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婷婷

49年前的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火箭將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拉開了中華民族進軍太空的序幕。然而在榮光背后,卻很少有人了解這條探索之路的艱辛曲折……
1955年秋天的一個早晨,在波濤滾滾的太平洋中急駛的“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的甲板上,站著錢學森和他的夫人。這對夫妻此行的目的并非度假,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回到祖國。
回國后的錢學森受到周恩來總理的鼓勵,于1956年2月17日提交名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的文件,這份篇幅并不算長的意見書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經過在政治局、書記處和軍委會議上多次討論后,最后得到了中央首肯和大力支持。
1956年4月13日,航空工業委員會正式成立,7月,導彈管理局(國防部第五局)成立,錢學森被任命為第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第二年3月,國務院把國防部第五局并入第五研究院,優化了領導和管理工作。
1958年1月,錢學森、趙九章等科學大腕向國家提出建議,希望能盡早開展衛星工程的研制工作。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召開,毛澤東在17日下午的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要搞就搞得大一點。”這個魄力十足又勢在必行的提議得到了很多與會者的贊同。
1961年,隨著蘇聯航天員和美國航天員乘坐宇宙飛船飛上太空,中國科學院與時俱進,組織召開了“星際航行座談會”,開始積極關注和研究載人航天科技。 1963年1月,中國科學院成立了一個特殊的機構——星際航行委員會。
1964年12月26日,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一項重要決議,要在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四大分院的基礎上,成立第七機械工業部(簡稱七機部)。國家空間運載火箭的研發、設計與生產,都屬于七機部統一管理下開展的重要項目。1965年1月,七機部正式成立。從第五研究院到七機部的轉變,不僅僅是機構重新調整或者規劃的過程,更是中國航天的研究與發展進入一個全新階段的最基本體現。
1957年10月4日,整個人類的太空探索事業忽然翻開了一個新篇章。這一天,蘇聯利用一枚由洲際導彈改裝的空間運載火箭,把“斯普特尼克”1號人造衛星送入了太空。
10月15日,蘇聯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的興奮勁頭還沒過去,就與中國簽訂了一項協議,其中提到要幫助中國培訓火箭研究領域的高科技人才。
12月24日,伴隨著兩聲嘹亮的鳴笛,一列來自蘇聯的神秘火車開進了北京城,車上載著102名火箭專家和技術人才,以及兩顆代表“特殊友誼”的導彈。蘇聯人毫不隱晦地表達了這兩顆導彈的意義:據說在清朝初年,康熙皇帝以火箭故鄉統治者的身份,曾向俄國沙皇贈送了兩箱古代火箭,現如今蘇聯用兩顆現代導彈來回贈中國曾經的慷慨。
蘇聯導彈抵達北京后,很快就被送到了第五研究院。當時蘇聯提供的兩發p1型第一代彈道式導彈,其中一發是供教學用的解剖彈,另一發是完整的實彈。據送彈來的蘇聯專家講裝上推進劑就可起飛,由于設計圖紙和工藝工裝資料沒有同時到達,而國家又急著要火箭,當時中國航空人的當務之急是分解導彈結構,照貓畫虎測繪出所有零部件的尺寸,以供生產加工部門仿制。這個計劃當時為了保密定為代號1059,意為向1959國慶十周年獻禮。
要拆卸一個直徑兩米長度近20米的導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彈體發動機到每一個螺釘墊圈都被科研人員細心地拆下包裝,做好記號拿去測繪,這一過程進行了半年的時間。然而等到年底原文資料圖紙到達后一對照,所有人都涼了半截,原來之前那種靠簡單測繪生產出來的產品與尖端科技產品的技術與質量要求有很大差距,先前自制的零部件大部分要返修或者淪為廢品,仿制工作遭到第一次挫折。
與此同時,蘇聯專家非常保密,他們上課的教室黑板上寫的資料,課后都要擦得干干凈凈。當時他們的資料可謂千金難買。這一時期,中國航空人認真地向蘇聯專家學習,不僅學到了技術,還自行研制了部分新材料。
1958年,中國科學院派出趙九章、楊嘉墀、錢驥等科學家組成的“高空大氣物理代表團”到蘇聯考察衛星工作。專家們在“老大哥”那里住了70天,連衛星的影子也沒見到。他們深切體悟:“靠天、靠地靠不住,發展人造衛星,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
到了1960年,正當中國仿制p2導彈的工作進入最后階段時,中蘇之間關于意識形態領域的大論戰開始,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下令全部停止正在進行的對中國的援助,蘇聯撤走全部援華專家,并帶走了全部圖紙。
離開了蘇聯的支持,倔強的中國航空人沒有放棄,新中國的航天事業重新起步。
首當其沖的研制困難就是各種材料。其中,就包括一種用在火箭發動機液氧主閥門上的密封墊。根據蘇聯的標準,這個密封墊要用牛皮做,而且還必須用3歲以下的小牛“屁股蛋子”那塊皮,皮上不能有鞭傷。當時,我國基本上是家庭養牛,當科研人員尋找這種“3歲小牛皮”時,養牛戶誰也回答不出,哪頭牛沒有挨過鞭打。

面對“材料危機”,科研人員對標準材料直接展開攻關,同時也在積極尋找“代料”,以性能相同的材料代替蘇聯規定的材料。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他們用30多種膠料試制出了能夠滿足各種要求的176種密封墊,而那種以“3歲小牛皮”為材料的密封墊也得到了替代。
一根粗木頭加一個白鐵皮箭頭就成了火箭模型;馬糞紙涂上墨汁開始探索空間光學濾波器的研制;貓的胡須也能作為紅外地平儀探測器的裝配工具……如此簡陋的起點,在世界航天史上絕無僅有。
就是在這種困難情況下,中國航空人一步步完成了圖紙描紅、原理研究、仿制消化、吸收反設計、改進創新等一系列工作。半年后,即1960年11月5日,中國第一枚仿制的近程地地導彈——“東風一號”成功發射上天。
故事揭示道理,歷史昭示未來。正是憑著這種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精神,我國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關,從“東方紅一號”到“天舟一號”,一顆顆衛星、一枚枚火箭、一艘艘飛船,見證著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邁向世界航天強國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