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暉
無論是抵擋短期內經濟下行壓力,確保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穩,還是促進新舊增長動能轉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中長期目標,加快建設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都是題中應有之義。今年兩會,“營商環境”是當仁不讓的熱詞。在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的中國,如何在改善營商環境上繼續出重拳,出新招,是兩會的重要看點。
改革開放40年,中國成為營商環境改善最大的經濟體之一。

2019 年1 月7 日,上海迄今為止最大的外資制造業項目特斯拉超級工廠在上海臨港產業區正式開工建設。
圍繞百姓經商創業的難點痛點,中國先后實施了注冊資本實繳制改認繳制、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名稱管理改革、壓縮企業開辦時間、推行電子營業執照等一系列改革,推動市場準入制度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同時,推進“先照后證”“三證合一”“五證合一”“多證合一”改革,以“減證”促“簡政”,降低了企業進入市場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成為“放管服”改革中的一大亮點。同時,以信息歸集共享為基礎、以信息公示為手段、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新型監管機制基本形成。
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和先行者,上海著力實現營商環境質量的全面提升、全面進步,為佐證中國營商環境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貢獻,所付出的卓有成效的努力,獲得了全球認可。
中國商事制度改革,促進了營商環境優化,釋放了經濟蘊藏的巨大潛力。中國市場主體數量由改革開放前的49萬戶增長到目前1億余戶,增長了222倍。同時,營商環境的改善,也促進了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新動能。
站在全球的角度來看,營商環境的改善,也提高了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世界銀行《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中國營商環境總體評價在190個經濟體中位列46位,其中開辦企業便利度排名較去年大幅上升65位,排名28位,五年來累計上升了130位。這也使得中國成為營商環境改善最顯著的十個經濟體之一。
這份報告對營商環境的難易程度進行了詳盡評估,主要考察包括開辦企業、辦理施工許可證、獲得電力、登記財產、獲得信貸、保護少數投資者、納稅、跨境貿易、執行合同、辦理破產等10個指標。排名越靠前,則意味著該經濟體的監管環境更有利于企業的開辦和運營。
報告的結論令人眼前一亮。具體來看,中國在“開辦企業”和“獲得電力”兩個領域上取得的進步最為顯著:開辦企業只需9天時間,在該領域排名第28,與經合組織高收入國家持平;電力接入全免費,全球范圍內除中國外,能做到這點的只有日本和阿聯酋,在該領域內全球排名已位列第14。此外,中國在解決商業糾紛上依然是世界最佳經濟體之一,時間短、成本低,遠遠好于經合組織高收入經濟體。
這幾年來,無論是圍繞“營造穩定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進行改革動員,還是諸如“放管服”等改革實踐,抑或是探索自由貿易區等改革突破,從中央到地方,努力是持續性的。正如世行全球指標局官員所言,這些進展不僅是一年的改革成果,有很多是多年以來持續推進改革的結果。
世界銀行的《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在中國選取了上海和北京作為樣本城市,其中上海權重為55%。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和先行者,上海著力實現營商環境質量的全面提升、全面進步,為佐證中國營商環境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貢獻,所付出的卓有成效的努力,獲得了全球認可。
去年7月,特斯拉上海工廠正式簽約落戶上海臨港,成為這家全球著名電動汽車企業在海外的首個工廠。項目從簽約到拿地,再到今年1月正式開工建設,只用了半年時間,讓特斯拉CEO馬斯克感慨上海速度“令人驚嘆”。
今年2月21日,深圳市倍輕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虹橋機場第一分公司辦證人員小徐,激動地從虹橋機場海關綜合業務受理窗口,領取了編號為0001的國境口岸衛生許可證。從提交申請到審批下來,前后僅僅耗時9個工作日,比小徐預想的時間大大縮短。這也是“證照分離”改革壓縮辦理時限新政落地后,企業享受到辦證時限大提速的真實寫照。
在互聯網經濟發展迅猛的長寧區,美團點評、分眾傳媒、菜管家、易果網等一大批有影響力的企業紛紛在此扎根。近一年的時間,長寧快速集聚了人工智能相關企業百余家,科大訊飛(上海)人工智能及腦科學研究院正在落地。
2018年,上海新集聚品牌首店達835家,國際零售商集聚度升至全球第二位,僅次于迪拜。
中外企業紛紛選擇落戶上海灘,一個重要的因素正是因為這里正在日趨法制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2018年是上海的“營商環境改革年”,2019年,優化營商環境依然是這座城市“重中之重”的工作。
2月11日,春節假期后上班第一天,上海特別召開了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指出,優化營商環境是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內在需要,更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關鍵一招。“對上海這樣的城市來說,要贏得城市發展的主動,不可能簡單依靠優惠政策的比拼,更不可能靠低要素成本來競爭,唯有優化營商環境才是最持久、最強勁的制勝之道。”
今年,上海將出臺優化營商環境2.0版,涵蓋25個主要方面幾十項工作舉措,著眼多維度、立體化、全方位地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個個都是實打實的硬招。
最近,北京市出臺了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計劃,將市區兩級審批服務事項進一步壓縮50%以上,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持續加強法治環境建設,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以更大決心、更大力度推進改革,努力創造審批最少、流程最優、效率最高、服務最好、企業和群眾獲得感最強的營商環境。
為改善營商環境全力以赴的并不止上海和北京,這已經在中國各地的各級政府中成為了普遍共識。當上海自貿區首創“負面清單”制度,各地自貿區也紛紛跟進;當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見效,類似的改革馬上也在各地鋪開。在曾經被調侃“投資不過山海關”的東北,沈陽市正全面推進“一網、一門、一次”改革及全市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建設……在此前舉行的2019年中國地方兩會上,絕大多數省市亦將改善營商環境列為今年重點工作之一,提出大幅度壓減項目審批時間,將越來越多的事項移至網上辦理,讓企業少跑路等一系列目標。一場關于營商環境的全國大比拼,正蓄勢待發。
“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習近平主席去年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擲地有聲。在全球經濟風云變幻之下,來自全球的優秀企業家挖掘中國機遇、深耕中國市場的信心反而越來越強。對于他們來說,除了不斷成長的市場和消費升級的商機,中國最具吸引力的,還是“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努力。

2019年1月2日,杭州市蕭山區行政服務中心新址正式啟用。這是蕭山區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電子取號、人臉識別、語音識別、自助終端等智能交互系統應用也為群眾辦事帶來智慧化體驗。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趙晉平在接受中新社采訪時曾表示,盡管總體改善,但中國在營商環境某些指標上的排名與世界一流水平仍有不小差距,迫切需要采取更多更有力的實際行動。
國務院常務會議已多次對優化營商環境作出專門部署,要求推動出臺更多優化營商環境的“硬舉措”,在精簡事項、簡化流程、降低費用等方面加大力度,避免對企業自主經營的不當干擾,并開展中國營商環境評價。但有學者表示,僅靠聚焦便利化的政策還不夠,關注法治化、國際化,打造高標準的制度和規則應成為新時期中國改善營商環境的新著力點。
作為走向制度型開放的重要一步,外商投資法草案已經完成一審、二審,將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這一外資領域的基礎性法律最終版本如何,是否能為中國推進更高水平開放、優化營商環境提供更符合國際規則的法治保障,外界高度關注。
當前,世界各主要經濟體都將營商環境視作贏得國際競爭的新優勢。在開放的條件下,作為一種重要的軟實力,圍繞營商環境的競爭不僅是全域性的,更是全球性的。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院長、教授閻海峰近日撰文指出,各國之間經濟的相互依賴和相當數量的產業鏈全球化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任何一個單獨的經濟體想要改變它都很困難。全球資本尋找良好營商環境的本性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只要世界不能回到國家間森嚴壁壘的冷戰時期,全球資本就會循其本性繼續尋找最合宜的營商環境。
人民日報評論員在去年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舉行之時撰文強調,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是憑借減稅讓利,通過拼資源、拼政策換得了外商投資的青睞;今后,我們更需拼服務、拼信用、拼環境,做到法律上平等、政策上一致、服務上優化,從而營造持久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