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芷瑜
產生于10世紀初的日本物語文學實現了口傳文學到創作文學的飛躍,同時真實地反映出當時日本絢麗多彩的人文社會生活。集“悲情”與“美”為一體的《源氏物語》至今仍被視為日本文學最高美的理念。
進入平安時代后,盛唐文化滋養下的日本羽翼漸豐,開始逐漸擺脫中華文化的影響。尤其這一時期假名文字的產生推動了日本本土化文學創作的繁榮發展。本文以物語這一文學形式為主,分析其產生及發展狀況等。
一、物語文學的產生
日文“物語”一詞,中文譯為小說或故事。主要流行于平安時代(794-1192)至鐮倉時代(1185-1333)。類型大致分為:傳奇小說、和歌式小說、戀愛小說、歷史小說、戰記小說等。早期雛形來源于古代氏族社會祭祀中人們對祖先、神事跡的歌頌。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遷,民間形成了口傳、說唱等文藝形式。進入平安時期,都市生活形成、個人意識逐漸成熟、假名文字開始普加,同時受到中國六朝和隋唐傳奇文學影響,日本在民間說話基礎上產生了物語文學。
誕生于平安時代初期的作品《竹取物語》為日本文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氣象。寫作結構上從單一型轉變為章節型,通過人物語言、行動的刻畫反映出日本民族的傳統心性和社會現實問題。這部作品開辟了日本創作型文學先河,因此被稱為“日本物語文學的鼻祖”。同一時期的優秀作品還有以日本和歌“六歌仙”中的在原業平為原型講述男女戀愛故事的《伊勢物語》以及帶有勸善懲惡、以德報怨思想圍繞貴族生活的《落洼物語》等。物語文學的產生展現出了當時日本人新的生活情感世界和思考方式。
二、物語文學的初期地位
平安初期,“唐風文化”依然盛行。貴族階級青睞于“漢文學”的創作。除了由天皇下令編撰的《古今和歌集》得到了國家的認可,另一種本土化的文學形式——物語并未列入“正統文學”范疇之中。其早期作品大都是一些從月亮上來的公主或是天仙等神話和民間傳說,與記錄寫實的日記體裁相比,含有虛構成分的物語小說被認定為文學價值含金量較低。《蜻蛉日記》的序章部分也印證了這一觀點:「世の中におほかる古物語のはしなどを見れば、世に多かるそらごとだにあり。」作者藤原道綱母認為流行于天下的那些物語大都寫的是無稽之談之事,表達出其對早期物語文學虛構特色的鄙夷。
物語文學在創作前期處于底層位置,還與佛教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當時,深受佛教思想影響的日本貴族階級認為虛構這一行為犯了“五戒”(佛教中禁止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中“妄語”(謊言)之罪,即非真實。因此,當時形成了創作文學作品為罪惡的佛教文化觀。此外,備受日本貴族和文人雅士推崇的唐代詩人白居易長期以來信仰佛教并在晚年把所作詩文奉獻寺院。其所著詩文別集《白氏文集》這樣寫道:“愿以今生世俗文字之業,狂言綺語之過,轉為將來世世贊乘佛之因,轉法輪之緣也。”(日文譯:「願はくは今生世俗文字の業、狂言綺語の過ちを転じて、將來世世讃仏乗の因、転法輪の縁とせん」)部分日本學者認為,這正表明了白居易因“狂言綺語(華麗的虛構故事,浮夸的辭藻)”之過,而展示出虔誠的懺悔之意。換言之,傳統佛教的虛幻人生觀把文學創作的本質定為了“妄”。此后,“狂言綺語”成為日本佛教否定文學觀的代名詞。由此可見,物語作為當時最底層的文學作品也就不足為奇。
三、物語文學的正當化
11世紀初,《源氏物語》的出世迎來了日本物語文學創作的黃金時代。在創作方法上,它將物語的浪漫性與日記的寫實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源》中波瀾萬丈的戀愛故事、美麗的自然景物以及細致的人物刻畫無不引起讀者的共鳴。它之所以能超越時代、跨越國家被認可,不僅是因為篇幅之巨大、體裁之多樣,更重要的是它盡量排除早期物語中傳奇的色彩,創造出一個充滿現實感的世界。
在《源》“螢”卷中,作者紫式部更是借主人公源氏之口闡述了自己對于文學創作中“虛構與真實”關系的觀點:「その人のうへとて、ありのままにいひ出づることこそなけれ、よきもあしきも、世に経る人のありさまの、見るにもあかず、聞くにもあまることを、後の世にもいひ伝へさせまほしきふしぶを、心にこめがたくて、いひおきはじめたるなり。」(源氏物語25帖、螢·第三章)
豐子愷將上文翻譯為:“原來故事小說,雖然并非如實記載某一人的事跡,但不論善惡,都是世間真人真事。觀之不足,聽之不足,但覺得此種情節不能籠閉在一人心中,必須傳告后世之人,于是執筆寫作。
針對人們對物語“虛言”的責難,紫式部巧妙地運用了佛教“方便”之說力證物語創作之合理性。其表明物語文學雖非完全真實,卻也以世間真人真事為原型。“虛言”與“真實”只是相對的——“相即非相、非相即相”。紫式部的物語論極大地提升了“物語”的內在文學價值。但其問世之后一直處于褒貶不一的風潮中。傳統文人仍對物語創作的“虛妄性”持否定態度,并認為《源》中好色綺語之多以致迷惑男女。一時間,“紫式部墮地獄說”廣為流傳。同時,與之相對應地,支持《源》的“紫式部化身觀音說”也應運而生。可以說《源氏物語》開辟了物語文學的新方向,推動了物語創作正當化的發展之路。
四、結語
長期以來,“漢文學”在日本文壇上占據主導地位。這種帶有外來、政治、公家性質的異國文學形式難以表達日本人內在的審美情趣。物語文學的產生完全脫離了唐風的束縛,淋漓盡致地發揮了“和風”特色。尤其是巔峰之作《源氏物語》所創作的“物哀美”至今仍被視為日本文學的最高美理念,甚至還對同一時期的日本繪畫創作有著很深的影響。物語文學對于了解日本社會傳統、人情倫理有著無法替代的價值。
(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