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洋
【摘要】作為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音樂教育是學生啟蒙階段不可缺少地感受藝術,特別是唱歌教學中運用了新體系,很大程度上能夠讓學生充分理解音樂,促進學生的學習激情和欲望,從而使得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學習能力獲得同步提升。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 教育新體系 歌唱訓練
國家教育部提出新課程改革目標以來,得到了各大教育系統的積極響應,中央音樂學院也適時的推出了音樂教育新體系,在對試點學校和教育系統中的長期觀察和采樣,針對不同的學校和學生都反應良好,主要表現出對于傳統教學所存在的問題和現象的解決,改變了成就的教師課堂模式和教學方法,同時配合新課程、新教材,都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特別是學校教師和學生都給以了積極的回應,大大提高了音樂教學的課堂效率和學生的音樂成績[1]。
1.充分理解音樂教育新體系的概念
首次提出音樂教育新體系概念的是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的學科帶頭人高建進教授,她根據中國的音樂特點,結合了奧爾夫、科達伊、達爾科羅茲國際三大音樂教育體系的理念,取其長處融入中國傳統音樂,主張改變教學方式而不是教學內容,從學生出發,符合學生興趣和實際,更加注重音樂教育的創新、科學和實用。對于高教授來說,音樂是感性思考的一種方式,更多的是要學會理解和感受,培養欣賞和創作的能力更為重要,只有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情感的音樂才能夠打動他人。
2.音樂教育新體系對歌唱教學的意義
音樂教育新體系所涉及的教學方面很多,特別是在歌唱方面更容易得以體現。由于其主張從點出發,匯集成面的對整個音樂的感受。首先不是要學生去知道歌曲怎么唱,而是要先從內心能夠對歌曲有興趣和理解,讓歌曲能夠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再從內心把歌曲吟唱出來。這樣的教學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每一首歌都能夠真心實意的唱出來。不要過多的強調成績,給學生壓力會抑制孩子們的天性。適當的引導和指導,才能培養出學生的音樂審美,也是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世界觀、價值觀的過程。小學的歌唱教學的本質是讓學生能夠掌握音樂的旋律和節奏感,為將來的更深層次的學習打好基礎,所以教學的形式不能單一,豐富的教學內容和課程才能真正做到寓教于樂,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教學活動中。
3.音樂教育新體系在小學音樂歌唱教學中的實踐
優美的音樂從來都不需要強迫欣賞,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所認可的音樂,美好的旋律和節奏總能夠喚起人們心中的悸動,能夠獲得埋在內心深處的呼應。音樂從來都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別說是人類,就算是動物也會因為音樂而產生反應,音樂是不可以用語言表達的,屬于每一個感受到它的人。教學中教師必須非常清楚這一點,對于小學生的音樂教學來說至關重要。教師在上課時,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動搖,讓學生獲得快樂和愉悅的同時,掌握音樂的知識和內容,才能理解音樂之美。
作為音樂教學,歌唱本身也極為重要,是最主要的最直觀的表現形式。比如教材中的《娃哈哈》一課,教材的教學安排是讓學生能夠欣賞新疆維吾爾族地區的風格,并且把這首曲子和當地民族的舞蹈聯系起來,與漢族的歌曲進行比較,熟悉這種異域風情,這種感受在語言上很難表達。傳統的教學由于多種限制通過老師的語言講解,小學生很難從語言中獲得有用的信息,教師也只能為了教學進度迅速完成歌曲教學。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歌曲所表達的內容,更不用說從音樂的旋律中體會當地熱情好客的特色和歡樂悅動的氣氛。這對于教材的學習就失去了意義,也容易偏離音樂學習的本質。在新媒體的形勢下,教學的手段不在單一化,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利用的教學工具也越來越豐富,新疆特色的手鼓、風鈴會讓學生參與到音樂的伴奏中,學生在視覺、聽覺、觸覺等獲得多方面感受音樂,一邊配合舞蹈動作,一邊聽著唱出歌曲,一邊使用民族樂器,集體地跳一跳、唱一唱、奏一奏,學生很容易產生共鳴和聯想。
每一首歌曲都會有自己的故事和內容,當然也有許多歌曲是不能夠用語言能夠解釋清楚的,而在小學階段的音樂課更注重音樂性而不是專業性,因此教材中所涉及的歌曲都有著自己特殊的表達方式。比如《七個小兄弟》一課,歌詞中加入了數字和基本音符Do-Re-Mi,歌曲增加了趣味性和娛樂性,教師在講課時可以融入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故事,讓學生更多的參與進來,讓學生按照角色扮演其中的人物。在聆聽和表演的同時,走進音樂的世界,豐富學生的體驗,享受音樂之樂。這就是新體系的音樂教學之所以培養學生對歌曲的綜合性能力的根本,音樂本身是音樂學習最為重要的部分,歌曲的學習只是音樂的一種呈現形式,讓學生享受和感覺不同歌曲所帶來的情感表達,再進行歌曲的教授更加容易幫助學生學好音樂。
新體系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創新的意識,一切以學生的實際出發,解放傳統的思想束縛,從學生的角度考慮,讓教學過程變成音樂品鑒、藝術欣賞、學習感受和理解音樂的表達,從而激發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意識。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每個學生都有著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特別是小學階段,學生對世界的理解還處在懵懂期,不能給他們灌輸思想、誤導認識。音樂的含義原本就是開放的,是包容和匯聚的結合,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自我個性的釋放,允許其個性的展示和發揮,才能符合音樂教育新體系的本質。在一段時間的基本歌唱技巧學習后,還要同時加入舞蹈、樂器、樂譜等其他理論性知識,讓學生可以更深入理解音樂的形成和創作,這對學生的自我能力的進一步實現有著現實意義。學生通過理論知識和感性認識的兩方面結合,找到自己所更擅長的方式去學習音樂,發掘出自己的音樂創作、唱歌或者舞蹈方面的才能。[2]
4.結束語
所謂音樂教育新體系就是讓學生的眼、耳、口、鼻、心全面發展的教育模式,學生在視覺、聽覺、肢體感覺等多角度感受和學習音樂,鍛煉其綜合協調能力,同時情操修養也得到了提升。對音樂和美學有了初步的了解,受益的不只是在音樂方面,在其他科目的學習上也會有一定的作用。特別是對于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的培養,能夠讓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上都能夠獲得成長。
【參考文獻】
[1]廖乃雄.音樂教學法[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9.
[2]謝嘉幸,郁文武.音樂教育與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