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摘 要: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他們的生理和心理兩方面都在逐步成熟,此階段為初中生最為敏感的階段,倘若初中班主任處理不好,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初中班主任在學生的教育以及班級管理等方面承擔著重要的作用,而且還是和學校及學生家長互相溝通的紐帶,為此,抓好初中生的班級管理工作至關重要,需要初中班主任切切實實抓好。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有效途徑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及素質教育逐漸推進的步伐,初中班級管理在學生的教育教學中地位越來越明顯,作用也越來越凸顯出來。初中班主任作為班級的領導者,其班級管理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班級學生的教育教學質量,說重一點甚至還會影響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受傳統教育教學的不良影響,學校將重點放在一味追求學生成績之上,忽略了對初中生的科學管理及健康全面發展,我們班主任在學生的教育過程中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初中班主任采用科學的班級管理方式對提高學生的教育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班主任適當將權力下放,使學生學會自主管理,擴大班級管理效果
初中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應該把握好教育學生的尺度,松緊到位,嚴中有松,給予學生充分表達的空間與解釋的有效時機。如當班級學生出現了數次違紀現象時,班主任應該先了解事情的真相,認真分清對錯是非,對學生實施相應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而不是當出現違紀現象時第一時間盲目地批評學生,這樣非常容易促成學生的逆反心理。我們班主任此時要做到嚴中包含情感,有效控制自己的言行舉止,將責怪學生試著變為安慰,將發怒變為寬容,將罰站變為請坐,將訓斥變為協調,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對所犯的錯誤感到后悔,進而積極配合班主任去接受教育。另外,班主任也應學會適當放手,將權力下放給學生,這并不是真正全權放任學生去管理,而真正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自主管理。努力培養一批具有高度責任心的班級干部,積極做好班主任的得力助手,進一步擴大班級管理效果。
二、班主任要用心走進學生的心靈,使其能夠敞開心扉,接受教育,形成和諧的班級氛圍
班主任是由多名學生組成的大家庭的核心,學生可以說就好比班主任的孩子一般,班主任應該像疼愛自己的孩子一樣,給予學生父母般的關愛。可是有一點我們得承認,班級中每個學生的特點都不一樣,各個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與不同。所以,初中班主任在看待自己班級的學生時應該以不同觀點去對待學生,合理地對學生進行教育。班主任要堅持民主、平等的原則,以公平心去對待班級中的每一位成員,讓學生都能感受到來自班主任的那份關愛,進而有效促進初中生的健康成長。班級中教育最棘手的是后進生,班主任應該給予他們特別的關愛。每當后進生取得學習進步時,在行為思想有了閃光點時,我們班主任要及時給予表揚和激勵,使后進生能夠繼續持有前進的動力。可以理解為了解學生內心是營造班級氛圍及班級管理的關鍵所在,班主任要用心走進學生心靈,我們班主任只有真正走進學生心靈才能使其敞開心扉,接受教育,利于我們形成和諧的班級氛圍。
三、努力加強初中生的德育素質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自信,促進學生個性的有效發展
加強班級學生的德育是教育學生的重點,是學生樹立人生觀念的關鍵問題,我們初中班主任必須重視起來。初中班主任應該不斷關注初中生的學習狀況及學生的思想變化情況,有效幫助學生進行定位,找準自己所處的位置,真實了解自己的學識水平,洞悉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在班主任的幫助指導下,努力找尋有效的解決辦法,不斷去縮小目標差距。我們班主任將培養學生的目標滲透到學生的每節課及學生作業中去,以此達到增強學生緊迫與危機感的效果,幫助學生看到真實的自己,從而有效培養學生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精神,更有利于去克服部分學生焦躁的心態,逐步樹立不斷進步、走向成功的自信。
初中生的年齡雖然幾乎相同,可是由于每個學生所處的環境不一樣,再加上學生的遺傳因素問題,就會給我們呈現出復雜多樣的個性心理特點。我們班主任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使學生的思想充分展現出來,讓學生完完全全從分數和升學的禁錮中解放出來,學生心靈如同海鷗一樣能夠在大海上自由翱翔。班主任要以科學民主的方法進行班級管理,摒棄師道尊嚴的陳舊觀念,針對學生的個性特征為其創造個性發展空間并運用管理方式激發學生對生活的欲望,充分發展學生個性。
總而言之,初中班級管理是一項繁瑣而復雜的工作,班主任既要認真而全面負責班級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健康等諸方面情況,又要重視學生的教學效率及教學質量的提升。在班級管理工作中,需要班主任把握對待班級學生的尺度,努力做到嚴而有松、嚴中含情、愛而不寵的原則,學會適當放手讓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平等對待班級每一位學生,有利于營造和諧班級氛圍。同時加強德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玲,袁若明.初中班主任進行有效班級管理的幾點建議[J].中小學電教,2016(3).
[2]梁葦.新形勢下初中班主任工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