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月輝
《白鯨》在美國文學中的地位雖不是首屈一指,但還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麥爾維爾在父親死后,與母親一起生活,為了維持母子二人的生計,麥爾維爾做了很多工作,而對他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捕鯨這一工作,真實的海上捕鯨生活讓他對捕鯨這一行業有了更深的認識,也對捕鯨人充滿了同情,對資本主義金錢的罪惡來源進一步進行了鞭撻。《白鯨》中出現了很多預言,最終這些預言都在主人公的身上得到了體現。
一、走進《白鯨》
想要逃離現實生活,以實瑪利決定加入捕鯨的隊伍,跟船隊去海上捕殺鯨魚。捕鯨隊伍的領頭人——亞哈,卻并非帶這些人去捕鯨,而是為了復仇。在《白鯨》中,預言有很多,理解這些死亡預言,人們可以更好地把握《白鯨》,接下來就對這些死亡預言進行具體的分析。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預言?預言有兩種解釋:一是把將要發生的事預先說出,預言吉兇;二是預先說出的有關將要發生什么事情的話,預言得到證實。“預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圣經》中的“先知書”,它主要記載了先知從上帝那里接收的并向百姓講說的“預言”。當談論“先知”時,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摩西和耶利米。英文單詞Prophet和Prophecy等詞語就是從希臘詞Prophetes演變而來,此后的解釋就是側重于從“預告未來”的角度來解釋“先知”和“預言”。
在麥爾維爾的作品中,預言遍及人、事、物三個方面。所有的這些都將讀者帶入了見證毀滅的情景中,也使讀者漸漸相信所謂的“預言”。
二、預言的號聲響起
(一)陌生人的祝福
吹響預言之聲的是和“我”素不相識的以利亞,他在我和魁魁格簽訂了“佩克特號”水手的契約后出現:“此人穿得破破爛爛,一件褪了色的外套,一條打滿補丁的褲子,脖子上纏著一方破布片似的黑手帕。天花曾經像激流一樣從四面八方匯合到他的臉上,如今奔騰的水流已經干涸,只剩下一臉錯綜復雜的浪痕。”
根據麥爾維爾的描述,人們能夠想象其外貌,但對于這個人,除了他的名字之外,關于他的身份沒有說。人們可以從他與“我”和魁魁格的對話中找到答案。他問“我們”:“有沒有把你們的靈魂也簽上去啦?”又說道:“啊,也許你們是沒有靈魂的,那不要緊,我認識許多人,他們就是沒有靈魂——他們很幸運,沒有靈魂過得更好了。靈魂只不過是一輛四輪馬車上的第五個輪子。”他的最后一句話說“靈魂只不過是一輛四輪馬車上的第五個輪子”,也就是說,他認為靈魂是多余且無用的,還可以有另一種解讀,就是靈魂是放在軀體當中的,只是它還沒有被喚醒。
聯系以利亞后來說的:“你正是他需要的人——像你這樣的人。祝你們早安,船友們,早安!啊,你們去那兒的時候,請告訴他們,我決定不同他們在一起了。”初看這句話,有點莫名其妙,但如果從后面發生的事情中倒推的話,可以看出,這個以利亞應該是在上一次和亞哈一起的捕鯨之行中幸存的人。他對亞哈如此了解,并對“我”和魁魁格簽訂了合約這件事如此關心,而這里的“他們”應該是指和他一起隨亞哈出海而遇難的船員們。他對“我們”是否會活著回來也是懷疑的,所以當“我們”要隨亞哈走他曾經走過的老路時,他選擇了旁觀,不再拿生命做賭注。
人們甚至可以大膽假設一下,這個以利亞或許就是麥爾維爾塑造的未來的以實瑪利,以實瑪利就是過去的以利亞。或者從《圣經》的角度來看,以利亞擔任的就是一個“先知”的角色,只是他用不甚明了的話向以實瑪利和魁魁格說出了真相。
(二)“獅身人面怪”的預言
在《白鯨》中,有一章節叫“獅身人面怪”。這是在他們捕殺了一只抹香鯨之后發生的事。水手們處理完抹香鯨的尸體,將斬下的鯨頭懸掛在吊索上,“這是一只黑色的、盔狀的頭,掛在那兒,周圍一片深沉的靜穆,像是沙漠里的獅身人面的巨頭”。
“獅身人面怪”來源于埃及的“獅身人面像”,古埃及人很崇拜獅子,他們認為獅子是力量的化身,因此古埃及的法老把獅身人面像放在他們的墓穴外面作為守護神。獅身人面像又叫“斯芬克司”,阿拉伯語的意思是“恐怖之父”。它的頭是按照哈夫拉法老的樣子雕刻的。從埃及的傳說可以看出,獅身人面像首先是死亡的守護神,其次又是即將死亡的預言,即觸動獅身人面像所保護的法老的人必將死亡。
另外,人們知道獅身人面像本來應該是在沙漠里,這時卻出現在海上,這與自然本真相違背,違反自然規律的事物最終都會走向滅亡,這里為追殺白鯨的行動失敗以“物”的方式給出了“預言”。
(三)亞哈帽子的丟失
第三個起預言作用的事件是亞哈帽子的丟失,在亞哈拒絕幫助“拉結號”的船長尋找其丟失在大海之上的兒子后,亞哈想要尋找到白鯨的心情更加急迫,他一定要自己發現那只鯨。于是,他親手用繩索做了一個吊籃,并站進了吊籃,讓斯塔巴克把他吊了上去。這時,一只紅喙海鷹叼走了他的帽子,最終把帽子丟進了海里。
作者此時提到另一個傳說,就是曾經海鷹也叼走了塔昆的帽子,但之后又放回了,這被當作是一個吉兆。相反,亞哈的帽子沒有被放回,所以,這成為一個不好的預兆。而“帽子”對亞哈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亞哈幾乎天天戴著這個帽子,帽子遮蔽著他的“專橫的眼光”、“令水手們望而生畏”的眼睛。可以說,帽子是亞哈的一個遮蔽物,不僅遮蔽他的眼睛,而且遮蔽他的內心。帽子是陰謀之井上面的稻草,掩蓋著他的罪惡,帽子的丟失,意味著他的陰謀就像帽子下的眼睛一樣將被暴露出來,帽子最終落入大海,也意味帽子的主人是同等下場。
在整個故事中,擔當預言作用的細節數不勝數,比如亞哈拋棄船員費德拉,拒絕幫助“拉結號”的船長尋找兒子等,以上筆者只舉了三個例子進行分析。
三、預言不能上升到“宿命論”的高度
預言是對未知事物的預告,宿命論是什么呢?
“宿”是舊有、過去的意思,“命”是有兩方面含義:其一所指的是人的命運,也就是古人常說的“生死有命”的“命”;其二,是具有哲學層面的“命”,也就是《中庸》中所說的“天命之謂性”。
也就是說,宿命論者認為,人的禍福榮辱、生老病死都是上天安排好的。但是,宿命論的觀點在《白鯨》這部作品中適用嗎?答案是否定的。作品中的預言只是麥爾維爾采用上帝視角來寫的過程,也就是當他已經知道故事的結局了之后才寫的這個故事,所以作品中的預言只是為將讀者引入文本。
如果從科學角度理解《白鯨》這部作品當中的預言,其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其一,亞哈在追尋白鯨的過程中一直抱著復仇的心態,“佩克特”號出發的目的不是單純的捕鯨,而是為實現亞哈的復仇計劃,船上的水手簽訂的也不是有關分紅的契約,而是死亡契約。在自然界一次次警告亞哈后,他依然沒有放棄復仇,而是變得更加瘋狂。這是使預言加速實現的催化劑。
其二,《白鯨》當中的預言更像是大自然的提醒,當提醒不再能阻止人類時,就會有懲罰:亂倒垃圾,污染水源,使城市人口的飲水成為問題;汽車排氣量超標,化工廠廢氣排放超標,致使霧霾嚴重;人類亂砍亂伐,森林綠地面積減少,沙塵暴肆虐……“佩克特”號的集體毀滅,是海洋對人類進行過一次次提醒無效之后的懲罰。
其三,從善與惡的角度來理解《白鯨》,很難說得清誰善誰惡。有學者認為,白鯨是惡的象征,但也有人認為亞哈是惡的象征,白鯨的惡在于它傷害了很多捕鯨人,亞哈的惡則在于冷漠與瘋狂,強烈的復仇心理讓他不顧其他人的
生命。
四、結語
在《白鯨》這部作品里,預言都是對于死亡的預告,《白鯨》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就是因為不同的人從中可以看到不同的東西。虔信基督的人看到了違背上帝的旨意會受到嚴厲的懲罰;信仰佛教的人看到了因果循環之道;馬克思主義者看到的是人類妄想征服自然是不可能的道理。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這些預告并不是空穴來風,它們是人類對于自身命運的自我毀滅的警示,而當這些警示都失效時,便是人類真正被毀滅的時候。
(天津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