航、波浪層涌、櫓聲由遠及近的景象。
9.欸乃歸舟。這是全曲的高潮部分,音樂彈奏的反復遞升和古箏劃奏音效的結合,旋律緊湊有力,音感由弱至強,勾畫了一幅歸舟破水、浪花飛濺的畫面。
10.尾聲。由二胡和箏奏出的主題旋律悠揚而清遠,舒緩而恬靜,好似歸舟遠去,春夜的江面又漸漸歸于平靜。全曲在悠揚徐緩的旋律中結束,可謂“音已靜, 意未盡”,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