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
摘 要:繪本中有很多色彩鮮明的圖片,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主動閱讀繪本。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運用繪本,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繪本內容,也可以引導學生總結繪本中的故事,使學生自主歸納,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同時,學生閱讀繪本,能夠認識諸多的生字,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可見教學中應用繪本非常重要,以下提出了繪本運用的意義和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繪本
過去,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運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將語文知識機械性地傳授給學生,致使教學方式死板,難以喚起學生學習興趣,導致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聽課時經常走神,無法進入到最佳的狀態,久而久之,影響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導致語文教學效率低下,要想改變這一教學現狀,教師應結合新課改提出的要求,積極運用繪本,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繪本,并在閱讀中深入理解繪本故事,扎實掌握故事情節,必然會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繪本的意義
新課改中提出了繪本教學法,廣泛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成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教師運用繪本時,考慮到學生對色彩鮮明的圖片比較感興趣,進而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興趣點,展示圖文并茂的繪本,并借助多媒體播放繪本中生動的圖畫,呈現諸多動態的畫面,促使學生對閱讀繪本感興趣,使學生主動投入到教學中閱讀繪本,學生在閱讀中理解和掌握繪本故事蘊含的寓意,并認識諸多生字,必然會提高學生理解能力、閱讀能力、識字能力,促使學生綜合能力得以提升。由此可知,要想提升學生的興趣,要注重結合學生的興趣,播放立體的插圖和立體的文字,激發學生主動觀察圖畫,并且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繪本故事情節,使學生思維更活躍,注意力更專注,勢必會增強學生自主分析能力、觀察力和思考力。充分可知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繪本具有重要意義。
二、基于繪本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策略的思考
1.結合學生興趣點展示繪本
當前,小學語文教師運用繪本時,應結合學生興趣點,展示學生感興趣的繪本,這樣才能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繪本中的故事,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學習中積極分析和思考繪本內容,并認真觀察精美的圖片,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思考力和觀察力。例如,教師可以展示《糟糕,身上長條紋了》《隧道》等繪本,這些繪本中有很多圖畫和諸多故事,使學生對欣賞繪本感興趣,使學生主動朗讀繪本故事,學生一邊品讀一邊觀察圖畫,促使學生積極猜想繪本故事情節,學生思維更靈活,更加勤于思考和猜測,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學生欣賞繪本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故事蘊含的道理,有效提高學生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2.播放繪本內容
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師積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中靈活運用先進的多媒體設備播放繪本內容,從而呈現直觀立體的畫面,展現一幅幅立體的圖畫,不僅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和作用,還播放諸多不同的繪本,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主動閱讀繪本中的故事,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更好。
例如:教師應用繪本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暴風雨中的孩子》《南瓜湯》等繪本,動態的圖畫、立體的文字,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積極觀看和朗讀,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思考繪本故事,想象繪本描繪的場景和自然現象,引發學生主動想象、觀察、思考、朗讀。同時,理解和掌握繪本中詞語的含義,必然會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并積累諸多的詞匯,學生語文素養有所提高,可見語文教學中運用繪本非常重要。
3.引導學生概括繪本中的故事
小學生對故事非常感興趣,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繪本,引導學生概括繪本中的故事,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促使學生主動翻開繪本認真結合圖片閱讀繪本內容,根據圖畫領悟繪本故事情節,快速理解故事的脈絡和滲透的思想感情,漸漸地學會自主品味繪本故事。同時,學生自主歸納繪本中的文字、詞匯、修辭手法和敘述方式等,有效增強學生自主總結能力。
例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母雞蘿絲去散布》繪本,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自主整理繪本故事的中心思想,調動學生主動欣賞繪本,學生在賞析過程中不僅仔細觀察圖畫,還獨立自主概括繪本故事的主旨思想,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觀察力。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進行教學工作時,應充分運用繪本,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生動立體的繪本內容,促使學生主動閱讀繪本,閱讀過程中認真觀察圖畫,逐漸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力。此外,教師還應做到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自主總結繪本中的故事、生字、知識,調動學生積極歸納和概括,進一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整理能力,可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繪本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劉書華.小學語文教學中“微課”的應用價值與策略[J].散文百家,2018(6).
[2]曾晨.淺析趣味性教學在小學語文學科中的應用[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8(8).
[3]鄧雪琴.案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