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健薇
童話,是孩子成長的必需品。在“語文主題學習”中,如何進行童話教學備受教師關注。但是,在日常教學中,許多老師都只停留在指導學生對故事大意、精彩情節的把握,卻未能觸及孩子的心靈,引導他們一起進入更深的精神世界,從而獲得生活的智慧。這樣的童話課堂缺少生長感,未免讓人感到遺憾。
《去年的樹》是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是日本童話作家新美南吉。文章想象豐富,從“鳥兒在枝頭歌唱”這個尋常的畫面展開,向我們講述了一棵樹和一只鳥兒之間的一段動人故事:從快樂相處到約定再見,從四處尋覓到特殊“相見”,可謂一波三折。文章篇幅簡短,語言質樸無華、耐人尋味,充滿童話作品的魅力。那么,該怎樣發掘這篇童話的藝術價值與教育價值,讓三年級的學生真正讀懂這則童話,領悟它的豐富內涵呢?經過對文本的反復研讀,我嘗試將“多維反思”“還原背景”“矛盾質疑”“動態視角”等要素運用到教學設計中,還引入了新美南吉的另一篇童話讓學生拓展對比閱讀,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層次,開啟學生情感的閘門,體會童話的魅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多維反思+還原背景
所謂“多維反思”,就是要打破直線思維定勢,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而“還原背景”就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可以有意識地引入生活故事、背景故事、知識發明人的故事,還原當時發明的背景、情景,簡稱“還原背景”。
請看教學片段一:
PPT:一棵樹和一只鳥兒是好朋友。鳥兒站在樹枝上,天天給樹唱歌。樹呢,天天聽著鳥兒唱。
先出示以上語段,讓學生用講故事的口吻輕聲讀一讀,找出里面的關鍵信息,再試著用一個成語來形容鳥兒和樹是如何相處的。學生找到的關鍵信息是:“好朋友”“天天唱”“天天聽”,想到的成語是“形影不離”“志趣相投”“朝夕相處”等。學到這里,學生對文字表面的理解已經到位了。
接著,我運用多維反思要素,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啟發學生換一個角度思考:“文中只寫了鳥兒每天給樹唱歌,同學們想一想,好朋友樹可能為鳥兒做了什么?”學生思考片刻,有了以下回答:
生1:樹為鳥兒遮風避雨,讓鳥兒累了歇歇腳。
生2:樹給了鳥兒一個溫暖的家。
生3:樹靜靜地陪伴鳥兒,聽它述說心事。
生4:一陣風吹過,樹葉沙沙作響,那是樹在給鳥兒配音呢!
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他們的回答充滿靈性!這時我順勢讓學生說說平時和好朋友在一起都做什么,跟好朋友在一起是什么感覺。學生的情緒體驗被調動起來。他們滿臉甜美、幸福、放松、開心地講述一番后,我再讓學生帶著這樣的情緒有感情地朗讀文段。這樣的設計,使鳥兒和樹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頓時豐滿了起來,孩子們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隱隱約約地感受到了愛的含義——愛是緣分,愛是陪伴,是要相互付出的,是精神的愉悅,是彼此的溫暖……
二、矛盾質疑+動態視角
課堂只有能引發學生思維的沖突、情感的沖突、認知的沖突,才能不斷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帶來深度的學習。正如杜威所強調的:“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唯一的途徑,就是把學生至于必須思考、促進思考和考驗思考的情境中”“困惑是思考的不可或缺的刺激”。而運用“矛盾質疑”策略,讓學生大膽質疑,或是教師在教學的關鍵點引發矛盾,故意設疑都能將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向深入。“動態視角即將時間、空間的變化引入,以培養學生用發展變化的方法看待事物的習慣。”動態視角往往依賴于教師本身是否具有動態的思維,能否從發展的角度、動態的角度看待問題,從而引發孩子的思考。
基于以上認識,在教學最后一個環節,我將矛盾質疑、動態視角兩個要素組合起來,進行了如下教學設計
(小鳥費盡周折來到村子里,向小姑娘詢問火柴的下落。)
小女孩回答說:“火柴已經用光了。可是,火柴點燃的火,還在這盞燈里亮著。”
唱完了歌,鳥兒又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就飛走了。
出示上述文段后,我首先鼓勵學生向文本質疑,向同學質疑。有學生提出了“為什么小鳥先要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唱完歌,小鳥為什么又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才飛走?”等問題。這正是教師平日里教學本課最喜歡提的兩個問題,也是課后的思考題。
交流該問題后,緊接著我又順勢拋出了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思考:“你覺得這樣樹能聽到小鳥的歌聲嗎?你覺得小鳥這樣做傻嗎?”這個出人意料的問題頓時引導學生換了個角度思考問題,學生的思維再次被引向深入。沉思了片刻,學生開始舉手表達各自的觀點:
生1:我覺得樹已經變成火柴了,火柴也燃燒了,也就是說樹已經死了,他已經沒有知覺了,不在了。小鳥很傻,對著燈火唱歌,樹是聽不到的。
生2:(忙補充)或許樹在天上能聽到。
生3:我覺得小鳥看見的是燈火,燈火是用火柴點燃的。唱給燈火聽,小鳥就覺得是唱給樹聽了。
生4:小鳥雖然是唱給燈火聽,但在火光中她好像看到了樹的影子,在回想他們在一起的日子。
生5:小鳥的心愿了了,樹聽沒聽見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小鳥真的唱了。
這時我順勢引導:“樹不在了,但他們之間的感情還在,他們的歌還在,他們之間的美好還在。樹可能真的聽不到小鳥的歌聲了,小鳥的行為看起來真的有點傻,但這樣傻的好朋友,你們想要嗎?”“想要!”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此時此刻,相信孩子們已被樹和鳥之間存在的這份真摯情誼深深地打動了。
話鋒一轉,我基于動態視角追問學生:“小鳥飛走了以后,你覺得還會發生什么?小鳥還會回來給樹唱歌嗎?她還會過上快樂幸福的生活嗎?”學生本來已停滯的思維再次被激活,課堂上又有了下面的一番對話:
生1:我想小鳥飛走以后一定又找了一棵新的樹做朋友,天天唱歌給他聽。
我立刻請贊同他想法的同學舉手示意。這時,全班2/3的學生舉手了。見有一些孩子若有所思,沒有舉手,我便請其中一位講講他的看法。于是,學生又有了以下交流對話:
生2:我不想小鳥有新的樹朋友,我希望小鳥一直記得原來的那棵樹。
生3:(立刻提出異議)那小鳥沒有新朋友會很難過的,她也應該認識其他的樹,心里記得原來的那一棵樹就好了。
生4:我覺得小鳥以后還會飛回村子來看燈火。如果以后見不到燈火了,它可能就不會再飛回來了。
生5:我覺得小鳥這么好,它一定還會交到新朋友的。
學生的回答非常有個性,都是自己情感的真實表露,沒有對錯。相信在相互的碰撞交流中,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在不斷拓寬,最終會成為生活的智慧。
三、對比閱讀,學以致用
課堂最后一個環節,我給學生提供了新美南吉的另一篇童話《白蝴蝶》,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合作交流,通過不斷相互啟發,反饋完善來理清故事脈絡,深入體會人物的情感,豐富閱讀經驗,激發想象,感受情誼。導學提示如下:
1.《白蝴蝶》講了白蝴蝶和氣球之間發生的一個怎樣的故事?
2.童話中的哪些描寫引發了你的想象?
3.你贊同蝴蝶的做法嗎?你認為這是一只什么樣的蝴蝶?
4.與《去年的樹》對比,你發現這兩篇新美南吉的童話有什么相同點與不同點嗎?
教師點撥,兩篇童話的相同點有:(1)都從平凡的事物入手,但構思巧妙;(2)語言樸實,卻給人留下極大的想象空間,耐人尋味;(3)故事結局都有令人悲傷難過的地方;(4)都表現了朋友之間真摯的情感。不同點:(略)。
課堂教學設計要以促進學生的發展,尤其是思維的發展為目的。特別是童話教學,如果教師能在深入解讀童話的基礎上,找到激活學生思維與激發學生情感的結合點來設計教學,引導學生不斷轉換視角,多角度鏈接生活,調動情感,品味語言,放飛想象,就能不斷打破學生的認知邊界、思維邊界,不斷豐富學生的理解與認知,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其真切地感受到童話的豐富內涵。這樣的課堂才能啟迪學生生活的智慧,豐盈學生的內心,才有了生長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