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桃妹
從藝術語言中分析雕塑的概念,即用雕、琢、刻、磨、塑等手段制作出具有實體的各種藝術形象;從某些經典詞匯中分析雕塑藝術,它的含義雖有模糊性卻更直觀,如“朽木不可雕也”“雕梁畫棟”“雕欄玉砌”,這里的“雕”字都是動詞,都是對硬材料的加工;但是只從術語中給雕塑下個界定不是易事,因為簡單的定義很難適應實物的復雜情況,紙糊一扎被稱為軟雕塑,廢銅爛鐵一堆叫金屬雕塑,凡是加工了的硬材料都被視作雕塑。
一、雕塑的基本形式和材料的運用
雕塑的基本形式一般分圓雕和浮雕兩種,圓雕是指占據空間的立體構成的雕塑個體或群體,可以從各種角度欣賞的三維雕塑。圓雕可以不受任何背景的影響,主要通過物體本身以及相對應的環境,形成和諧的藝術效果,在獨立存在的外在事物上自由表達主體思想。浮雕是指在平面上雕刻圖像的一種雕塑形式,通常需要一塊底板作支撐,然后在底板上運用可塑性的材料來表現。浮雕可以分為淺浮雕與高浮雕,區別在于它們的厚度與深度,高浮雕較厚,例如,印度雕塑的手提鳥籠戲逗鸚鵡的女藥叉屬于此類。淺浮雕較薄,如波塞波里斯宮的波斯衛隊、埃及神廟和陵墓墻面上的浮雕等。
雕塑作品的存在,首要前提是本質性材料,它也是不可或缺的條件。作為雕塑材料,它必須看上去穩固,因此雕塑中可以運用的材料豐富多種,如黏土、石、木、金屬、石膏和樹脂等。然而,不論在雕塑中采用哪種材料,其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系是不會改變的。雕塑是一種可觸的空間造型藝術,雕塑本身的形象不存在透視關系,例如雕塑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欣賞,因放置角度、環境和光線的不同,甚至是制作的材料不同,雕塑能給人帶來各種不同的視覺體驗。
二、關于雕塑的藝術特征
(一)雕塑的可塑性
這里的可塑性實指人對于物體本身的可塑造性,人們通過雕塑藝術的概念可以了解到,雕塑是以雕、刻、磨、塑等手段,塑造出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雕塑的可塑性是其他種類藝術所難以企及的特殊屬性。這種特征體現在進行雕塑創作時,為了達到一定的藝術效果,其間可以進行適當調整與塑造,而最主要的是,在塑造雕塑形象時,觀賞者在不同的角度與距離觀察雕塑時,同一對象的精神面貌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
(二)雕塑的局限性
與其他藝術類型相比,雕塑在選擇材料時會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人物現實生活活動的某一環境,不便于做直接的寫照,而要求形式要像傳統歌劇中的一個字符,從歌劇中精彩部分的某一旋律的特殊點暗示出來。只有個別淺浮雕才可以再現直接的、具體的事物之間、人物之間,以及人物與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雕塑適宜選擇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一瞬間的情感表現和形體動作,借以反映現實生活和表現藝術家的審美理想。
(三)雕塑的單純性
由雕塑的局限性可知,雕塑難以表現最復雜的描繪,因而要求形象的單純性。這里的單純意指從有限中見無限,以小見大,寓豐富于單純之中,即單純就是美,單純不是單調化,它是單純中表現更為豐富的內容,就其對于一件藝術作品的個別特點的深刻認識。因此,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往往要對人物活動和現實生活進行更具體、更集中的概括。雕塑的單純性其表現與攝影中的特寫鏡頭有相似之處,它有利于突出表現某些特定人物或事物的精神面貌,引起事物所想表達的情感。
三、關于雕塑藝術之鑒賞
(一)鑒賞的基本含義
所謂“鑒賞”,是一種審美實踐的活動,是指人對藝術作品的感知與分析,并給予判斷的思維過程。鑒賞總是從對審美對象的具體感受出發,基于審美的感官而又超越審美,實現由文化修養到理性思考的飛躍。鑒賞是在理性層面所作出的最直接的分析與判斷,即受到審美感官的抽象思考內容的制約,同時又根據完整的理性思想、具體的生活經驗和堅實活潑的心靈對審美對象加以補充和豐富。鑒賞強調主體審美的敏感和評價的創造性,是發揮主體與客體效應的必要手段,即人與對象的矛盾。
(二)鑒賞的分類
本文探討的是關于藝術鑒賞的性質。于是,筆者把鑒賞歸納為直覺鑒賞、情感鑒賞與智能鑒賞三種性質。直覺鑒賞是指對審美對象美與不美的感受與反映,往往產生于瞬間的直覺,是在生理層面所做出的最直接的感受。情感鑒賞是指主體寓情感于理念之中,對藝術對象激發的情感,是活躍于美感與情感構成之間的全過程,在此過程中實現情感判斷??偟膩碚f,即以內在的心靈認識美、感受美。智能鑒賞是指審美主體透過藝術作品挖掘文化內涵的現象,是對藝術對象做出理性的判斷及創造性的評判。直覺鑒賞、情感鑒賞與智能鑒賞相互迎合、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產生強烈的心靈感悟,緊接著在全面感悟中獲得完美的藝術享受,最終完成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融合二為一的藝術創造。
(三)雕塑鑒賞
作為審美鑒賞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雕塑鑒賞,同樣包括直覺鑒賞、情感鑒賞與智能鑒賞三個性質。其中直覺的判斷是基礎,智能的反映是結果,情感的分析是中介,只有超越直覺的判斷,跨入情感的分析,結合智能鑒賞的結果,才能抵達雕塑鑒賞的最高境界。但是,實現這種最高境界的基本前提是必須有文化修養和深刻的認識,如了解雕塑的基本概念、藝術特征、形態類型、藝術家及其作品等等。雕塑作品作為不同于其他藝術作品的存在,除了具有上述三種鑒賞層面外,同時雕塑本身也處于永恒的靜穆與本質上的自在自為中。首先,對象在雕塑里表現也是心靈本身的表現,不會受它的外在形狀及情欲的影響而四分五裂,而是安靜幸福地矗立在那里,用心靈表現于它的外在形狀,使理念與感性顯現直接統一起來。
(四)對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作品《大衛》進行分析與鑒賞
米開朗基羅是西方藝術史上最具靈感與創造力的藝術家之一,他不僅代表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也將藝術和藝術家的價值提升到了一種無可比擬的高度。雕塑作品《大衛》是米開朗基羅眾多雕塑作品中堪稱完美的作品。下面從直覺鑒賞、情感鑒賞與智能鑒賞三個層面來分析判斷。首先,作為審美主體的人必須具備相關的知識儲備,如了解藝術家及創作背景、流派風格特征、藝術特征等,通過閱讀與研究,人們可以知道米開朗基羅在塑造《大衛》之前,生活在意大利社會動蕩的年代,對生活的時代產生了懷疑,為尋求自己的理想,創造出大衛這樣充滿力量的英雄形象。因此,從直覺思想上來說,《大衛》雕塑可以稱得上近乎完美,令人驚嘆、振奮。從情感層面來看,大衛雙眉緊鎖,全神貫注地怒視前方,充分體現了一種堅毅果斷、充滿力量的精神氣質,因而在藝術上顯得更有力量。在藝術技巧方面,米開朗基羅運用人體解剖學,對于拿捏人體組織肌肉已是極為精準。以上耐心細致的欣賞總結有助于實現對雕塑的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統一,通過對象外在形狀的實踐探索,分析且參悟其中的藝術意蘊和思想內涵。
雕塑作為一種古老而極具藝術特質的古典藝術類型,以圓雕、浮雕、高浮雕、淺浮雕等類型,體現出這種藝術高度的空間性與再現性。因此,必須采取多種感知手段,在認識、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的過程中,完成對雕塑藝術美的終極領悟。這種領悟即是滿足事物的感性顯現與理念的過程,也是在所見所聞中所感的真實內容。最后,在實現雕塑鑒賞的過程中,人們不僅需要一定的文化修養,更需要心靈與理性的思考,并在此基礎上運用科學、客觀的審美標準來實現和諧統一的藝術美。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