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學利
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合理滲透生活化教學理念,積極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現實生活,合理滲透語文知識,傳授語文學習技能,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只有如此,才能有效深化新課改要求,實現新課改的全面貫徹落實。主要探討了在初中語文教育教學中合理運用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語文素養;應用
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不但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與語文能力的傳授與培養,還要注重對學生語文素養與綜合素質的培養。新版語文教材增添了許多情感元素、生活元素以及現代元素,注重諸多元素的有機結合。為了可以更好地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響應課改要求,教師要實現對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的優化與創新。通過生活化教學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與語文課程彼此間具有的密切關聯,通過現實生活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語文技能。接下來,筆者就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對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的相關方法與策略展開探討。
一、導入生活化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合理的教學導入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對新知識進行不斷的探索。在傳統教學中對課文內容進行導入時,更多的是向學生講明需要學習的內容,之后為學生進行詳細的講解。但是在此類形式的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其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無法得到有效的激發,容易影響到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因此,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有效性,教師要為學生合理地導入新課,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導入的生活化。幫助學生通過現實生活了解語文、探究語文,要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1]。例如,在學習《我的母親》時,教師可以組織話題,引導學生討論“我眼中的母親”,然后引導并且鼓勵學生對自己母親的品質進行探討與交流,
在此基礎上過渡到課文中。通過閱讀幫助學生對比分析自己母親以及作者的母親彼此間存在的區別,在此過程中深刻地感受到母親深厚的愛。
二、內容生活化
初中語文教材中選取的文章部分是中外的經典名著,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及文學性,與現實生活具有密切的關聯。教學中,教師要將這些內容與現實生活進行關聯,使得教學內容生活化,幫助學生聯系個人的現實生活,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例如教材設計口語交際教學的目的即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并未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活動。如此一來,就會導致口語交際活動流于形式。對此,教師就要結合現實生活為學生講解教學內容,這樣學生才能夠對教學內容充滿興趣,才可以更加喜歡參與教學活動。另外,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實現對教材的合理調整。例如,在為學生講解《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家中不同顏色的花朵帶進學校,之后再引導學生進行話題討論,即“我的花為什么是紅色(藍色、白色等)”,并且展開討論,幫助學生通過討論掌握花兒紅的原因,優化學生的知識架構。
三、作業生活化
教師在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時,往往都是采用書面練習的形式,盡管此練習方式也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地鞏固所學知識,但是卻容易使得學生倍感枯燥乏味,導致學生的興趣索然,影響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所以,教師要實現作業的生活化,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學生布置一些相應的作業,組織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在此過程中,幫助學生真正地體會語文,借助所學的語文知識對現實生活問題進行解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需要注意的是,生活化的作業往往是在學生完成基礎練習之后開展的,不要只是單純地為學生布置實踐性作業,而是要將其與書面練習進行有機結合[2]。例如,在為學生講解《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以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調查作業,即以“家鄉的冬天”作為調查內容,鼓勵學生全面地調查了解家鄉冬天的氣候特點,之后再將其和濟南的冬天給予對比分析,在此基礎上全面地認識到濟南冬天所具有的“溫晴”這一特點。
總之,為了可以有效地促進新課改的全面貫徹與落實,更好地提升初中語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那么語文教師也要實現教學的生活化。要實現教學導入的生活化、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與作業的生活化等,進而通過現實生活與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掌握語文技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不斷提升,推動初中語文教育教學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大偉.淺談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3):109.
[2]劉金閣.淺論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J].未來英才,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