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
摘 要:體態律動學是由瑞士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提出的音樂教育體系,指啟發學生進入樂曲的激情中,將樂曲感情化為具體的動作、節奏和聲音,而傳統的單純教、學音樂的方式對于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是不全面且收效甚微的。靈活化的性質使其適應于小中階段善以身體活動表達訴求的學生教學,且其動作外化的方式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有助于學生對音樂節奏、速度力度、情境情感的感知,從而提高學生音樂藝術欣賞、鑒賞能力。
關鍵詞:體態律動;小學音樂教學;應用
音樂指揮是樂團演奏中的核心人物,因其通過肢體運動的幅度、方向與分部位形式甚而表情等來對樂隊成員施以音樂感的影響,進而促使樂隊能夠統一、正確地演奏作品。將此類比于音樂教學,便是通過對學生體態律動的訓練引導學生對音樂節奏、速度力度與情境情感進行有效的辨認與感知。其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其符合人外在身體運動與內在情感起伏的一體性規律,找到了與內在音樂情感相匹配的外在體態傳播媒介。下面,我便圍繞上述節奏等音樂要素三方面對其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問題詳做闡述。
一、分辨節奏輕重緩急,感受音樂流動
音樂節奏即用強弱組織起來的音的長短關系,亦即音樂運動中音的長短與強弱。這具體表現為一首樂曲的拍數變化與固定節拍的強弱規則,它構成音樂最基本的起伏流動,學生對它的感知是初步掌握整首樂曲情感的基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讓學生拍手或根據每拍強弱規則、運動身體不同部位等的方式感知樂曲的節奏與流動。
例如:我在《夏日泛舟海上》歌曲的教學中,因其為的節拍,所以每節中拍子變化按照的是強—弱—弱的規則,在明確此之后,我讓學生按照輕重有別的拍手活動來感受樂曲基本的起伏變化,如第一句:“夏日在海上”,其被分為兩節,“夏日在”為一節,并且是一字一拍,這時學生拍手的力度便是強(夏)—弱(日)—弱(在)。為了引導幫助學生尋找強弱變化感覺,我還伴以強弱不同的鋼琴伴奏,這時,學生通過手臂活動得到的節拍強弱感知便是明顯且有效的。在對八分音符拍子長短的訓練中,我采取了讓學生走路的方式,如:一個八分音符代表單腿一邁步,則曲子中兩個十六分音符合并的時值便亦是單腿一邁所用的時間,一個四分音符的時值便是雙腿兩邁所用的時間。這樣的訓練不僅打破了傳統靜坐演唱的呆板教學模式,而且大大利于學生對樂曲節拍與強弱的感知內化。
二、外化行進速度力度,初步基調感知
速度和力度是在基礎節奏之上對樂曲整體基調與情感氛圍的營造。其除卻與節拍規則的聯系之外,“速度”還受限于“拍每分鐘”的規定,“力度”亦受影響于不同種類的樂器對其進行的演奏。而這所有的因素皆被包含于一首既定樂曲中,或歡或悲,由于人類情感的相通性,學生自覺會生成一定感知,但動作情境的融入能夠促使學生更形象、更感同身受地還原作品在速度與力度背后的情感基調。
例如:在《伏爾加船夫曲》片段樂曲的欣賞教學中,為讓學生更確切形象地感知既已介紹過的樂曲創作的社會背景與情感,我讓學生模擬船夫拉纖的場面。將教室內充當道具的暖氣片等用粗長繩系住,讓一部分學生低頭以拖步慢速行走的方式伴隨著樂曲的播放感知其中的沉重、滯悶與艱辛;同時另一部分未參與活動的學生通過面前的模擬場景與樂曲的播放,作為旁觀者而更能激發其內心的情感。再例如:在《讓我們蕩起雙槳》歌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自由跑跳或模仿大家一起劃船、談笑風生的場景,伴隨著音樂的行進,切身感受其優美、和緩、輕柔歡快的速度旋律與力度。
三、引導分析自主欣賞,深入情境情感
在教師的引導訓練之后,便是學生通過自己獨有的體態律動方式自主分析欣賞樂曲的過程,亦是學生運用前面積累的音樂素養進行深度內化的過程。但在這里依舊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分析客觀的樂曲本身,然后再讓學生將自己對樂曲的理解通過肢體語言表達出來。
例如:在《保衛黃河》歌曲的教學中,我向學生播放了幾遍音樂之后,向其提問:“這首曲子在節奏旋律上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學生回答:“短促有力、明快豪放,振奮人心。”我又向其提問:“這首歌曲采用了什么樣的演唱形式?”學生在聽罷后回答:“男女聲齊唱和輪唱相結合的形式。”在對此明確后,我為讓其更深刻地感知音樂演唱中具有的意境與情感,讓班委組織班里男女生以代表音樂中包含的男女兩方隊伍,并讓其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感知自主排演一場在歌曲伴隨下的無聲劇。學生在排演中采用了在高潮部分肩并肩齊步發奮前進,起始部分為個體運用板擦等道具充當武器進行模擬斗爭、沉默、奮起、思考等的方式,無聲勝有聲地再現了歷史斗爭場景。可見,學生在此過程中將對音樂的情感和意境理解通過外化活動的方式得到了再次的深化與升華。
由此可見,體態律動的音樂教學方式會給予學生良好的、通過肢體活動得到的音樂體驗,而且在課堂運用中具有廣闊的集體參演等實施空間。其雖在中國的音樂教育領域還未完全展開,但其打破傳統的活動化的教學模式與實際有效的教學效果將使其在未來素質教育理念統領下的教學中得到充分的開墾與利用。
參考文獻:
[1]王玲玲.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4(5):215.
[2]朱汝俊.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運用策略研究[J].藝術評鑒,2017(9):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