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培松
摘 要:在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要求下,公共圖書館要面向社會全體成員提供平等服務,體現人文關懷,努力克服公眾利用公共圖書館的難題,保障大眾獲取圖書館服務的權利。鑒于此,通過明確公共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下的定位,分析其服務困境,并提出突破策略,促進圖書館均等化服務的實現。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服務困境;突破策略
對于現代公共文化服務而言,均等化是基本要求,在其實施過程中公共圖書館從被動服務轉變為主動作為,發揮主觀能動性,針對不同需求者合理分配公共文化服務資源。這說明和傳統傳遞文獻的被動服務模式相比,主動作為式服務有助于公共圖書館適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要求,體現資源優勢及重要服務功能,如何突破服務困境就成為一項重要課題。
一、公共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下的定位
公共圖書館屬于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由政府投資興建,面向公眾開放,是公共文化服務活動的重要場所。準確、充分、全面地理解并把握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原則,樹立基本服務普遍均等的理念,這可以使公共圖書館充分體現公益性、開放性和平等性,惠及并保障公眾獲取所需文化資源。在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下,基于館藏紙質資源和數字資源、人才技術等優勢,公共圖書館搜集、整理、開發館藏文獻資源,為公眾提供均等化的信息服務,滿足公眾實際需求,最大限度提高服務能力,保障公眾自由平等地獲取知識和信息。
隨著科技應用及知識情報服務等的發展,公共圖書館應秉持不受限制地傳遞信息、獲取信息是人類基本權利的理念,為公眾提供平等服務,禁止出現國籍、種族、年齡、性別、性取向、政治信仰、宗教信仰、是否殘疾等的歧視現象,實現服務的普遍均等化。所以公共圖書館要以維護知識信息平等為宗旨,依法無區別地、免費地向全體社會成員提供知識服務、信息服務[1]。當然,獲取知識與信息的平等、自由屬于相對概念,合法是基本前提,追求過度的平等和泛濫的自由只會危害他人乃至社會,違背正義的要求。因而公共圖書館要明確自身定位,在法律法規的保障下有效協調并控制知識信息的均等化服務,提高政府投入的社會效益。
二、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下公共圖書館服務困境
(一)共享資源的程度較低
公共圖書館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缺乏資源共享意識與合作意識,主要是因為一些公共圖書館擔心和他人共享文獻資源之后自己就會失去館藏資源的獨有價值,或者礙于安全因素的影響,擔憂會遇到未知的安全隱患和風險,不愿意共享資源,降低公共圖書館資源共享程度,對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實現極為不利。
(二)數字圖書館建設滯后
在當今的網絡信息時代,公共圖書館紛紛建設數字資源,但數字圖書館建設缺少統籌規劃和統一管理,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規范,陷入數字資源重復建設的困境,并且各個數字圖書館系統缺乏互聯互通,阻礙公共圖書館發揮數字圖書館優勢和技術優勢。還有一些基層公共圖書館的數字閱覽設備較為陳舊,或網速較慢,很少有人使用數字資源,無法提供良好的數字資源服務,均等化服務未達到預期效果。
(三)弱勢群體服務有瓶頸
國內社會弱勢群體指的是下崗職工、貧困人口以及貧困地區和受災地區的群眾、孤寡老人、體弱多病的人員、傷病殘人、未成年人等,需要公共圖書館幫助他們,獲取對自身發展有利的知識和信息資源,促進社會安定、健康與和諧。但當下公共圖書館在服務弱勢群體方面僅限于專門配備閱覽室,實際上很多殘疾人閱覽室利用率都不高,遭遇圖書館均等化服務的瓶頸[2]。
(四)圖書館館員素質不高
現階段,公共圖書館館員隊伍的業務素質較低,隊伍結構缺乏合理性,這是造成圖書館公共文化均等化服務質量偏低的重要因素。在公共圖書館館員隊伍中,本科生較少,學理層次不高,專業人員也較為匱乏,非專業人員占據的比例較大,不具備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并且公共圖書館在平時忽視培訓工作,大多數館員的知識更新不及時、較少掌握新技能,服務意識淡薄,無法滿足均等化要求。
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下公共圖書館服務困境的突破策略
(一)建立圖書館資源共享機制
從現實情況看,技術環境問題和資源問題不再是限制公共圖書館共享資源、提供均等化服務的因素,思想觀念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阻礙公共圖書館深入發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困境。所以公共圖書館應改變對共享信息資源的認識,樹立牢固的開放觀念、全局觀念。
一是公共圖書館館員應積極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打破各自為政、保守封閉的思想的約束,自覺將本部門或者本系統的資源建設置于信息資源體系統一規劃,從擁有過渡到獲取、被動轉變為主動、分散轉變為整體、靜態轉變為動態、自足轉變為共享;二是摒棄和時代發展需要相抵觸的舊思想、舊習慣,重新建立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業務規范,為共享信息資源積累并創造共同財富;三是公共圖書館要明確自身館藏資源的結構與重點,遵守協調采購、聯合上網和共享資源的原則,加強館藏文獻資源整理加工的適時性、實用性,只要是可以從館際共享中獲取的資源就不再采購,加強特色資源建設,提高共享程度。
(二)探索數字圖書館服務模式
公共圖書館的傳統文化服務采取被動選擇模式,由圖書館單向為讀者提供知識服務、信息服務,基于數字圖書館服務模式,公共圖書館就能在網絡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建立存儲海量文獻數據的資源庫,公眾在和數字圖書館的交流互動中就能享受均等化的、多樣化的服務,還能定制數字服務內容;公共圖書館則能通過數字圖書館增進和讀者的互動、信息交流,或分析讀者留在數字圖書館系統中的數據,明確讀者閱讀偏好,提升圖書館服務的有效性。
有了數字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和讀者不再是單向交流信息,可以進行有效的互動,讀者也能平等地、更便捷地獲取公共圖書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具體而言,公共圖書館可基于辦卡讀者的性別、職業、愛好、興趣等信息,為其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務方式,促使公共文化服務不斷趨于均等化、人性化。公共圖書館不僅要革新數字圖書館技術,還要革新圖書館服務理念,打破時間與空間對均等化服務的限制,讓公眾隨時隨地都能享受圖書館的文化服務。
(三)加強弱勢群體人性化服務
為老年人、未成年人、殘障人士等極易被忽視的、迫切需要文化關懷的社會弱勢群體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這是公共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下堅持人本理念的有力體現,對貫徹落實讓每一位公眾公平享有圖書館信息權益的新型價值理念有重要促進作用。所以公共圖書館尤其是基層公共圖書館要在日常運作中強調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為他們提供針對性的公共文化服務[3]。
圖書館可以專門設立老年人閱覽室,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閱讀設施、常用的物品藥品等,推出敬老服務承諾、服務標準,提供免費代辦證、關注服務、送書上門等方便老年人閱讀的多種優先服務項目;專門設立少兒借閱部,設置少兒天地閱讀專欄,或舉辦親子讀書活動等;對于殘障人士不僅要設立單獨的閱覽室,還要完善無障礙通道、盲人閱讀區、專用洗手間以及聽書機、盲文讀物等專用設施,安排館員接受殘障信息無障礙服務的專業技能培訓,盡最大努力滿足殘障人士對于閱讀的特殊需求;對于外來務工人員,可在他們集中的企業或者是子女集中的學校建立企業書屋、圖書流通點等,促使其共享圖書館資源,同時聯合勞動部門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活動,平等便捷地享受公共圖書館提供的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務。
(四)持續提高館員的綜合素質
公共圖書館的館員應提高均等化服務意識,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全心全意為公眾服務,明確友好的、熱情的服務態度,同時養成終身學習習慣,持續提升個人素養,自覺探索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內容、新方式,促進圖書館服務的均等化。公共圖書館將學術性和服務性融為一體,是信息服務機構,館員在獲取各種信息并加以處理、利用時提高業務素質,將對服務的均等化起到顯著的推動作用[4]。這可以在持續的教育與培訓中實現,提高館員公共文化服務的專業知識和水平,全面掌握并熟練使用專業技能;提高館員熟練操作現代化設備的程度,提高計算機使用水平;持續更新知識結構,具備適應公共文化均等化服務的廣博知識;積極學習外語,外語知識和能力達到一定水平,能向公眾介紹國外先進文化信息、科學知識,為促進國際交流做好準備,向公眾提供層次更高的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務。
除此以外,公共圖書館應基于館員的任職時間、工作職責、專長和知識水平等開展針對性強的、多層次的培訓活動,形成系統的、規范的、完善的培訓體系,從而逐步提升公共圖書館館員的專業知識水平、信息加工處理水平、文化服務能力,擁有為公眾提供高效服務、優質服務的能力與素質。公共圖書館還應將已經建立的賞罰機制落到實處,調動館員開展文化服務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促使他們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保持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隊伍的穩定性,更有效地留住專業人才、吸納優秀人才,提升隊伍結構的合理性,改善公共文化服務質量。
四、結語
公共圖書館承擔著保存人類文化遺產、傳遞科學文化知識、推行社會教育、開發智力資源以及提供文化娛樂等職能,是組成公益性文化事業的重要部分,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起著重要作用。每個人在知識面前都是平等的,公共圖書館要明確自身在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下的職能定位,樹立基本服務普遍均等的理念,堅持公共和公益的服務精神,建立完善的資源共享機制,探索數字圖書館服務模式,加強對弱勢群體的人性化服務,同時持續提高館員綜合素質,有效突破服務困境,自覺為社會全體成員提供開放平等的均等化服務,保障公民依法均等享有公共文化服務權利。
參考文獻:
[1]劉小琴.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路徑[J].圖書館雜志,2017(12):4-8.
[2]馮佳.公共文化服務標準中的公共圖書館[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6(03):91-102.
[3]涂姍.公共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建設的策略分析[J].辦公室業務,2017(11):174.
[4]褚樹青,宋紅霞.公共圖書館信用服務的價值解讀[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8(04):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