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可以說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由于農民群眾收入提升的核心內容。目前研究界的理論以及實證分析均已經證實了我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的變遷會對農業經濟的增長產生影響。如果農村土地產權制度不夠穩定,就會導致農業經濟效率的下降。這就需要通過分析我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變遷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從而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取得更大的發展。本文在界定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了我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變遷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影響因素。
關鍵詞: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農業經濟;影響因素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經濟特區發展史(1978-2018)的資助(編號: 16ZDA003)
回顧40年來中國經濟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能夠清晰地發現我國已經走出了一條漸進式發展的市場化改革之路,而且還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下一步,我們應當深入研究怎樣繼續保持我國經濟的長期平穩和可持續發展。這已經成為諸多學術界人士集中探討的焦點問題。從當前來看,“三農”問題業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之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怎樣解決好“三農”問題,依然是現階段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進程之中的重點與難點之所在,也是關系到中國經濟與社會能否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三農”問題之核心在于農民問題,而農民問題之核心則在于土地問題。農民群眾和土地間所具有的極其復雜的經濟聯系,幾乎貫穿了我國數千年以來的農業經濟發展歷史,從而形成了推動或者阻礙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非常重要的影響,而且成了我國農村地區土地產權機制持續變遷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同時也是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實現良性發展的重要內容。有鑒于此,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取得更快增長的中心環節就在于要妥善解決好“三農”問題,而“三農”問題之核心則在于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所產生的影響。因此,加強對我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變遷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的探究,必然有利于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繼續增長和農民群眾收入的持續增加,從而爭取早日解決好“三農”問題。
一、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界定
產權關系之本質在于人和人相互之間所具有的經濟利益上的聯系,而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能夠推動人和人的相互經濟利益關系實現規范化與制度化。所謂農村土地產權制度,主要是指創建農村土地產權結構以及產權關系的一種制度性安排。我國農村地區的產權制度是一種制度性的安排,其重要內容涵蓋了以下四個不同方面:其一為產權結構,通常涵蓋了包括各類權利與職能之配置;其二為國家對于土地產權機制安排的一種認可以及對有關法律法規所進行的支持;其三為產權關系,通常是指農村所具有土地產權方面關系,這是指在土地財產權利的前提下,體現出來的人和人相互間所具有的財產性關系;其四為農村土地產權的制度性考量,而且還包括了國家對于農村土地產權所具有的管理與調控。當前我國所執行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涵蓋了農村土地的所有權以及使用權。我國農村土地產權所存在的問題與農村土地產權制度之建設均和農村土地的所有權與使用權具備了非常密切的關系。我國農村土地產權還涵蓋了土地使用權之轉讓以及承包等內容。以上權利之轉讓越來越有利于我國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能夠推動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一定要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土地產權機制。這樣一來,以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為前提,從而探究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對于農業經濟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二、我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變遷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影響因素
(一)我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變遷對農業經濟產權結構的影響因素分析
依據農村土地產權結構和農村群眾收入之間的關系,可以發現,涉及農村土地產權結構的差異化安排,必然會影響到有關土地產權所有人的各自收入狀況,然而土地的所有權還是歸產權所有人加以擁有。具備土地使用權以及轉讓權的農民群眾并非是土地的具體而又確定的所有人,他們僅僅是具有土地財富提供的服務或者收入之中的組成部分之一。我國農村土地產權結構的差異化部分對農民群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由于我國農民群眾所擁有權利的持續拓展并且具備了更加大的自由發展空間,收入提升僅僅是個量的問題。同時,只具有土地使用權將農民固化于土地之上,如果農民們有了更好的非農業類職業的選擇,就非常容易導致土地被拋荒。如果對其進一步加以考量,會發現因為土地產權結構之變更而造成的交易效率系數加大,會推動分工經濟與專業化經濟得到切實的實現,如此社會資源的總額就能夠達到一個最大值。筆者覺得,可運用新型古典模型對我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變遷加以研究。通過數學化語言加以分析,可以發現農村土地產權安排之變更會導致農民群眾自由發展的空間不斷增加,而且還能更為詳盡地展示出我國農民群眾收入增加或者各類資源價值之提高。當然,還可運用合約理論加以分析,可以發現農村土地產權結構之變更是影響到不同的選擇空間的重要前提,而此舉也十分符合新型古典經濟學理念的。
(二)我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變遷對農業經濟增長貢獻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是我國農業經濟增長率出現了變化。依據模型分解,通過對1979-2017年我國農業經濟的增長率的分析,其中的農業經濟增長率為扣除了價格方面的因素之后的實際提升率,而價格的基年則是1978年。由此可發現,從1979-2017年的39年之間,我國農業經濟的增長率出現了震蕩上揚之趨勢,但是從整體上來看,我國農業經濟的增長率都在15%以下。我國在1978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之后,農民群眾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如此即可解放我國農村地區的生產力,從而促進了我國農業經濟所具有的增長率實現了大面積的提升。然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也就會造成固有的農村土地承包制成為影響我國農村經濟規模化運行的制約因素,而農業經濟的增長率也于1985年出現了實質性的下降,而且1985-2003年期間的農業經濟增長率一直處在1%-5%的范圍之間,均低于相同時期我國GDP的增長率。2004年之后,由于黨中央將工作的重心轉至農村地區,并且在農村逐步推行稅費改革與土地流轉等新政策,從而促進了我國農業經濟增長率的逐步上升。
二是我國勞動做出的突出貢獻。通過對從1979-2017年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勞動貢獻狀況進行分析,即可發現這39年間,大部分年份的勞動貢獻不超過2%,主要是因為我國的勞動力資源正在持續從第一產業往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加以轉移,以至于我國農業領域之中的新增加勞動力數量在大面積地減少,從而導致勞動所做出的貢獻也在不斷降低。從1992-2017年,我國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生產力所具有的正面影響在持續降低,而此時考慮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無至有,還有城市化發展進程的不斷推進,促使大量農村地區勞動力往城市加以轉移,因而勞動對于農業經濟所作出的貢獻率幾乎為零。
(三)我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變遷對農戶產權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是我國農戶家庭特征變量對于農戶產權意愿做出了有影響的分析。在農戶家庭特點的變量之中,家庭規模、宅基地滿意度以及耕地養老保障作用等三大變量在統計能力上并不明顯。然而,就系數來考慮,一旦宅基地的居住滿意度愈高,耕地的養老保障作用也就愈強,農戶們愈來愈注重于農村建設用地集體所有制。同時,非農收入的比例以及本家庭外出務工者的明顯愈強,那么非農收入的比例自然也就更加高了。加入外出務工者的人數更多,農民群眾也愈加主張農村地區的建設用地產權應當屬集體之例。這是由于源于土地之收入對其影響也比較小,能維護農村地區集體所有制實際狀況而不會對于其收入造成影響,而實現集體經營與集體流轉,對于農村群眾來說也是極好的選擇,而且非農收入比較高的農戶家庭,其經營的意識也往往會更強,因而也就更加注重側重于穩固具有集體產權和規模化經營的土地產權。
二是農民群眾對于集體成員權利之認知,就會對產權意愿造成一定的影響。農村群眾對于自身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監督權等相關民主權利的滿意度會直接影響到其產權方面的意愿,而且還具備了相當高的意向性。以上這些全面說明了始終堅持運用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就一定要致力于落實與保障集體內部成員所具有的主要權利。唯有在農民群眾的合法權利得到切實保護之后,才能對集體所有制具備充足的自信心與信任感。
三是農戶群眾對于集體組織認知以及產權意愿的影響。聚焦到村級集體,農戶對于村委會工作滿意狀況、對于村干部的依賴度一直非常重要。通過對今后一個時期村集體經濟發展發展前景的分析,農民群眾對于村委會工作愈是滿意,對于村干部也就十分信任,自然也就會信賴集體所有制。由此可見,提高村委會班子特別是村干部的服務能力,對于強化對村干部的獎懲工作,正是影響我國農村集體所有制這一基石的主要環節。與此同時,農民群眾愈看好村集體經濟今后的開發,也就愈喜歡選用集體所有制,而以上選擇還十分符合邏輯。這樣一來,筆者就發現了不管是否為政府意志,均應當尊重制度變遷下破除路徑性依賴。要堅持與完善集體所有制,均應當將發展農村與改進農民生活為主要目的。唯有當農村度權益得到了較好發展之后,集體所有制終于得以使用。考慮到村民小組的內部狀況不夠幫助。如假設農民群眾對于各村民小以及和小組成長的工作十分滿意,當然會更傾向于村民具備建設用地使用權之權利。因此,產權主體時,更加需要認真處理村級集體與村民小組之間的關系。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具有鮮明的特色。就產權視角而言,屬于共有私用型公共產權機制。對該制度是怎樣影響到農業經濟發展的和其產生作用的機制,以前的研究者主要是從比較各種土地產權制度對于農業經濟增長所產生的影響來切入的,難以確定農業土地產權制度貢獻值的大小,而且此類研究通常都是把土地產權制度視為單一變量進行靜態化研究的,缺少系統性與動態化分析。在當前我國農業經濟迅猛發展與貧富差距持續增加的狀況下,目前已有的農業土地產權制度能夠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避免了“流民”問題。所以,應當立足于發揮我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變遷對農業經濟增長的正面影響因素,切實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并在最大限度上出現有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所具備的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雷蘭,于曉燕.我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集體土地產權模式改革探析[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3(05)
[2]連雪君,毛雁冰,王紅麗.細碎化土地產權、交易成本與農業生產[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04)
[3]劉俊杰,張龍耀,王夢珺,許玉韞.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對農民收入的影響[J].農業經濟問題,2015(06)
[4]楊振強,楊秋寶.從農業生產效率角度探析我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J].學術論壇,2016(01)
作者簡介:
王江波(1980.10- ?),男,漢族,河南焦作,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制度經濟學、土地制度與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