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的局面下,農村普惠金融的實現是加快農業產業升級轉型的關鍵,更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之舉。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上購物和農產品銷售渠道網絡的拓展需求推動了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并且對農村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它站在讓農民這個弱勢群體平等享有金融服務的高度,發揮自身方便快捷、低成本、透明等優勢,能夠有效彌補農村地區金融服務不足的缺點,惠及“三農”發展,幫助農村地區實現脫貧。本文采用文獻分析法與觀察法,對普惠金融與農村電子商務進行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的研究,結合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與自身所學,分析普惠金融對農村電商發展的有利與不利影響,并提出普惠金融對農村電商發展的優化對策。
關鍵詞:普惠金融;農村;電子商務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電子商務對百姓而言已不是新鮮事物,城市電商發展迅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經濟奇跡,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如雨后春筍般快速席卷各個領域。如我們所熟悉的每年一度全員參與的“雙11”,2018年“雙11”當天貓成交2135億元,比去年多了453億元,電子商務拉動了消費馬車,成績斐然。
我國的農村地區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電子商務也在以各種方式滲入普通農民的日常生活,如何將這股勢頭加以運用,發展適合我國農村地區特色的電子商務模式仍是目前正在探索的問題。基于農村支付服務的不斷擴大和深化,政府應大力推進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電力供應商的服務,開展對小微農商企業的電商知識教育宣傳;同時提高金融機構對農村電商的幫扶力度,讓農產品通過電商渠道實現更好地推廣銷售,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普惠金融的概述及相關研究
普惠金融是2005年由聯合國提出的概念,是指以合理的成本,為社會和團體、小微企業、農民和城鎮低收入人群等有金融服務需求的各界弱勢群體,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務。普惠金融的出現,推動了全球金融的包容性發展。
普惠金融旨在為小微群體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務,讓其告別過去遙不可及的貸款門檻,幫助其利用金融服務更好地實現生活上、業務上的發展,進一步推動實現社會的公平公正。但是這并不意味普惠金融就是面向低收入者的慈善公益服務,而是要幫助微小群體增強造血功能,是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商業原則,以支持市場和政策的結合,建立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確保可持續發展。
二、農村電商發展特點及現狀分析
(一)農村電商發展特點
1.農村電子商務將傳統的商務流程電子化、數字化
一方面,電子商務是基于網絡平臺的交易,可以減少真實交易中產生的人力物力成本、時間;另一方面,它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人們可隨時隨地進行交易,提高商務效率,也擴大了商品的流通范圍。
2.農業網絡基礎設施薄弱,缺乏區域性謀略
我國當前的農業電子商務服務的網站不少,但缺乏連接“最后一公里”的硬件和軟件,因此很多農民未能真正參與到電子商務交易中,很多農產品也未能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實現更好的流轉流通。另外,中國地域遼闊,區域地理環境差異大,農產品種類豐富多樣,因此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還必須結合區域特色。
3.農產品需求的不可預知性
因天氣和環境變化的影響,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的需求變化非常難以預測。另外,農業生產區域分散,農產品附加值較低、種類多樣等因素阻礙了農產品的產業化和流通現代化。
4.農村電子商務的覆蓋面窄,正處于萌芽時期
目前,中國的農村電子商務正處增長期,東部地區已初具規模,而在偏遠山區,由于互聯網的覆蓋面積小,人們對電子商務的認識還不全面,導致電子商務的發展非常困難。因此,我國農村電子商務覆蓋范圍狹窄,農村電子商務整體水平不高。
(二)農村電商的發展現狀
1.現狀優勢
(1)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農村基礎設施的加快建設、商業模式不斷創新,電子商務的交易規模也在不斷擴大。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等商業巨頭紛紛涉足農村電商領域,開啟了大規模的農村農業事業電商化。如菜鳥網絡開始布局農村物流網,未來目標是搞定8億農村人口,上線村淘APP,招募“村淘合伙人”;如京東開始在全國建立自營的“縣級服務中心”,同時又以加盟形式開設“京東幫服務店”。
(2)近年來,農村電子商務推動了農產品的需求,長期困擾著農民的銷售和購買的難題獲得更大程度的緩解,在電子商務的幫助下,傳統農業加快轉型升級,農村消費越來越多樣化,且便利性和安全性不斷提高。統計顯示,2017年上半年中國農村網購市場規模達312億元,2017年達到6470億元。
(3)在政府層面,商務部、農業部等部門積極搭建電商業務平臺,實現生產和銷售對接,解決供應問題和需求差距。在市場層面,各地都建立了農產品交易網站的電商平臺,并依托村民小組和農業合作社等機構,與當地農民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在線銷售特色農產品。農村電商為許多農產品開放市場,拓展銷售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加強當地經濟、普惠金融對農村電商發展的影響。
2.現狀劣勢
(1)小微農商企業融資困難。小微商戶因企業生產規模小、經營發展策不規范、財務賬目不清晰、可供抵押擔保的固定資產少等原因,難以獲取金融機構的信任,貸款融資的難度大。
(2)農產品流通渠道不順暢。消費者對大多數農產品的安全和新鮮程度有著很高的要求。但是農戶們大多自行獨立生產,生產分散、產品同質性很高,大多數農戶處于“完全競爭”的市場狀態。因此,缺乏規模生產和品牌影響力的農產品品牌商戶難以獲得理想的銷售利潤,面臨被行業淘汰的危險。
(3)需求方和供給方的矛盾明顯。農村普惠金融的服務對象即需求方,泛指大多小微農商;農村普惠金融的供給方主要是“微型機構”即供給方,通常為銀行等其他金融機構。從需求方的地理分布看,鄉村地理間隔遠而分散,資金需求從數量、時間、方式上缺乏一致性,導致農村電商的融資需求相對零散。銀行機構是以營利為目開展商業活動,信貸遵循規模效應,因此信貸投放上偏向大而集中,與農村電商零散的融資需求相矛盾。
三、普惠金融對農村電商發展的影響
(一)有利影響
1.有利于完善農村電商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普惠金融可推動農村金融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還可以促進社會發展與和諧公平。加強農村金融服務,是貫徹落實國家《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各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金融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重要舉措。通過加強農村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提升農村金融運行效率,補齊縣域經濟和農村金融服務的短板,增強金融服務“三農”和縣域經濟發展能力,助推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
2.有利于提高農村電商對金融服務需求的可得性
普惠金融將有助于改善特殊群體的無障礙金融服務,加大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公司、新型農業的資金支持,提高農業貸款的可得性。加大小微企業貸款擔保保險覆蓋面,力爭農民保險覆蓋率達90%以上。因此,有關部門要擴大金融服務范圍、適當降低服務標準,讓農民充分享受基本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同時進一步提升小微企業和農民的貸款滿意度,普及金融風險意識,降低農村金融服務投訴率。
(二)問題與不足
1.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
電子商務是依托于現代化信息技術而發展出的產業,因此需要良好的硬件支持和數據條件。現階段,漢中的農村網絡發展普遍較差,基本為中國電信網絡,運營商單一,速度和質量難以保證。在漢中政府政策的大力推進下,在關中地區基本形成了“村村通”覆蓋率的提高,但由于硬件條件一時跟不上,用戶普遍反映網絡速度慢、質量低,難以達到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要求。在漢中內的農村山區,由于地域原因,甚至連電話信號都難以覆蓋,更不用說寬帶入戶開展電商活動了。因此大部分的農產品交易尚未與電子商務接軌,由此帶來商品滯銷,經濟效益差。
2.農村金融基礎設施覆蓋面較窄
近年來,各個銀行機構都在大力推進農村金融服務網點的建設,完善城鄉基礎金融服務,這使得金融服務網絡在農村有大幅度的覆蓋,但始終離全面覆蓋仍有一段距離,農村居民仍未能享受到跟城市差不多的大規模金融網點服務。
3.普惠金融對農村電商支持的可持續性
由于農業經營生產大多分散且規模不一,加上金融機構在農村建立網點的成本高,因此金融機構出現高成本、高風險、低利潤的難題。如傳統農業所需要的貸款額度較小,需求不定期,而一個金融機構網點的經營成本和營業成本都相對較高且固定,因此會造成該網點成本高、盈利少、入不敷出。普惠金融雖以為各階層提供合適有效的金融服務為核心,但卻不是政策補貼和扶貧。商業銀行具有逐利性,既要為弱勢群體提供服務,也要追求一定的商業可持續性。如2015年,各銀行基層網點虧損近20%,不僅在收益上不可觀,甚至已經達到了“賠錢支農”的地步。這樣的高成本是普惠金融在農村繼續發展的重要阻力。
四、普惠金融對農村電商發展影響的優化對策
(一)完善農村互聯網金融監管機制
要不斷總結我們的發展經驗和教訓,積極借鑒發達國家成熟的發展經驗,立足于我國的基本國情不斷進行調整和完善。同時要明確監管部門的職責,逐漸彌補相關領域的監管空白。成熟的行業協會監管也是一個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也要加快建立農村普惠金融的相關行業協會,制定合理的行業協定,與國家的法律法規形成優勢互補,共同促進互聯網下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
(二)發揮政策激勵扶持農村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能更便捷、有效地為社會中低階層、小微群體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尤其是農村貧困人口。這些被排除在傳統金融服務體系之外的百姓,通過農村普惠金融,得到了基礎資金,投放于生產建設,從而擺脫貧困,成為打好“扶貧攻堅”戰的中堅力量。因此互聯網下的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需要各地政府在資金上也給予金融機構一定的支持,并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激勵機制,鼓勵金融機構放低貸款標準,提高貸款等金融服務的可得性。
結論
發展普惠金融,讓金融改革與發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所有人群、所有地區,是我國深化金融改革、促進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為進一步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的快速、健康發展,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綜合施策,多管齊下的主導作用,加強物流、信息、金融、農村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促進農村投資、人才培養和公共服務供給,建立和完善法律方法規范體系的規范和規范,引導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流向農村。
參考文獻:
[1]楊至祥,周笑微.普惠金融視角下農村電商的供應鏈金融創新[J].物流科技,2018,41(05):125-127+131.
[2]邵瑩瑩.大數據技術應用下HS銀行普惠金融發展對策研究[D].安徽大學,2018.
[3]董玉峰,杜崇東.農村普惠金融減貧的內在邏輯、存在問題與建議[J].海南金融,2018(03):78-83.
[4]易勝九.“農村電商+民生服務+金融服務”三站合一打造普惠金融“會同模式”[J].全國流通經濟,2018(06):65-66.
[5]韋好.普惠金融視角下銀行業支持農村電商發展研究——以廣西桂林為例[J].經濟師,2017(12):239-240+242.
[6]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16 年度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EB/OL].(2017-05-24)[2018-02-25]. http://www.100ec.cn/zt/16jcbg/.
[7]李曉璐.農村普惠金融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5(06)
作者簡介:
姚蔚婷(1991.10- ?),女,漢族,廣東汕頭,本科,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統計學院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研究方向:互聯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