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張苗
摘 要:失智癥作為一種較為復雜的疾病,給其照護家屬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負面情緒,如何通過社會干預減輕患者家屬壓力,提供生活質量成為了社會關注的又一焦點。本文通過對南京市祖堂山社會福利院某例失智癥患者家屬干預案例,總結出疏導患者家屬情緒、提高患者護理水平的有效對策,為相似案例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失智癥;患者家屬;危機干預;策略
一、研究目的
失智癥是一種腦部疾病現象,也稱老年癡呆癥,最常見的失智癥種類是阿爾茨海默病。失智癥是一種進行性退化的疾病,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癥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癥狀,中期患者生活能力繼續下降,在日常生活處理上變得困難,晚期患者幾乎完全依賴他人照顧。這些情況足以影響其人際關系、生活能力與工作能力。
失智癥現今并沒有完全治愈方法,因患者長期不能自理、高價的治療費用、長時間的精神壓力等現實問題,給患者、家屬、社會帶來很大影響,尤其是照護家屬,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情緒障礙和精神壓力。研究失智癥患者家屬的心理和行為相關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的重大研究課題。
二、案例介紹
選擇南京市祖堂山社會福利院一服務對象楊某為研究對象。
(一)基本資料
服務對象楊某,女,85歲,大學學歷,已婚。二十歲參軍,獨立要強,不愛主動表露自己,不愛向他人尋求幫助。身體虛弱,患有嚴重的冠心病。耿某是楊某的配偶,85歲,患有多種疾病,同時腦科醫院診斷其處于阿爾茨海默癥初期。2013年兩人一同入住南京市祖堂山社會福利院。
(二)分析預估
1.問題分析
楊某對于老伴多次在外大便失禁這一情況感到丟人和無助;對于老伴身體及思維等方面退化的憂慮;對于獨立承擔服務對象照護任務的力不從心;對于自身身體狀況退化的憂慮及擔心;在面臨一系列問題的時候缺乏來自子女的情感支持。
2.需求分析
根據需求層次理論,社會工作者認為服務對象的主要需求包括服務對象的心理疏導與建設;服務對象老伴的生理機能建設;服務對象老伴的護理支持;重尋家庭的關愛與支持。
3.個案開展的優勢因素
服務對象具備較高文化背景以及良好的與人溝通的能力;其有謀求改變的強烈意愿;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及其老伴兩年來的良性接觸為本案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其所居住的福利院具備良好的醫護、康復資源,且一直致力于失智癥患者的醫療、護理,有充足的經驗及較高的水平;其子女雖然忙碌但對老人非常關心和孝順,對于社會工作者的工作配合度高。
(三)服務計劃
1.服務目標
一是幫助楊某進行心理建設,正視衰老這一生命歷程及其帶來的影響,走出負面情緒,重塑生活信心;二是為其各類現實需求協調資源,包括:幫助其老伴延緩機能衰退,鍛煉個人自理能力;尋求更適合服務對象及其老伴的護理方式;強化服務對象與其家庭的正面溝通,尋求來自子女的情感支持。
2.服務程序
與楊某達成協議,取得其對于個案開展的支持和認同;為其開展個案會談,深入了解其心態,進行心理疏導;為其尋找合適的社交活動,轉移其注意力,恢復正常生活;與醫生、康復醫師及康復治療師聯系,為其失智配偶制定治療及康復計劃,盡力延緩其身體及智力衰退;充分利用我院養老社區的資源優勢,為老人尋找合適的護理支持;與其家屬溝通,促使其更多地關懷、支持老人。
3.服務理論
心理與社會治療模式認為個體的發展受到生理、心理和社會三方面因素的影響,而且這三方面的因素有相互作用、共同影響服務對象的成長過程,因此不能簡單地把服務對象的問題視為由某個或者某方面因素導致的,它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四)服務計劃實施過程
1.為服務對象開展個案會談,進行心理疏導
與服務對象面談,鼓勵服務對象傾訴,跟蹤服務對象的情緒變化在征求服務對象同意的情況下,邀請專業醫生共同參與面談和了解情況。聆聽服務對象的傾訴,了解及分辨服務對象最為迫切的需求,向服務對象深入淺出地解釋失智癥的發病癥狀以及各種退化行為的生理原因,幫助其更理性客觀地看待老伴的疾病以及行為。幾次面談后,社會工作者不斷鞏固服務對象對于失智癥的理性認知,并誘導服務對象對于如何解決問題進行更多理性、客觀的思考。
2.為服務對象尋找合適的社交活動,轉移其注意力
在幾次面談之后,服務對象意識到自己過度專注于老伴的照護其實并不利于問題解決。社會工作者推薦服務對象抽空參加院內老年書法班,因為自身有一定基礎和興趣,服務對象非常投入,這很大程度上轉移了服務對象的注意力,使其不再時刻關注、擔心老伴會不會出現情況等,有助于其恢復對于生活的熱情和自信。
3.鏈接資源,幫助服務對象解決問題
(1)鏈接醫療資源,減緩失智癥患者機能衰退
服務對象對于中醫更為信任,利用我院醫療資源,請院內中醫主治醫師為失禁的老伴治療,同時邀請康復醫師及康復治療師為處于失智癥初期的耿某制定一份治療及康復計劃,同時做出鍛煉其認知能力、智力方面的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計劃。同時社會工作者針對耿某性格喜好,采用娛樂療法開展一系列工作,包括組織老人陪他打麻將、多與其攀談、緬懷往事,同時將喂食院內小貓的工作交給耿某,盡量減少其獨自在房間看電視等獨處時間,配合醫生和康復的治療。
(2)充分利用我院養老社區的資源優勢,為老人尋找合適的專業護理人員,協調采取靈活的介助方式幫助服務對象從日常照料中解脫出來。
(3)與家屬溝通,提醒其更多地關心、支持老人。因為原本家人對于老人就比較孝順,只是因為工作太忙而有所忽視,在社工的提醒下,家屬對老人近期出現的情況更加重視,給予更多的關注,因此服務對象在精神上得到更多支持,顯得更為積極。
三、失智癥患者家屬危機干預策略分析
(一)幫助家屬正確認識失智癥
失智癥初期表現為小小的健忘。這與單純的衰老現象難以分辨,對于周圍的人而言是不容易發現的。這就需要患者親屬能夠有一定的辨識度和意識,及時帶去專業醫生處就診,得以控制病情。為了能讓病人舒適生活,應通過了解這些特征,以利于此后全家人的生活和制定護理計劃。
(二)提高家屬知識與技能培訓
照顧老年失智患者是一件需要耐心和細心的事情,很多家庭可能會在長期照顧這樣的老人無果后、或是經常遭遇老人反復提出的問題困擾后,身也上產生疲意感、情緒上產生抵觸。顯然,我們也需要對患者的照護家屬進行老年失智癥知識普及、護理常識普及與技能培訓。
(三)組織社會團體開展支持性服務
社會工作者作為資源協調者的角色,尤其是在涉及醫療等專業資源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社工可以針對失智癥患者家屬開展一些支持性的服務,例如組織專門針對患者家屬的情緒疏導團體、護理技能培訓團體、個人興趣交流團體等,在精神上也給予他們一定的支持和慰藉,為他們進行一些情緒疏導性的工作,讓他們使用正確、有效的方法來為這樣一群特殊的老人服務[3]。
四、結論
目前對失智癥患者照護的相關討論和研究很多,但對其家屬的關注則太少。尤其是老年夫妻中的“照料者”一方往往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及精神壓力,我們應當主動給予這一群體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幫助家屬正確認識失智癥,組織家屬進行必要的知識與技能培訓,組織社會團體開展支持性服務,形成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關懷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林小鶯.阿爾茲海默氏癥病患的家屬照顧者情緒困攪調適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2006.
[2]劉爽.失智癥老人照護產品設計分析研究[J].設計,2016(21):52-54.
[3]王軍芳,林一星.失智癥患者及其家庭亟需關注[J].中國社會工作,2014(19):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