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 晶 劉 瑋 錢善軍
推動新疆更好更快地發展,要堅持教育優先,內地高校積極支援新疆人才培養工作。我校響應國家政策,設立了護理專業援疆班,對口招收新疆自治區皮山縣學生,為新疆培養所需的醫務工作者,學生絕大多數為少數民族。由于環境和文化的差異,援疆班學生在醫學課程學習方面的困難較大,經常反映課堂內容聽不懂,課堂教學效果較差。作為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和橋梁學科,《護用藥理學》與其他醫學課程緊密關聯,一旦脫節,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信心和今后的學習效果。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根據課程教學內容以及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特點,我們對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了一些改革,嘗試探索出一些適合高職高專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的醫學課程教學對策。
1.1 學生文化基礎薄弱,漢語水平較差 我校護理專業援疆班學生來自于新疆和田地區,為經濟教育水平欠發達地區。學生基本上為少數民族,學習基礎普遍薄弱,漢語基礎較差,雖然可以用漢語溝通,但在聽、說、讀、寫各方面水平都與內地學生差距較大。課堂采用漢語講授,使用漢語教材、漢語課件,學生普遍感到聽課、記筆記與復習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難。而醫學專業本身專業性較強、難度較高,知識點密集,課堂節奏較快,學生往往聽課吃力,跟不上教師授課的節奏,導致教師難教,學生難學。
1.2 對護理工作缺乏認識,學習積極性不高 《護理藥理學》內容豐富,學生在學習中既要涉及生理,生化,解剖等基礎學科,又要了解臨床診斷、內科等相關知識,這造成教學難度較大,學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對將來從事的護理工作的職業性質、特點等了解比較片面,缺乏對臨床一線工作狀況的整體認識,還未形成對將要擔負重責的堅定信念[1]。尤其是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普遍對講授的內容理解和接受能力較差,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較低。隨著內容的深入,理論知識的增多,甚至出現學生厭學現象。
2.1 講授表述清楚,注意減慢講課語速 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在聽課過程中面對教師的漢語教學,學生在接受語音,理解知識點時無法及時理解,因為她們要先把教師講解的內容在大腦中翻譯成自己熟悉的語言,再進行思考記憶,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在聽課中往往顧此失彼,聽到的內容零零碎碎,不成系統。所以教師在講解內容時,必須有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知識的同時其實也在學習漢語的思想準備,教學時,教師的普通話必須標準,表述清楚,而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放慢語速,一字一句講解,聲音洪亮,必要時可以重復多次直到學生理解。
2.2 精簡教學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習效果 《護用藥理學》教學內容應“少而精”,在“實用、夠用”原則下,適當精簡深奧復雜的醫學理論知識,以減少學生因課程負擔過重而產生畏難情緒[2]。在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重與學生的互動,不能在課堂上一味地講課,必須隨時關注學生的聽課狀態,及時與學生互動交流。如果發現大部分學生對哪個知識點理解有困難,教師要耐心講解直到大部分人聽懂。課下可以再給仍然不懂的個別學生做細致的輔導,使她們真正理解。要讓學生在每次課堂都能及時接受新知識,不會落下重要的知識點,以免影響課程后續內容的學習。在授課中發現,一些藥理學知識動畫視頻對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有積極的作用,通過形象的動畫,不論是疾病的表現、特點還是藥物作用機制、藥理作用等,都可以使其抽象的理論變得具體化和形象化,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課程教學中注意應用案例教學法,選擇有典型性的臨床案例引領教學任務的實施,結合教學內容,圍繞案例設置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就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增強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互動,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更加深刻、全面地掌握疾病、藥物的相關知識。此外,在課后根據教學內容布置習題要求學生認真完成,在課堂開展習題訂正糾錯并進行問題的分析講解。通過反復、多次、大量的習題能加深記憶,糾正錯誤的概念,有利于學生理解、鞏固知識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3 藥理學教學與新疆地區的疾病譜相結合 援疆班學生畢業后,必須返回新疆原籍當地醫院工作。通過參閱文獻,了解新疆地區的發病率較高的疾病的種類,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過敏性疾病等[3]。當課堂授課進度進行到相關章節,如抗高血壓藥,特別向學生強調高血壓為新疆高發疾病之一及其引起的嚴重后果,要求學生思考:對這樣一種今后在工作、生活中極有可能遇到高血壓疾病,應該如何預防高血壓,選擇哪類抗高血壓藥物,藥物的常見不良反應有哪些,如何防治等問題,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認真聽課,課后對不懂的知識點積極向教師詢問。并且不滿足課本上的內容,課后會以她們身邊的高血壓病例向教師請教,討論該病的治療方案和用藥注意事項[4]。這樣,學生開拓了思維,提高了對抗高血壓藥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本章節的學習效果。也由此看出,援疆班的學生大多數積極上進,對知識有較強的求知欲,對將來從事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
2.4 醫德教育貫穿于教學始終 作為專業課教師,開展醫德教育工作是進行專業教學的前提,不但要教授學生知識技能,還要培養學生的醫德,其醫德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他們走上臨床崗位后的職業素養。教師在授課時應靈活地、有機地對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輸送熱愛醫學專業、忠于醫療衛生事業、獻身于衛生事業的教育理念,這對于學生樹立牢固的專業思想,熱愛自己未來的職業,努力學習醫學知識,為將來工作奠定良好基礎是很關鍵的[5]。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借助圖片、影像資料,如醫療紀錄片《人間世》,在教學中給學生適當穿插放映,加深學生對臨床工作狀況的認識,直觀感受病患、醫護雙方的心態和立場,激發學生醫德情感,促進其對病患同情心的萌發,體會到醫務工作者的偉大和崇高,促進其形成其良好的醫德行為,增強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基礎與普通高職高專學生差異較大。只有針對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精簡教學內容,把藥理學教學與新疆地區的疾病譜相結合,教學時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以及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6],在授課時照顧到學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放慢語速,細致講解,并持之以恒地將醫德教育理念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才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援疆班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職業素養,使之圓滿完成大學學業,從而為新疆輸送合格的、高素質的醫護人員,促進新疆地區的整體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