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瑩


法國雕塑家Jean-Philippe Richard于1947年出生于法國巴黎。自1978年以來,他定居在普羅旺斯生活和工作。Richard的作品讓人感到寧靜、和諧、美好。Richard認為:“雕塑應該用極少的元素來表現最本質的東西。例如,雖然看不到眼睛,但也可以看到臉上少女的表情。”
一、用美感經驗分析理查德作品
理查德所雕的少女大多眉眼平和、儀態優美、衣裙翩翩,自信又美麗。當欣賞她的作品時,人們可以感受到寧靜、美好的感覺。有少女形象必然有對少女形象的直覺,有少女形象直覺也就有了想要創造的藝術形象。拋開以往慣性思維里少女形象或慣性念頭里少女雕塑形象的困擾,相對客觀地保持著距離去接受、去欣賞它。觀賞時,感覺似乎離作品的距離近又不至于消滅,人們可以很好地感受和了解理查德所表現的情緒。
在造型藝術中以雕刻的距離為最近,因為它表現立體,和事物幾乎沒有分別。歷來雕刻家也有許多推遠“距離”的方法。觀察埃及雕塑發現,人物基本都是抽象化,而沒有個性的表達,希臘的雕刻基本上只表現靜態,到了近代,雕刻家才逐漸在線性運動和人物姿勢上暗示運動。當看理查德的雕塑時,筆者不知不覺地把在心理上產生的知覺和情感所引起的意象移到作品本身上。理查德作品中的少女也反映出了她的性格和創作時的興趣。當人們觀賞理查德的雕像時,眼里便只有一個孤立的雕塑少女形象,除了她以外便想不到任何事物,似乎進入凝神的境界,自己的運動和運動感自然也被遺忘了。觀看少女雕像時發生快感的必要條件,人物運動則須先有移情作用。
二、漢代人物俑雕塑背景及風格特色
(一)漢俑歷史背景
漢代在我國雕塑史上是一個成就輝煌而又風格獨特的特定時期,其風格雄渾奔放、氣勢磅礴,將中國雕塑推向了一個高峰。雕塑手法也從秦漢雕塑的相對寫實與裝飾造型風轉變為古樸簡潔的大寫意風,從儒家思想的推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書法藝術的發展,楚文化在意識形態,特別是文學藝術方面對漢文化的深刻影響,漢賦在這個時候發展起來最大程度地吸收了浪漫主義,所有元素共同構成了漢代渾厚寫意的時代風格。
(二)漢俑風格特色
1.雄渾拙樸
“因石施刻”,按其自然的形態稍加雕刻、去粗求精,融合圓雕、浮雕和線雕等手法,在關鍵部位加以雕鑿。藝術趣味的粗放古樸、形態統一完整,以突出對象內在精神為目的。
2.寫意傳神
回望中國幾千年藝術作品,人們可以發現中國藝術家很少會去像西方藝術家一樣通過寫生的方式來學習藝術,而更多的是靠參悟和凝神的方式去學習藝術。西方哲學注重理性邏輯的分析,所以“尚形”;而中國哲學強調形而上的“道”,所以“尚意”。可以說中國哲學奠定了中國藝術的寫意理論。
3.天人合一
中國哲學講究“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即重視人與天(自然)的和諧統一,而不是把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對立起來,在這種內在統一中確立了人的地位。人在對自然經驗的轉化中逐漸形成簡潔、淳樸的造型原則,注重表現內在的精神實質,并不太注重外在形體的獨立表現。
三、理查德的作品與漢俑的異同
(一)封閉性與公共性
受我國商周以來的封建宗法制和禮樂文化的影響,我國雕塑在功能上呈現出封閉性,雕塑大多都作為一種陪葬品,使其成為宗法制度的附屬物,也就使雕塑失去了一些美學意義。
而西方的雕塑題材大多以人為主體,崇尚“人性”,這種以科學、嚴謹的比例、線條結構而組成的人物形象一直占據著雕塑題材的主導地位,其間涌現出眾多優秀的人像雕塑作品,無論是哪種形式的雕塑單人或組合,動作姿態都豐富多彩,這與古希臘“人是萬物之尺度”的觀念有著文化上的必然聯系,這種態勢一直持續到現代雕塑興起的兩千五百年間。與中國的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不同,西方大量的人像雕塑放置于廣場和街道,從而顯示出雕塑藝術功能的公共性特征。西方人像雕塑和中國人像雕塑的樣例如圖1、圖2所示。
圖1 西方人像雕塑 圖2 中國人像雕塑
(二)就比較對象而言思維模式的異同
那么,中西思維模式存在哪些差異?西方重視的是邏輯推理的思維模式,結合古希臘的科學主義與理想主義,為雕塑藝術奠定了重要基礎;中國強調的是直觀感受和凝神意向的思維方式,是通過形象的直覺來直觀把握物象內在精神氣質。這種思維方式更長于悟性,也就形成了與西方注重理性分析思維模式的不同文化特性。
就比較對象而言,理查德的雕塑注重形體的曲線形態、部分人體的真實結構和人物的神態,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她并沒有完全遵循傳統西方雕塑的創作理念,追求嚴格的人體比例和肌肉解剖,雖然人物外在形象精確與酷似,但也重視人物內在精神面貌與自身創作感受,這種著重點不在于客觀人物對象,而在于人物的神采和意蘊、韻律的審美意識,在創作的過程中有目的地突出、夸張或變形,使創作的人物形象更為鮮明,這就與中國雕塑藝術產生了共通的地方,雕塑即注重對人物內在氣質的表達,注重人物的特征,也兼顧對外在形體的精細研究,形成了她雕塑獨有的意向造型與具體造型結合的奇妙觀感。
(三)“形似”和“神似”
形似與神似,一個注重于對客觀對象的外形的理性表達,一個注重于對客觀對象的感性表達。形是指客觀的具體對象。在西方,古希臘到文藝復興時期,一個作品的好壞主要看的是形似與否。而在中國古代,形似就似乎并沒有那么重要。顧愷之是一個形神兼備的倡導者,其“傳神寫照,正在阿睹中”的理念被后世長期引用。漢代,雕塑創作就忽略了許多形狀相似,而注重物象神態、內在精神面貌的體現。因此,許多雕刻在人們的腦袋里留下的審美經驗往往是物象的神態而非具體的形態。神似是很難的,它不僅僅是對物象神韻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在藝術作品中加入自己的感情,讓藝術作品擁有作者自身的情感。
四、韻律感與審美過程
受古羅馬與古希臘文化影響,西方藝術具有感性和理性的雙重性。西方哲學家認為美是感性的理性顯現。創造是什么呢?它不是想象所用的材料,因為這材料就是從經驗得來的意象,藝術家之所以為藝術家不僅因為有深厚的感情,還要把感情客觀化,使它成為一種意象,然后才可以得到形式的完美。藝術家要從個別美中認識美的普遍性,藝術的真實超越了歷史的真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中西方藝術家都有一個共識,就拿擲鐵餅者的雕像與中國的寫意山水畫來說,擲鐵餅雕像是對肉體的完美展現,高于現實,是一種對生命力的展現;中國的寫意山水畫極力描繪的是一種意境,著重表現了一種生命對自然的感受,這些都遠遠高于生活。因此,藝術也是藝術家人格和對于認識世界的一種再現。所以,中西藝術可以說是相通的。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