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摘要】“興趣是音樂學習的根本動力和終身喜愛音樂的必要前提”。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我們應關注學生音樂學習興趣,做到聯接生活,讓學生感受音樂的可親、可近。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快樂學習;學習方法
學習的真正快樂,不僅僅是某些知識或技能學會了的成就感滿足,更為重要的是學習活動本身。就小學音樂教學而言,伴隨著學生音樂審美體驗,也能獲得學習情感的快樂體驗,在這種體驗中,能夠有效達成課堂教學目標,提升學生音樂學科素養。那么,我們應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快樂學習?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三種方法:
一、聯接生活,讓學生感受音樂的可親、可近
音樂源于生活。當音樂與生活聯接,能讓小學生感受到音樂可親可近,這種親近感,是調動學生音樂學習積極性,體驗音樂學習快樂要素之一。所以,在《小學音樂課程標準》中要求將音樂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因此,我們應讓學生用音樂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并捕捉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音樂,學會用音樂審美生活。例如,在教學《再見吧,冬天》這一節課時正值元宵節,在教學設計時,結合時令佳節,為孩子們創設富有節日氛圍的生活情境。從一曲臺灣童謠《賣湯圓》掀開了音樂課的帷幕,那歡快活潑,幽默詼諧的旋律與歌詞,生活化的節奏與動畫,讓孩子們忍俊不禁,笑灼顏開。開心過后,進入音樂課的常規訓練環節,靜靜地聆聽是我們音樂課的基本要求,一曲淡雅幽靜的《春野》開始,孩子們展開盡情地想象,有的說,仿佛看到了紅花綠樹、草兒青青;有的說,仿佛聽到燕子呢喃、布谷歡唱;有的說,仿佛感受到清風徐來,春雨潤面。孩子們生活化的語言,無不是生活帶給他們的體驗。該是和冬天說再見的時候了,歌曲《再見吧,冬天》創設了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再見吧,冬天;再見吧,棉衣;再見吧,手套……”孩子們唱著熟悉的歌詞,感受著三拍子歌曲的韻律,與冬天依依不舍地說著再見。
當我們將音樂與生活聯接,學生就學會了用音樂的耳朵從紛繁的生活中發現、捕捉、鑒賞音樂,帶著一份真情、帶著一種興趣去體驗音樂、感悟人生,享受到音樂的無窮樂趣。
二、置入情境,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可感、可悟
讓學生感悟到音樂之美,是音樂教學的目標之一。音樂很奇妙, 并不具有語義的確定性和事物形態的具象性。比如,在教學《再見吧,冬天》這一節課時,我們可以結合音樂,通過多媒體播放深冬、初春的風景,讓學生感悟到音樂的形象。這時,我們將音樂置入到某種情境之中,具體而言:可以讓學生們扮演不同的生肖,每個學生扮演的生肖可以由他們自主地進行選擇,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生肖。《十二生肖歌》開始播放后,不同的生肖由扮演該生肖的一個或多個學生來演唱并扮演,比如,在播放到“猴生肖”的部分,就由一群“猴子”們進行演唱,展示猴子活潑的一面;在播放到“馬生肖”的部分,就由一群“馬兒”們進行演唱,并通過表演展出馬的矯健特征等等。學生們雖然演唱和展現的方式不同,但同樣從情境中獲得了快樂,激發了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音樂置入情境,讓抽象的音樂生動、鮮活起來,這樣可以讓抽象的音樂變成形象、具體起來。因為形象、具體,音樂就變得可感、可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實現快樂學習。
三、注重實踐,學生感受音樂的可演、可編
《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教學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注重學生的音樂實踐活動,采取多種方式,比如讓學生演奏演唱、藝術表演和節目創編等活動,在實踐活動中,親密擁抱音樂,感悟音樂之美,由美的體驗,獲得快樂。比如,還是在教學《再見吧,冬天》這一節課時,我們設計了“創編歌詞”的環節,孩子們更踴躍了,有的小組創編了“再見吧雪人,再見吧雪花”;有的小組創編了“快來吧春天,快來吧小花”;還有小組編成了“快來吧春風,快來吧小雨”。學生從自己體驗出發,去經歷歌詞創作的過程,從而感到音樂的魅力所在。
除了創編歌詞以外,還可以用各種實踐的方式,表達音樂的節奏之美。比如《小雨沙沙》這一節課教學時,要求學生們在《小雨沙沙》的歌詞“沙沙沙”出現時,使用自己制作的工具呈現“沙沙沙”的聲音。學生們可能會使用裝了沙子的塑料瓶左右搖晃來發出規定的聲音;也可能使用易拉罐來模仿規定的聲音;還有學生用筷子輕擊課桌的聲音,總之,出現許許多多不同的情況。學生們的創編方法因人而異的,呈現了多樣性,甚至演繹出超出了成年人的想象。學生們在實踐中,在操作中,在創造中學習音樂,在這種童趣十足、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享受音樂、發現音樂。
總之,興趣的培養是小學音樂教育,乃至整個小學教育的關鍵所在。任何強迫性、排斥性的學習,不僅導致學習意義的失落,而且造成學生對學習的厭倦、逃避。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