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飲
情人節說分手,不得不說這是個令人哀傷的結局。托馬斯·恩德斯(Thomas Enders),這位剛滿60歲的德國人,在今年2月14日西方情人節那天,就經歷了這樣一種痛。

空客首席執行官恩德斯。
那一天,恩德斯向全世界宣告,將與A380道別。作為空中客車集團的首席執行官,他宣布,A380飛機將于2021年正式停產。原本,A380的停產日期還不會這么快到來??捎捎诎⒙撉鹾娇沾饲皼Q定取消39架A380的訂單,具體說,就是將總訂貨量從162架減少到了123架,直接導致空中客車公司算出了A380的停產日期——2021年。
恩德斯說:“這一決定的結果是,我們沒有大量的A380剩余訂單,因此也不再有維持生產的基礎。盡管近年來我們努力向其他航空公司銷售這款飛機。這導致了A380的交付將在2021年結束?!?/p>
盡管在2021年停產之前,空客的工廠仍將繼續為剩余訂單而開工——今年完成8架,明年完成7架,2021年只需完成2架。未來三年空客生產的這17架飛機中,除了3架為日本全日空航空訂購以外,還有14架的買家就是阿聯酋航空。
算下來,直接導致A380飛機2021年停產的阿聯酋航空,本是這款飛機的最大買家——已服役81架,總訂購數超過162架——站在空客的角度,一定希望阿聯酋航空的A380機隊進一步擴大。即便按照減少訂貨后的訂單,阿聯酋航空也總共向空客訂購了123架A380飛機。再看A380飛機訂購數排名第二的新加坡航空,總訂購不到30架。至于法、德、英國這些與空客公司直接相關的老歐洲經濟強國,各自訂購數卻少到剛達到兩位數而已。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在全世界來說都算奇葩的阿聯酋航空,那么,A380早就停產了。A380面臨停產,令人想起一段往事。那就是協和式飛機的退役。
協和式飛機黯然收場,與如今的A380一樣,絕不是性能不夠優越,也不是技術不夠領先。恰恰相反,它們一個飛得足夠快,一個個頭足夠大,堪稱史上最大客機。超大、超音速,這都是人類航空史上的奇跡。如今,當奇跡早已飛進現實的時候,為何在商業領域卻很難成功呢?難道這真的是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導致的嗎?
協和飛機有多快?它能夠追上和超越地球的自轉。當乘客飛越大西洋從巴黎到達紐約時,從時間上來講,乘協和飛機的乘客會發現,他們“尚未出發,就已經到達”。
1996年2月7日,協和式飛機從倫敦飛抵紐約僅耗時2小時52分59秒,創下了航班飛行的最快紀錄。在沒有協和式飛機的日子里,這一航程一般得花費9個小時左右。從速度上來看,協和式飛機具有非凡的競爭力。盡管票價有高低之別——協和式飛機往返大西洋兩岸訂單機票價格通常在2萬美元。2003年的2萬美元,可以全款在上海外環線外買套一室戶房子了!但就像如今在中國大地上的高鐵和普快一樣,協和是飛機和普通大飛機,各自有自己的消費人群。協和式飛機在客運市場飛行了27年本身,也證明了其并非無法進行市場開掘。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噪音問題、環保問題,甚至曾經偶發的空難,綜合起來,最終導致了協和飛機的停飛——2003年10月24日,在結束了最后一班飛行后,協和式飛機再沒有機會飛上藍天。
與協和式飛機一樣,A380飛機自誕生之初開始,就是航空領域的大明星。許多喜愛大飛機的朋友還記得2011年4月27日的情景。那一天15時30分許,阿聯酋航空一架A380飛機降落上海浦東機場??胺Q盛況——兩輛消防車噴出巨型水柱“拱門”,歡迎“空中巨無霸”首度光臨上海。
之后,中國南方航空相繼引進了多架A380飛機。在2011年10月29日,也就是南航A380體驗飛行的最后一天,竟然出現了頭等艙銷售速度遠超經濟艙的航空界奇事。當時,盡管所有艙位的機票都不打折,但500多個座位的飛機在那段日子幾乎天天爆滿。當時媒體曾報道稱,一位來自澳大利亞的華人專程飛到北京,只為過一把A380首航豪華頭等艙私密包廂的癮。
一直以來,A380飛機都是許多飛友的“夢中情人”,希望有更多機會坐到這架豪華雙層大飛機。對于空客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恩德斯來說,將A380稱之為自己的“夢中情人”也是很恰當的。近些年來,無論他走到哪里,或者空中客車公司的推廣團隊走到哪里、廣告打到哪里,都能見到恩德斯與A380的合影展示人前。從感情上說,從愿望上說,癡迷于A380的飛友與恩德斯有著一模一樣的愿景,那就是——A380不要停產。然而,恩德斯在空客總部圖盧茲舉行的年報會議上,曾不失冷靜地說:“做出停產決定讓人痛苦。我們在這架飛機上耗費了很多精力、資金和汗水,但是做生意不能把商業決策基于感情或愿望,而必須基于事實?!?/p>
2000年12月的時候,空客公司宣布研發A380飛機。當時,這款四臺發動機、555座級超大型遠程寬體客機的研發預算是88億歐元。后來,又追加預算到120億英鎊。這還不算1990年代的預研究費用。原本,此款飛機的盈虧平衡點應該是400架。目前看,實際出貨量頂多超過盈虧平衡點的一半而已。
由于出貨量有限等各種原因,A380的定價本來高達 4.326 億美元以上。如此高昂售價,絕非一般小航空公司所能承受的,而飛機租賃機構本身所做生意就是針對買不起飛機的中小航空公司,更不會主動考慮這種類型的飛機。除非有航空公司主動接洽。新加坡航空是A380飛機的“第一個吃螃蟹”的用戶。新加坡航空恰恰又是A380用戶中最為謹慎的一家,其在確定使用此款機型之初,就采用了售后回租的運營方式,即飛機所有權歸到德國的一家資產管理公司彼得博士集團(Dr. Peters Group)和飛機租賃公司Doric所有,新加坡航空則租借使用,租期10年。2017年租期到期之后,新航因運營成本過高而沒有選擇續約。
大型航空公司即便有實力買A380,也得考量其市場前景。在今年2月初,A380本還有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英航的母公司國際航空集團(IAG)有一批波音777退役。A380成為首選替代方案進入國際航空集團總裁威利·沃爾什(Willie Walsh)的視野。無疑,沃爾什也是A380的“粉絲”之一。國際航空集團總部倫敦的希思羅機場更是著名國際空港,各種設施幾乎像是專門為A380打造的主場一般——英航現在運營的12架A380在希思羅機場很是風光。更何況總體來說,對于國際航空集團而言,A380某種程度算得上是自家生意,能夠買自然會買。但是沃爾什最終并沒訂購哪怕一架A380。英航希望空客賤賣A380。可賠本賺吆喝推銷A380,對空客來說已經是受夠了的事,還不如不賣來得爽快。
另一方面,對于2005年首次進行航班飛行的A380來說,之所以頻頻被要求降價,是因為某種程度的生不逢時。剛實現銷售沒多久,2008 年全球金融風暴就來了,國際油價更是蹭蹭往上漲。許多航空公司對 4 引擎大飛機包括波音747都望而卻步,更何況更大只的空客A380呢?商業上無法成功,停產成了必然。
人們至今還記得2000年12月19日,新成立的歐洲航空防務與航天公司(EADS)聯席董事長讓-呂克·拉加代爾和他的德國同事曼弗雷德·比肖夫在宣布正式啟動A380項目儀式上的講話。

2014年3月14日,法國圖盧茲,協和飛機進入航空博物館進行陳列。
拉加代爾自信地預言:“我們將實現卓越的盈利能力”,比肖夫說話的語氣更加肯定:“該機將獲得足夠大的市場”,能像1970年代的波音747那樣大大改變航空運輸業的面貌。
在空客推出A380的同時,波音公司并沒有繼1960年代末以后推出新的雙通道、四發動機大客機。2011年9月26日,波音公司將首架787飛機交付日本全日空航空,人們發現,這是一款比其他中型客機更輕盈,客艙更寬敞的新飛機。更關鍵的是——這是一架超遠程中型客機。航程甚至比A380還遠那么一點點,達到了16000公里。
盡管也遇到過不少故障、停飛事件,但僅過了短短5年多時間,787飛機就實現銷售破千架,成為問世后最短時間銷售破千架的機型。以上海航空為例——2018年9月,當上海航空公司接收首架787-9的時候,波音特為在機身上噴涂上“100”的字樣——這是上航機隊的第100架787飛機!
追求更多載客量的A380飛機,和追求更高舒適度兼帶遠航程的波音787飛機,實際上代表了空客與波音的發展理念之爭、航空市場設置體系之爭。
原本,空客認為,未來大型航空樞紐的作用越來越強,航空公司在樞紐間安排各種航班銜接有利于資源的有效分配。因此需要更大型的飛機在樞紐間飛行。乘客要去小地方,可以在這些樞紐港換乘支線客機,或者改乘路上交通工具。
波音則認為,未來的航空旅客越來越不喜歡在樞紐頻繁的轉機,希望能夠實現二線城市之間的不轉機、點對點直飛,因此需要一種載客量不太多,但是航程足夠長,性能足夠好的飛機。
空客A380并非沒有一絲一毫的取勝機會。阿聯酋航空的崛起,似乎證明了空客的眼光獨到。1985年,以一架波音737飛機完成首航,至今,阿聯酋航空不過34年歷史。用爆炸式發展來形容這家年輕的航空公司,一點不為過。由于當時起,迪拜就實行積極的天空開放措施,使得迪拜迅速成為阿拉伯世界的航空樞紐,進而一步躍升到世界航空樞紐港的位置。如今,阿聯酋航空公司成為世界上空客A380和波音777最大的運營商。A380是全球最大客機,波音777則在雙發動機客機中最大。
然而,空客公司的失算之處在于——阿聯酋只是個特例。隨著技術進步,雙引擎客機,譬如787飛機的航程已經超過A380,完全可以實現在中小機場間點對點直航。如此一來,所謂的樞紐必將消解。試想一下,能夠直航到達的地方,誰還愿意轉機?更何況雙引擎客機的乘坐舒適度亦顯著提高了呢。
點對點的直飛航線相對于樞紐-支線模式,對航空公司來說能夠提高運營效率,有效降低飛機燃油消耗、機體和發動機維修、起降導航費以及人力等運營成本。更重要的是點對點的直飛市場能夠避開大型樞紐機場,有效地緩解樞紐機場空域擁堵、航班起降時刻不足等民航業發展遭遇的瓶頸問題。
樞紐-支線、點對點直飛,兩種理念,涉及未來整個國際航空運輸領域究竟該如何整合的問題。此時,擁有更多資源優勢的一方,往往會贏得最終的勝利。譬如擁有更多客源、擁有更多機場、擁有更多合作航空公司的一方,或者一個聯盟,將在資源調配上掌握主動權,最終壓迫另一方擯棄自身所選,跟到優勢方隊伍。
目前的情況就是這樣。和當年擠兌歐洲人生產的協和式飛機一般無二,A380也沒有得到過哪怕一架來自美國的訂單!
無論20世紀中葉,還是如今,美國都是世界民用航空領域最大的市場。如果一家大型飛機制造企業沒有來自美國的訂單,那么,其開發的飛機必須開拓出與之相當的市場,或者能滿足自身生產不至于虧損的訂單。否則的話,此款飛機必死無疑。
當年協和式飛機投產前,最初有18家航空公司承諾會下訂單,但最終只有來自協和飛機的研發國的英航和法航訂購了飛機。美國甚至曾經一度禁止協和飛機到港,直到引出美國最高法院裁決,才準許協和式飛機飛到紐約。
盡管從政治、軍事的角度來看,美國和歐洲是盟友,然而這并不代表在商業領域美國就得分羹給歐洲。特別是在大飛機項目上,就連美國國內,也經歷過洛克希德·馬丁、麥道、波音幾家爭食,到波音一家獨大的過程。在環球市場,寡頭未必心甘情愿有新的競爭者入局。
而經過選擇-投入-擯棄,這么一段彎路的損失無疑是巨大的。波音787夢想成真,意味著A380項目注定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