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禾
在2018年倫敦的“蘇富比當代藝術拍賣晚會”上,英國涂鴉藝術家班克西的畫作《女孩與氣球》引起了買家的極大興趣。兩名買家不斷地通過電話相互喊價,經過一番激烈較量之后,拍賣師最終敲下成交槌,畫作以104.2萬英鎊成交。
然而,正當拍賣現場鼓掌慶祝時,《女孩與氣球》的畫框卻突然響起警鈴。眾目睽睽之下,框內的畫作緩緩下滑,被畫框內置的碎紙機切割成條狀,畫作當場毀損,現場拍賣業者以及收藏家目瞪口呆……
畫框內為何藏有“自毀”裝置?整個事件似乎早有預謀——就在拍賣結束后不久,藝術家班克西在個人社交賬號上分享了畫作被切割成碎紙的照片,同時還寫道:“加價、繼續加價、最終消失了……”他還上傳了一段視頻,清晰地記錄了將碎紙機藏在畫框的全過程——視頻中可以看到一個穿著連帽衫的人在安裝碎紙機。
班克西解釋:“幾年前,我在作品里秘密安置了一臺碎紙機,就是為了預防我的作品有一天進入拍賣會。”他還引用了大畫家畢加索的話作為結尾:“摧毀也是一種創造性的沖動。”
畫作《女孩與氣球》被毀,無疑讓不少英國人心痛不已——這幅作品最早出現在倫敦大東街的一面墻上,畫中的女孩迎風而立,紅色的心形氣球從手中飄走,旁邊寫著:“希望永存。”2017年,在一項票選中,這幅街頭涂鴉作品擊敗了一大批藝術名家,榮登“英國人最愛藝術品”排行榜第一名。
蘇富比歐洲當代藝術部主管阿萊克斯·布萊希克表示,他們此前對碎紙機毫不知情,并猜測應該是有人遙控操縱。而在現場,的確有一名戴著黑色太陽鏡和帽子的男子在拍賣會入口與保安發生爭執,但沒人知道這人是誰——藝術家班克西向來不以真實身份示人,只是在作品上留下“代號”而已。
雖然班克西的行動被視為對藝術市場的抗議,不過拍賣公司開始研究這到底對這件作品算是被“毀滅”還是“轉化”成另一種形態。有一些人在社交媒體上推測,這個惡作劇可能會讓畫作《女孩與氣球》在拍賣市場上變得更加搶手,因為畫作“自毀”得很整齊,技術高超的修復人員可輕易修復。
撮合藝術品買賣的交易網站創辦人賽爾則估計,這幅被毀畫作身價或將增加一倍,“考慮到媒體對此的關注,幸運的買家將得到比他們支付的百萬英鎊更超值的回報。”研究街頭藝術和班克西多年的墨爾本大學教授楊恩也認為,班克西一直都了解噱頭會對其作品價值帶來何種影響,“這是個可以輕松復制的作品。我想班克西會覺得這一切事情很有趣”。
班克西對藝術市場如此不屑,已不是第一次了——班克西號稱英國街頭涂鴉之王,過去多年以來,他常常以大膽、顛覆、批判時政的街頭涂鴉藝術登上新聞。除了涂鴉作品之外,班克西更有多次“惡作劇”。
其中包括制造了一大批面額10英鎊的假鈔票,鈔票上的英國女王頭像被黛安娜王妃頭像取代,而“Bank of England”(英格蘭銀行)的字樣則由“Banksy of England”(英格蘭的班克西)代替,這批假鈔后來在拍賣網上掀起每張約售兩百英鎊的熱潮。
另外,班克西也曾潛入巴黎盧浮宮、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英國泰特美術館等,將世界名畫換成自己的惡搞畫作;他也曾溜進大英博物館,將一個畫著獵人推著超市購物車的石頭偷放進去,讓參觀者對這個“文物”膜拜,幾天之后,博物館才發現這場“惡作劇”。
2006年,他還在洛杉磯舉辦了一個名為“勉強合法”的展覽,約三萬人前往觀看。在這次展覽上,班克西把一頭重達八噸的大象關在現場的一個小房間里,大象身上涂滿鮮艷的油彩,而這個作品的名字就叫做“房間里的大象”(這是一句英語諺語,比喻人們對那些顯而易見的現象和事物裝作視而不見)。班克西解釋作品的意圖時說,“全球有20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之下,人們卻對此視而不見。”這個作品引起了洛杉磯動物保護組織的強烈抗議,他們認為油彩有毒,會對大象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因此趕到現場要求展覽立即停止。結果,經過媒體大肆報道之后,反而讓班克西聲名大噪。
更諷刺的是,以對藝術嘲諷著稱的班克西,卻逐漸被藝術圈所接受——就在“勉強合法”的展覽上,好萊塢明星布拉德·皮特和安吉利娜·朱莉花20萬英鎊買下三幅作品,成了大新聞。
2007年,班克西獲得年度“最偉大的英國人”獎項,但如眾人所料,他并沒有去領取,而是繼續保持自己匿名的狀態。班克西越隱身,他的作品價格就更飆升得厲害。2017年,他的一幅作品在蘇富比拍賣行拍賣,最終以57.5萬美元成交。蘇富比評價“班克西是有史以來崛起最快的藝術家”,但班克西對此并不領情,第二天他在自己的網站上貼出一幅畫,上面寫著,“我真不敢相信你們這些笨蛋居然真的買了這個垃圾”。
雖然班克西本人對于有人愿意付大價錢買他的畫作表示震驚,但是仍有很多收藏家愿意揮金如土連墻帶涂鴉一起買走。2008年,班克西的一幅涂鴉作品在紐約蘇富比拍賣中心賣出了170萬美元高價后,英國某些地區甚至將班克西的涂鴉用透明塑料板進行保護。
這位挑戰藝術市場、似乎又正義感滿滿、深受英國人喜愛的藝術家究竟是誰?
2010年,班克西榮登《時代》雜志“全球一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排行榜。由于不想暴露身份,他提交了一張自己頭戴歐美雜貨店常見的可再生購物紙袋的照片。在他執導并出演的紀錄片《畫廊外的天賦》中,他戴著面具,聲音被處理得像機器人,后來這部影片獲得第83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但在別人爭著去紅毯時,班克西壓根就沒去湊熱鬧。
在大家的普遍分析中,班克西大概可能出生在英國小鎮葉特。1993年前后,他開始在英國另一個小城市布里斯托涂鴉。直到1999年,他才開始“轟炸”倫敦。此后,在維也納、舊金山、巴塞羅那、巴黎、底特律等世界許多城市,都留下了他的涂鴉作品。
英國城市布里斯托也被認為是班克西的所在地——2009年,班克西在當地的博物館舉辦了個人作品展覽,有超過30萬人前來參觀,參觀者來自世界各地。由于每日參觀人數遠遠超過了布里斯托博物館平時參觀所能容納的最高人數,展覽只好限制人數。
如今在布里斯托,遍布各處的班克西作品已經成為當地的驕傲。但是街頭還是越來越少見他的作品,因為除了清除之外,業主甚至出售整堵涂鴉墻,或者覆蓋起來保護作品。還有人開發了《班克西作品導游手冊》,帶你在布里斯托尋找咖啡店桌子底下、小街小巷里殘存的班克西真跡。

摘編自《信息時報》、《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